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透视正大 [打印本页]

作者: 阿托    时间: 2011-12-28 11:29
标题: 透视正大

正大无论在企业实力与技术水平,乃至于对养殖业的理解,都是在同行业之首,说领先国内企业15~20年一点都不过分。

优势:正大凭藉其对养殖业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养殖模式,借助其养殖技术、种苗技术的优势,曾经席卷中国的对虾饲料市场,并且能够做到现金销售!虽然对虾种苗方面出现灾难性的危机,但最近在湛江和福建开始大面积兴建标准化虾塘,准备复制其在泰国的经营模式,后势不可忽视!

短板:正大最大的问题存在于水土不服,无论是养殖技术还是团队建设。对虾种苗出现的危机印证了其技术在中国这个养殖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的严重不适应,中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是以散养户为主体的市场结构,这就严重制约了正大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同样,由于其对中国的人文环境的不理解,或者可以说是不愿意去适应,所以他们无法组建一个稳定的技术推广团队,去推广他们的养殖模式和产品

当然,如果中国水产养殖业能够进入规模养殖为主导的时期,他们的优势会很明显。
作者: 泥鳅    时间: 2011-12-28 12:03
优势、短板分析的很到位啊
作者: 水调歌头    时间: 2011-12-29 14:18
我相信正大会起来的。他们需要的是时间去适应中国的情况。他们在东南亚做得那么成功,而目前在国内可能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因为他们的研发和体系建设太牛了!
作者: 阿托    时间: 2011-12-30 09:48
这要看我们国内企业是不是争气!
作者: 8fish    时间: 2012-1-4 22:43
本帖最后由 8fish 于 2012-1-4 22:55 编辑

回复 1# 阿托

以前听说正大每台增氧机的角度都有严密的计算,当时觉得很先进。正大这几年经过了一个起落,异军突起,而又回落,给大家上了一课,遗憾的是没有取得根本性的优势,被国内企业慢慢赶上来了。
我觉得,如果将企业的竞争优势放在养殖技术上的话,还是很不可靠的,中国人盗版、复制是最利害的。
正大除了养殖模式外,还有支撑产品:虾苗、微生物制剂,这两个技术含量很高,国内企业到现在还不能与其相提并论。这也是其真正有威力的竞争优势。
海大在技术路线上,其实很大程度是参照正大的,而且营销做得比正大好,所以胜出了。但在根本技术上,还是与正大相差很远的:
虾苗,正大遇到的问题,海大现在也遇到,还是用人家种虾,根本没办法超越;微生物产品,与正大的技术还有很远的距离;饲料据说比正大好,但那是靠钱砸出来的,技术含量却是正大更高,也更符合行业资源节约的发展方向。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国的水产饲料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能力。恒兴在技术不如粤海时,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就是靠赊销,赊销现在看是带有贬义的,但在当时是积极的,解决了行业大发展时,基层养殖者的资金问题。中国养殖业在接下来会慢慢集中,养殖者在资金方面同样面临问题,以合适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比如用担保的方式,将会让企业获得根本的优势。在美国的汽车业,为购车者提供金融担保业务产生的利润,甚至成为汽车公司最大的利润来源。再说个不恰当的例子,黄世仁靠什么能让杨白劳把女儿嫁给他当小,无非就是靠借了钱给他。所以,这其实是一种很强的能力,在你其它方面没有优势的时候,大家都会跟你走的一种能力,让养殖户像杨白劳一样,离不开你的能力。而且,人缺钱的时候,是最容易答应苛刻条件的,所以,金融手段往往都是带着暴利的。
2、营销能力。现在来看,最成功的是双胞胎与海大,主要表现为人海战术。人海战术,本质上是直销的一种办法,但现在还离不开经销商:一方面是,整体而言,经销商确实还有很大的能力与价值,另一方面如果直接绕开经销商的话,就成了全民公敌,找来了一个极大的竞争对手。所以得绑着经销商一起干。
3、产业链的能力。最典型的是温氏,现在还有六合,从塘头到餐桌,做世界餐房,这是一种最符合产业发展的模式,也是养殖业发展的终极模式。国外的正大、嘉吉都是这种模式,他最终体现为从种苗、饲料、养殖模式、防疫,到养殖产品的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恰如其份的资源,和谐发展,最终共同向消费者争取更大的利益(实际上,由于有国际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的结果是,整个产业链的成本极大地降低了,主要的利润来源于控制产业链的成本,而不是来自在消费者中的溢价)。做产业链,最难的是成功界入到养殖与水产品销售环节。水产比禽业、畜产有更高的风险。但一旦做成,就是天下无敌!
4、技术能力。饲料的原材料未来是大问题,能利用更多的原材料,实现更低的配方成本,是一种很强的竞争力。这种能力还包括在种苗、病害、养殖模式上的研发能力。
5、管理能力。如何将人组织起来,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个不说了,国内的企业都在学习中。
6、整合能力。饲料业、养殖业现在还处在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各路英雄纷纷在寻找出路。以何种方式收编这些人,将是成就大业的基础。张唐之是很有说服力的案例。但很多企业现在不这么看,觉得没几个真正有竞争力的,我能吃掉你,为何要合作?如果不考虑时间成本,确实如此,但中国农牧业的整合正在加快,行业整合是有窗口期的,不会无限制地进行下去,你可以不干,如果人家这么干,一旦势成,大局一定,挑战者的机会就比较小了。这种事,可不是次次都有我们党那么好的运气(没有否定的意思,但确实也有很大的运气与机缘)。一大盘蛋糕的一小块,也可能比一个小蛋糕大。


刚好有点空,码点字来打发下时间,没有深思过,权当抛砖引玉!
作者: 江湖游虾    时间: 2012-1-4 23:04
回复 5# 8fish

很有道理!
作者: 生态鱼    时间: 2012-1-9 08:02
最近听说很多正大的信息,有一点就是09年双桥正大的饲料销量高但很不让养殖户满意,之后一年大幅度下滑,流失很多客户,请问那一年正大到底是怎么搞的?
作者: 水中乐    时间: 2012-1-9 22:36
这两年,正大平静了许多,应该是在中国寻找适合他们的路线吧。
作者: thinkpad    时间: 2012-1-16 17:02
最近看到有网友观点:
正大现在在湛江的标准养殖场,确实是建设得非常好,技术员要求在虾塘边都不准长一根草。增氧机的类型目前国内没有,泰语叫苏白龙。尤其是投料的原理和掌控,国内目前几乎不涉及到


这个苏白龙长什么样啊?网友能不能帖张图上来?
作者: 石头下    时间: 2012-1-29 17:20
正大几度沉浮靠的是创新
作者: 养鱼专业户    时间: 2012-2-3 09:58
喜欢竞争,这样整个行业的进步就非常明显了。欢迎更多的国外农牧大鳄来中国发展,带来更多有益于行业的东西!
作者: 虾了演    时间: 2012-2-11 23:33
正大已经到了水土不服的现状,他还没研究出中国的特点,他的技术,资金各方面都很好,就差研究适合中国的技术和营销方式!
作者: 绿豆的眼睛    时间: 2012-2-13 09:49
正大虽然最近受挫,但是其实力还是很强大,不可忽视啊
作者: karry    时间: 2012-2-17 13:17
正大待遇不怎么样。
作者: haoye520    时间: 2012-9-21 21:35
叫速百龙,楼主分析的,很不错正大卜蜂在养殖行业技术的领先确实比国内太多太多了,可就是水土不服,当时我们增氧机的配置都严格按照预定产量来设置的。

图片1.jpg (97.47 KB, 下载次数: 194)

图片1.jpg

图片2.jpg (86.16 KB, 下载次数: 180)

图片2.jpg


作者: 龙sky    时间: 2012-9-22 21:07
正大的技术的确很成熟,要求很严格、规范~
作者: oldbear8818    时间: 2012-9-23 09:16
正大虽说表面看是一个农牧企业,但他们现在所涉及的产业很多,金融、商业、地产、农业、饲料等等,水产养殖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进入中国以后在农业方面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机会已近用尽。国内企业只是拾人牙慧而已,还在那里沾沾自喜,这是发展中的悲哀和无奈。
正如国内其它行业企业所面临的危机情况一样,水产行业也遇到同样的问题,资本优势已经渐渐不存在,劳动力成本高于东南亚国家,因此国外的企业转移是早晚的事,至于让正大学习适应中国,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你见过“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中国化了吗?!
中国的市场优势是永远存在的,中国本土企业对国内的了解和市场适应也是远远超过外资的,虽然起步晚一些,但只要把握好自己,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别尽做些表面风光或只顾捞钱、圈钱的事,是会成功的。一时的风光是不行的,要做几十年、上百年的企业才是我们的目标!
作者: firefish239    时间: 2012-9-23 13:14
国内现在整个养殖的乱象太多太多,中国是农业大国,但是政府却没有干涉太多,特别是可持续性,但这肯定是一个明确的方向,只是时间问题而已!2011,2012这两年的糟糕养殖恐怕也该让整个行业反省反省了,正大在做什么?国内的企业又在做什么?
作者: 摘星人    时间: 2012-9-25 19:12
很有道理!规模化在水产界应该快了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