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生长速度提高16%、成活率提高30%,“广泰1号”成对虾养殖新宠

2018-8-20 11:21| 发布者: 一片云| 查看: 24838| 评论: 0|来自: 青岛全搜索电子报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凡纳滨对虾系中科院海洋所上世纪末发起并成功引进我国的品种,自2002年开始,中科院海洋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相建海研究员的研究团队面向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始了凡纳滨对虾的自主选育工作, ...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凡纳滨对虾系中科院海洋所上世纪末发起并成功引进我国的品种,自2002年开始,中科院海洋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相建海研究员的研究团队面向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始了凡纳滨对虾的自主选育工作,并于2009年培育了凡纳滨对虾 “科海1号”新品种。目前,“科海1号”的升级版 “广泰1号”在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地进行了推广养殖,成为对虾养殖的“新宠”。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广泰1号”与进口虾苗比较,生长速度可提高16%、成活率提高30%。


  历经7个世代连续培育

  凡纳滨对虾“广泰1号”是研究人员在“科海1号”的基础上,运用品系繁育和配套系育种理论,历经7个世代连续培育,获得了快长系、高存活/高繁系、高存活/快长系和高繁系四个具有典型性状特征的专门化品系,进一步利用四系配套技术,培育出的兼具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该品种适合在全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海水及咸淡水水体中养殖,在南北方养殖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对于虾苗生产企业和育苗场来说,对良种的要求是产卵量高、育苗成活率高;对于养殖户来说,对良种的要求是生长速度快、养殖成活率高。

  

  “下一步,将对广泰1号’进行扩繁,提高其抗病能力、降低饵料系数将成为今后的选育方向,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相建海说。

  占我国对虾总产量九成

  凡纳滨对虾又称南美白对虾。我国的凡纳滨对虾最早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伟权研究员于1988年从美国夏威夷引进,引进后开展了人工育苗研究,并于1992年实现全人工育苗,随后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在国内逐渐推广。凡纳滨对虾是当前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品种之一(其他二种为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它具有生长快、抗病能力强,养殖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从2001年以来,我国养殖南美白对虾面积和产量一直居于对虾养殖的首位,其养殖量已达到我国对虾养殖量的70%以上,同时也已成为世界上养殖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对虾品种。

  据报道,中国凡纳滨对虾年养殖总量近10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近20万吨,淡水养殖近80万吨。

  “凡纳滨对虾是单一产值最高的水产养殖品种,养殖产量占中国对虾总产量的90%。 ”相建海说。然而,我国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群虾,种业受到国外的限制。“遗传选育是养殖业的基础和源头。”相建海认为,“育种到了关键的转折期。中国要在世界对虾养殖产业占领一席之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就要建立自己的育种技术,摆脱国外种业的制约。并严格控制群虾的来源,建立溯源体系,推进遗传技术的升级换代,推动全基因育种技术,提高选育效果。 ”

  优质苗种需求逐渐迫切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优质种苗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自主选育品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目前有“科海1号”“中兴1号”“中科1号”“桂海1号”“壬海1号”“广泰1号”六个凡纳滨对虾新品种通过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审定。

  这些新品种在生长速度和抗病力方面有一定的提高。但这些品种仍不能满足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产业对新品种和优质亲虾的需求,每年仍需进口亲虾30多万对。“亲虾过渡依赖进口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进口亲虾的价格连年增长,导致整个行业的养殖成本逐年提高;一旦进口亲虾断供国内市场,会严重影响整个下游育苗、养殖、加工产业。因此,培育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对于保障我国对虾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建海说。 记者 王伟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