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鱼类的亚硝酸盐中毒和亚硝酸盐过高的处理

2018-6-19 09:31| 发布者: 一片云| 查看: 87050| 评论: 0|来自: 水花鱼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相对于分子氨,鱼虾蟹对亚硝酸盐具有较高的耐受浓度,如鲤鱼1.8ppm,鲢鱼2.4ppm,团头鲂2.0ppm,罗非鱼2.8ppm,中国对虾0.2ppm,河蟹幼体(Z3)0.71ppm。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相对于分子氨,鱼虾蟹对亚硝酸盐具有较高的耐受浓度,如鲤鱼1.8ppm,鲢鱼2.4ppm,团头鲂2.0ppm,罗非鱼2.8ppm,中国对虾0.2ppm,河蟹幼体(Z3)0.71ppm。

  一、亚硝酸根与血红蛋白的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血红蛋白的亚铁血红素亚基中的亚铁被氧化,产生的高铁血红蛋白没有带氧的能力。因此,亚硝酸根毒性造成血红蛋白活性下降或功能性贫血症,这种亚硝酸根毒性称为高铁血红蛋白症。

  在甲壳动物中虽然血红素中含铜而不是铁,但是,亚硝酸根对甲壳类也有毒性。


  1、当血液中相当数量的亚铁被氧化时,血液呈棕色,所以亚硝酸根中毒一般被称为“棕血病”。

  斑点叉尾鮰在池塘条件下,高铁血经蛋白的含量可在5-90%范围内波动,当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在25-30%时,血液稍微出现棕色;当浓度达50%以上时,血液呈巧克力棕色很明显。可以此来判断鱼类亚硝酸盐中毒的程度。

  2、亚硝酸盐中毒后,鱼体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

  某些鱼类含有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可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以此适应水体较高的亚硝酸盐水平。当水中亚硝酸根浓度下降时,鱼类则可从亚硝酸根毒性中复原。鱼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水平可快速降低,但由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而产生的亚重贫血症需要一定的恢复时期。研究发现,从亚硝酸根中毒中完全恢复需要24天。

  二、鱼类的亚硝酸盐中毒

  1、亚硝酸盐对鱼类的毒性

  鱼类可以吸收亚硝酸分子和亚硝酸根。在养殖水体中,亚硝酸根占优势,这是对水产动物产生毒性的主要形式。

  亚硝酸由层状氯细胞主动运输穿过鳃,可以被很快地吸收。氯细胞不能区别氯化化物和亚硝酸,所以鱼鳃的氯细胞对亚硝酸的吸收速度受水体中亚硝酸和氯化物的比值调节。

  2、氯离子可中和亚硝酸盐的毒性

  在斑点叉尾鮰池塘中,亚硝酸:氯化物为1:1时,鱼类有89%的高铁血红蛋白,而1:3时,鱼类只有25%的高铁血红蛋白。

  亚硝酸盐对遮目鱼的毒性在淡水中比在16‰盐水中高55倍。咸淡水具有较高浓度的能降低亚硝酸毒性的钙和氯化物。在亚硝酸盐为4g/L的咸淡水中,斑点鲑鱼卵的孵化率仍可达92%。因此,亚硝酸盐中毒是可以控制的。

  三、亚硝酸盐过高时,鱼类中毒的预防

  1、有条件的换水为最好方法,无法换水的,可使用生物制剂补充水体钙质和微量元素,减少亚硝酸盐对养殖动物的毒性。

  2、根据亚硝酸盐的含量,使用3倍左右摩尔数的氯化钠全池泼洒。


  四、水体亚硝酸盐过高的处理

  1、根据底质情况,使用底改剂。

  2、在水体亚硝酸盐不断升高的情况下,可使用降解亚硝类药物分解水体有机质,控制亚硝酸盐的继续升高。

  3、当水体亚硝酸盐居高不下时,可全池泼洒高效复合硝化细菌,有增氧机可使用增氧机搅动水体,提高水体溶氧,促进硝化细菌的增殖,加速亚硝酸盐水平的降低。

  4、水体亚硝酸盐升高,水体水质差,病害菌容易滋生,因此可选择含氯消毒剂(如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三氯异氰脲酸等)消毒,控制细菌病害的发生。

  五、注意事项

  微生物制剂的使用需要避免其被摄食、杀灭,还要保持良好的溶氧,为其增殖提供条件。

  1、当水体有大量轮虫、枝解类、滤食桡足类时,可以使用伊维菌素等杀虫药适度杀灭,以防其对微生物制剂的大量摄食。

  2、微生物制剂使用后,根据条件尽量提高水体的溶氧,以利于硝化作用的顺利进行。

  【关键字】: 鱼类 亚硝酸盐中毒 亚硝酸盐过高的处理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