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恋恋鱼花潋滟西江,鱼花传统养殖传承人何处寻?

2017-10-27 14:15| 发布者: 御城雪| 查看: 87693| 评论: 0|来自: 广州日报

摘要: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上西村,秋日的暖阳刚刚扫走了清晨的一丝凉意。由于不是培育鱼苗的季节,64岁的关振如早早地巡察了一圈鱼塘,在确认鱼塘中的黄骨鱼鱼苗健康无恙后,悠然地回到了家中。公司已经上了轨道,忙 ...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

  

  关振如和儿子关亮平在鱼塘里察看鱼花的生长情况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

  恋恋鱼花潋滟西江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上西村,秋日的暖阳刚刚扫走了清晨的一丝凉意。由于不是培育鱼苗的季节,64岁的关振如早早地巡察了一圈鱼塘,在确认鱼塘中的黄骨鱼鱼苗健康无恙后,悠然地回到了家中。公司已经上了轨道,忙乎了大半辈子的关振如,现在生活富足,也乐得清闲。

  46岁前,年轻的关振如开始接触九江鱼花传统养殖技艺,掌握到了独门的“核心技术”,后来这门技艺成了南海区的非遗项目,他也成了最“年轻”的传承人。时光荏苒,渔场孵化代替了江河捕捞,九江鱼花的传统养殖技艺渐渐失去其市场价值,对于这门独门技艺的式微,关振如也非常坦然地对待,他希望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文字和图片的记录,将一代人的回忆完整地保存下来。

  忆当年:轮班捞鱼花

  所谓“鱼花”,是指刚刚从鱼卵孵化出来的鱼苗。早在500多年前,九江人便开始在西江捞鱼花,从鱼花的捕捞、运输、分辨、养殖,无不凝聚着九江劳动人民的智慧。

  清朝《广东新语记载》:鱼花,细如针,一勺辄千万,唯九江人能辨之。由此可见,辨鱼花的技艺是九江的“独门”技艺。

  时间回到20世纪70年代初,刚满18岁的关振如,在南海九江上西西山三队工作。每年农历三月至七月,他就会跟着师傅在西江边打捞鱼花。当时村里四人一组,24小时轮班捞鱼花。“吃在那睡在那,根本就不知道休息是什么。”

  慢慢地,他自己就总结出一套打捞鱼花的“理论”。捕捞鱼花时,他们会将特制的半月形竹箩放于江边。“要挑水顺的地方,不能有旋涡,挑好了地方竹箩很快便会有大量鱼花。”关振如说。

  西江的鱼会在上游河段产卵,约5天后鱼卵顺江而下,来到九江河段,江水翻滚使鱼卵孵化出来,成为鱼花。之所以要集中在这五个月捕捞鱼花,是因为这个时期雨水较为充沛,江水上涨。“一场洪水一处苗。”关振如说,一旦错过了一场洪水,就只能等下一次机会。

  考技术:辨鱼有秘诀

  关振如说,那时没有汽车,他们只能靠担挑,将100多斤重的木桶挑回3公里外的生产队里。同时因为没有增氧设备,挑担的过程也要特别讲究。他们的力度要拿捏得恰到好处,使桶中的水不断抖动抛起,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同时又不能有水抖落在地上,因为每抖落一摊水,就会有成千上万的鱼花一起被抛到桶外。

  从西江捕捞上来的鱼花种类混杂,如不及时分开,鱼花之间会相克,影响存活率。将不同种类、细如针的鱼花分类的“撇花”技术,可以说是九江传统鱼花技艺的“核心技术”之一。

  “将清水倒入鱼花之中,各个种类的鱼花会因为受氧量的不同,分层游动。”关振如表示,一般来说,最底层的是鲮鱼,中间的是鲩鱼,偏上的是鳙鱼(俗称大头鱼)、鲢鱼(俗称鳊鱼),最顶层的是其他杂鱼。

  实际操作过来,并非听上去那么简单。比如说,加水的速度要根据天气的好坏、水中含氧量的高低、鱼花浮沉的速度来加以控制,鲩鱼需要通过“响水”(轻搅水面)来加速其分层。一般来说,准确率要达90%以上,才勉强算是及格。

  创业路:开办孵化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人把从鱼塘里捕捞到的母鱼、公鱼放进鱼池里,再给母鱼打催产针孵化鱼花,古老的江河捕捞技艺逐渐被取代。80年代末,关振如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开办渔场孵化鱼花。


  

  细小的黄骨鱼鱼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

  “那时每天要给1000多斤的鱼打催产针,一打就是三四个小时。”关振如说,打完之后,他们又要等七个小时左右,待产卵池里收集到满满的鱼卵,又要将鱼卵分开到各个鱼池里,以防其孵化后缺氧。他们经常是一家人齐“上阵”,从早上五六点一直在渔场干到晚上12点才离开。

  关振如曾经尝试养殖加州鲈鱼、桂花鱼等新品种的鱼苗,由于质量上乘,鱼苗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客户遍布全国各地。在这过程中,关振如虽然也有桂花鱼苗生病损失的经历,但是因为有业内早已建立起非常良好的口碑,关振如很快便渡过了难关。

  目前,关振如的养殖公司已经有140亩左右的鱼塘和1500平方米的鱼苗孵化和培育车间,鱼苗的年产量达2亿尾。关振如的三个儿子也已接手公司的经营管理,他在公司中更多是担当“技术顾问”,用自己的经验评估鱼苗的健康状态。家中有七个孙子,五个男孙、两个女孙,弄孙为乐现在反倒成了他的“主业”。

  两代人:进取与守业相互找平衡

  今年34岁的大儿子关发平,从17岁开始就已经为父亲打理这盘“家族生意”。与关振如严谨沉稳的性格不一样,关发平更加外向,而且敢于创新。两代人之间,经营的理念会时常出现分歧。

  2014年,在关发平的主张下,振如鱼苗养殖有限公司成立。而在公司成立之前,关振如本人是不太看好的。“老一辈的观念就是够做就行,但是我觉得我们更应该有危机感,把企业做大做强,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节奏不被淘汰。”关发平说,成立公司一来是可以享受国家补贴的支持,二来是可以主动接受政府部门监管,也给客户更多的信心。

  关发平的长远规划是,将公司下面的渔场,从鱼塘传统养殖,进化到“工业化养殖”。

  年轻人总是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关发平也是一样。“我看到一个新品种,会非常想去尝试。”关发平说,今年8月份,他开始引进墨瑞雪鱼进行试养。这种来自澳大利亚的新鱼种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但是市场上的货量非常小,每斤成鱼还能卖出60元的高价。关发平说,他如果试养成功后,就会利用种鱼生产鱼花,让附近的养殖户养殖。

  最近,关发平还投入10多万元,并划出了一个鱼塘,试验他从外国学来的“循环水系统”。“我觉得环保是大势所趋,一旦有政策下来时,我们就有优势。一两年内,我的试验是成功还是失败,应该就会有结果。”

  难觅传承人记忆存于心

  九江鱼花传统养殖技艺已经在2012年时,被列入南海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关振如后来也成为了九江鱼花的三名非遗传承人之一。

  对于父亲的辨鱼花技术,关发平从来都是赞不绝口。“他可以肉眼将四大家鱼的鱼花分开,我根本都分不清是什么鱼。”不过,关发平也表示,现在都是渔场养殖,辨鱼花已经显得作用不大,他自己也不会专门去学这门技艺。

  “戴上老花镜,我还是能将不同的鱼花区分开来的。”关振如心里也知道,其实他再无后继之人。

  不过,关振如对此很看得开。现在江河里的鱼花少了,根本成不了产业,所以这门手艺渐渐失传,应该说也是情理当中。“鱼花更代表着的是一种文化,即使没有后辈愿意学,我们就应该通过系统的记录,来留住九江人的这段记忆。”在南海区摄制的《九江鱼花》以及凤凰卫视摄制的《知止·九江鱼花》这两部纪录片中,关振如是主角之一,在摄像机下,他亲力亲为为年轻一代讲解鱼花的传统的技艺。(刘艺明)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