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小龙虾产业发展之路,该如何继续?看潜江人想出什么样的绝招,化危机为转机?

2018-9-20 00:09| 发布者: 一片云| 查看: 69389| 评论: 0|原作者: 李磊杰 韩会芳|来自: 垄上行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9月23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湖北“品虾论稻话丰收”活动将在潜江展开,提起那里的虾稻产业,大家都会纷纷竖起大拇指。那您知道,潜江的虾稻产业,最先起源于什么地方?又是什么人走 ...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9月23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湖北“品虾论稻话丰收”活动将在潜江展开,提起那里的虾稻产业,大家都会纷纷竖起大拇指。那您知道,潜江的虾稻产业,最先起源于什么地方?又是什么人走出了虾稻模式的第一步?今天,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潜江虾稻产业的传奇发展历程。


  金秋时节,

  到处是一片火热的丰收景象。

  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的褚洪荣师傅,

  正在田里忙着收割水稻。

  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褚洪荣:预估产量千平方的话,每亩两千斤左右,品质好,虾稻田的稻谷好卖。


  褚师傅的农田,采用的是如今潜江最流行的虾稻共作模式。整个宝湾村,虾稻田都是唱主角,放眼望去,金灿灿的稻田,清澈的河沟,比比皆是。谁能想到,村里18年以前,却是另一番贫困落后模样。

  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褚洪荣:原来都是冷浸田、低湖田,收入低,没有人愿意种田,都抛荒了,给村里了。


  种田不吃香,乡亲们纷纷放弃土地,另谋出路。但是2000年,褚师傅却承包了村里的80亩低湖田,他打算做个小小的实验,利用秋冬季农田的空档,养殖小龙虾。80亩,一亩田只放了5斤虾种。“当时觉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小,我就是做了个实验,没有抱很大希望的。”


  在褚师傅之前,市场上的小龙虾都是从野生环境捕捞而来,从来没有人养殖过,所以褚师傅对于自己的异想天开,也没什么自信。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几个月后,小龙虾就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褚洪荣:第二年四五月份的时候,效益很不错,一亩收了一两百斤,收入越来越高,虾子越喂越多。2005年的时候,我一年就搞到了6万多块钱。

  稻田里养小龙虾获得了成功,褚师傅也成了当地的名人,乡亲们在羡慕之余,也纷纷加入了进来。


  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 平书琴:后来老百姓就都跟着他来养啦。

  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 褚洪荣:都效仿我,把埂子围起来,开始喂虾。


  往年无人问津的低湖田,渐渐成了抢手货,乡亲们种一季水稻再收一季虾,而且并不需要特别的管理也能增收。

  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 褚洪荣:粗放养殖,没有多大投入,就放点虾种在里面,也不投食,也不投药,没有什么高科技,就是搞得蛮简单。

  2004年以后,虾稻连作模式,在潜江的各个乡镇迅速发展起来,规模不断扩大,但好景不长,仅仅四年之后,乡亲们就迎来了沉重的打击。

  2008年冰雪灾害,小龙虾冻死;2009年冬春阴雨,小龙虾不长;2010年和2011年,冬春连旱,又让小龙虾干死了……从2008年之后,虾稻连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停滞不前。

  产业创新革命 虾稻共作惠乡亲


  从一亩5斤虾苗萌芽,到虾稻连作的逐步发展,潜江的虾稻产业慢慢起步,但发展过程中也遭遇了打击和困难。产业发展之路,该如何继续?勤劳聪明的潜江人,又想出了什么样的绝招,化危机为转机?


  潜江市水产局 总工程师 陶忠虎:我们通过反复的研究,制定了一套方案,通过加宽加深农田周围的沟,让虾和稻实现共生,这种模式就是虾稻共作模式。

  之前的虾稻连作模式,水稻收割之后,农田灌水养虾,第二年小龙虾捕获之后,再插中稻秧,农田是一季虾一季稻的生产方式。而虾稻共作,则通过加挖围沟,实现了一季稻两季虾的高效种养殖。


  潜江市积玉口镇水产技术服务中心 主任 姚述坤:沟宽是4米,深1.5米,我们在插秧之前,很多小龙虾在沟里,作为暂时的栖息地,然后等秧苗长大了,我们上水,让小龙虾在稻田里生活,形成共养。


  姚主任介绍,目前整个积玉口镇的虾稻工作面积,已经达到了近6万亩,除了地势较低的低湖田,甚至在一些地势较高的梯田,也实现了虾稻共作。为了充分调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性,潜江市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

  潜江市积玉口镇水产技术服务中心 主任 姚述坤:先培植一些科技示范户出来,他做出来做好了,周边自然带动一部分,我们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给每亩田进行补贴40元等。


  从积玉口镇发源的虾稻模式,迅速带动了整个潜江的虾稻产业腾飞。虾稻共作这种更高效的科学优化模式,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湖北乃至全国都开始推广。

  潜江市水产局 总工程师 陶忠虎:从2013年的1千亩地,发展到2017年的湖北480万亩地,全国的850万亩,开展虾稻共作,亩平效益达到了5000元左右,解决了种田不赚钱的问题,也解决了谁来种田的问题。

  除此之外,如何将虾稻共作的种养殖技术最大范围地进行推广,也成了大伙关心的问题。潜江市组织虾稻产业创新团队,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产业扶贫的培训项目,以及各种常规的技术培训,传达虾稻共作的最新技术,服务虾农乡亲。

  潜江市水产局 总工程师 陶忠虎:每年都要举办培训60多期,培训学员1万多人次,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据统计,2017年潜江市的虾稻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了230亿,预计今年将超过310亿元。陶忠虎认为,虾稻共作只是一个平台,以后依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利用土地资源、水域资源,来挖掘更大的经济潜力,是如今潜江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的新挑战。

  潜江市水产局 总工程师 陶忠虎:我们创新团队也开展了很多的探索,比如虾渔稻、虾龟稻、虾蟹稻、长生虾稻等模式,我们希望把这种新的模式推向全市、全省、全国,让农民获得更好的效益。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