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正确认识河蟹“水瘪子”病,无须再谈“水瘪子”色变

2019-11-16 00:29| 发布者: 御城雪| 查看: 49326| 评论: 0|来自: 虾蟹前沿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水瘪子”常见于养殖中后期,一旦出现,河蟹在被捕捞上岸后易死亡,即使侥幸存活也会因无“黄”可食的问题被市场嫌弃,所以,做好“水瘪子”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

  “水瘪子”常见于养殖中后期,一旦出现,河蟹在被捕捞上岸后易死亡,即使侥幸存活也会因无“黄”可食的问题被市场嫌弃,所以,做好“水瘪子”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文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 冯杨 黄小丽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汪开毓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  陈辉 王晶晶

  河蟹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一直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名贵水产佳品。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人工育苗技术成功以来,河蟹的池塘和湖泊网围养殖开始兴起并迅速发展。2019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全国河蟹养殖产量约75万吨,以江苏、湖北、安徽、辽宁等省为最。然而,由于苗种的品质下降、养殖密度增加、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养殖中华绒鳌蟹的疾病发生日趋增多。近年来有副溶血性弧菌病、弗氏柠檬酸杆菌病、拟态弧菌病、嗜水气单胞菌病等,对河蟹养殖造成极大影响。

  2015年,江苏省暴发了一种河蟹肝胰腺疾病,患病蟹肝胰腺萎缩呈水样,因此被养殖户称为“水瘪子”。“水瘪子”病早在21世纪初便有相关报道,2007年,宋学宏、朱茂晓等将这种病症命名为“河蟹肝胰腺白化症”,由于该病对于河蟹的产量效益并未造成足够影响,因此没有引起重视。2015年在江苏兴化、泗洪等河蟹主养区,出现“水瘪子”大面积暴发,引发严重损失,该病症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2015年,江苏兴化及盐城等河蟹主养区80 %以上的养殖池塘出现了该病,池塘发病率达到30% - 40%。2016年,“水瘪子”疫情仍然不容乐观,各镇均有较大程度的水瘪子疫情发生。由于患病河蟹的肝胰腺呈白色或灰白色坏死状,因此“水瘪子”病被正式命名为河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HPND) 。

  对于“水瘪子”的病因研究,可以2015年为时间节点进行划分。起初,宋雪宏等通过对肝胰腺白化症的患病蟹进行组织病理学比较,并推断肝胰腺白化症的发生与饲料营养不均衡有关。后期,其设计了4因素的正交实验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营养不均衡是中华绒蟹肝胰腺白化症的直接诱因,且环境作用的影响顺序为水草覆盖率>动物性饵料比例>投饵方式>螺蛳投放量。常国亮等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在对患病蟹的肝胰腺组织结构和脂肪酸的比例进行比较时,发现白化症是肝胰腺中脂类积累过少而使脂溶性维生素和色素含量过少所致,而这种现象很可能与投喂的饵料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些结果提示2015年前少量发生的“河蟹‘水瘪子’病”可能是一种非病原导致的营养性疾病。然而,2015年高暴发的“水瘪子”却让人怀疑该病症的暴发与病原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大量研究人员进行了“水瘪子”病的病原鉴定。丁正峰等在“水瘪子”的患病蟹分离出肝孢虫并推断肝孢虫造成“水瘪子”的病原。然而,许志强等在“水瘪子”患病蟹和健康绒螯蟹中均发现了肝孢虫的存在。此外,在河蟹自然种群中也发现了肝孢虫,并且被感染河蟹并没有表现出“水瘪子”的症状。另一方面,沈怀舜等在对“水瘪子”病蟹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时发现“病蟹体内的细菌谱显着改变,其中腱菌门和放线菌门细菌的比率增加,而拟杆菌门细菌减少,表明河蟹患病过程中其体内有益菌和有害菌的比例发生了改变。然而,本次检测并未发现“水瘪子”病蟹体内致病菌的存在。此外,杨宗英等还从患病蟹中分离出3株属于弧菌属、希瓦氏菌属、不动杆菌属等河蟹常见致病细菌,然而回归感染结果表明这三株细菌均不是导致“水瘪子”的病原。

  部分研究仍然表明2015年暴发的“水瘪子”的非生物性因素的可能性很大。杨宗英等人调查发现河蟹养殖密度越高的池塘,“水瘪子”的发病率越高; 而使用菊酯、敌百虫等高毒农药清塘的发病率明显比用生石灰、茶籽粕等无毒、低残留的高。贡成良等通过“水瘪子”造模时发现,绒螯蟹在pH9.5-10的水环境中生长15天时,40%的河蟹出现“水瘪子”的疾病症状,而阿维菌素不能导致类似症状。此外,许志强等发现“水瘪子”患病蟹体内含有大量霜霉威。霜霉威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对藻类菌纲真菌特别有效,但是霜霉威对于动物肝脏的毒理作用暂不清楚。目前仅发现300 mg/L的霜霉威对于小鼠肝脏无明显损伤,而对于河蟹甚至无脊椎动物的毒理作用暂无研究。我们在前期对“水瘪子”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 “水瘪子”的肝胰腺以肝小管萎缩、坏死,肝小管内B细胞增多等病理症状为主,表明在患病期间“水瘪子”体内出现了较大的能源代谢反应。此外,我们在实验室通过饥饿诱导发现,河蟹在饥饿一定时间后会呈现与“水瘪子”相同的病理症状。因此,我们推断近年“水瘪子”的暴发的可能原因在于前几年河蟹市场的大繁荣导致河蟹养殖量的猛增,河蟹苗种质量下降,养殖密度整体上升,大量河蟹抢不到食而处在长期的饥饿状态,最终发展为“水瘪子”。然而,在“水瘪子”肝胰腺病理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一定程度的患病蟹当中有微生物寄生的情况,主要为微孢子虫和细菌等寄生。因此,病原仍然可能是导致“水瘪子”的诱因之一,环境微生物的胁迫可能加速了“水瘪子”的发生过程。

  对于“水瘪子”的致病机制的研究可能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治疗方案。目前,比较明确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水瘪子”中出现了明显的能源代谢紊乱现象。常国亮等发现“水瘪子”的肝胰腺的总脂含量远低于正常蟹肝胰腺。许志强等通过代谢组分析也发现“水瘪子”体内的脂肪酸代谢出现异常。本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中,曾经对“水瘪子”的肝胰腺进行了转录组研究,结果发现了相同的现象,脂类代谢基因在患病蟹中的表达明显上升。这些结果表明,“水瘪子”的肝胰腺萎缩和其脂类代谢存在着莫大的关系。饥饿、环境等多种诱因的胁迫导致“水瘪子”肝胰腺代谢出现紊乱,其内部能源大量被消耗,从而表现出“水瘪子”无膏可食的后果。此外,能源的消耗使得“水瘪子”的体质明显下降,导致“水瘪子”上岸后更容易出现死亡的情况。

  事实上,虽然“水瘪子”病导致无“黄”可食,但其并不过多涉及河蟹的生命。2015年 “水瘪子”病的大暴发,造成了河蟹养殖中数亿的经济损失,但养殖过程中河蟹的死亡率却是较低的,河蟹只是在被捕捞上岸后易死,这与多数河蟹疾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不了解确切病因的情况下,降低河蟹养殖过程中的风险因子,以预防大于治疗的态度,或许在应对“水瘪子”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水瘪子”的暴发率逐年下降,2018年作者于河蟹养殖区进行调查时,发现兴化及盐城地区的“水瘪子”的暴发情况正逐年下降,有的养殖户的池塘内已几乎不可见“水瘪子”。分析原因,2018年江苏地区夏季温度较高,“梅雨”时间短,河蟹受到温度应激的时间较短,养殖户未间断饲料投喂。此外,近年来养殖户在保证了养殖苗种质量与养殖密度的同时,做到更细致的管理,以及饲料公司和药物公司相关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并驾齐驱,使得河蟹养殖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

  关于水瘪子的治疗尚无良好的方法,但增强养殖与管理质量对于“水瘪子”的预防有较强的效果。

  1、 苗种:选择高质量蟹苗或提高亲本质量。近年来,养殖户使用自家优质成蟹作为亲本孵化蟹苗,或购买“精品”蟹苗进行成蟹养殖。此外,养殖户在放苗时通过“爬坡”锻炼剔除“劣质”样本。近年来的“水瘪子”下降趋势,或许与苗种质量不无关系。

  2、 养殖水体:对环境把控严格,保持水草丰度和水质正常。作为河蟹的直接生活空间,养殖水体的健康和“水瘪子”的发生关系巨大。目前,河蟹养殖区的主要水源为蟹塘旁边的水沟,水沟中同时具有养鱼的功能,水质情况不佳,蟹塘从水沟中引水可能会加剧蟹塘的水体环境。因此,改良蟹塘水体的最佳方法并不是注入新水,而是建立稳定的水体生态环境。目前,养殖户一般周期性使用调水药物,以促进水体的稳定。

  3、 用药:由于水体难以更新,导致毒素在蟹塘的累积,而频繁的药物使用无疑加速了这种累积。因此,对于蟹塘中的用药最好减少化学类药物的使用,而更多地选择微生态制剂等生物性防控方法。此外,养殖过程中可相应使用一些降解快,对水体无明显影响的制剂提升河蟹免疫力与抗应激能力,减少温度变化和剩余饵料腐烂对蟹造成的影响。

  4、底栖环境:河蟹属于底栖生物,而底质中的毒素累积导致河蟹将直接暴露在这种环境中。因此,降低底质毒素可有效改良河蟹的直接生活环境。目前,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常使用改底药物调节底质环境。此外,可增加蟹塘的增氧机使用频率或清塘频率,以降低底质毒素。
  


  【关键字】:河蟹  水瘪子  防治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