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广东鳗业发展历程 [打印本页]

作者: Say-say    时间: 2012-1-17 10:16
标题: 广东鳗业发展历程
本帖最后由 Say-say 于 2012-1-17 10:36 编辑

广东鳗业发展历程

水产前沿网


我国鳗鱼业发展经历了多次热潮,多次波折,多次变革。





  (一)资源输出期(二十世纪80年代前)国内无养鳗,向日本输出我国鳗苗资源。

  (二)养殖试验期(1978~1984年)70年代末,潮安县鱼苗场和饶平县凤岗鱼苗场,率先引进日本养鳗技术、设备与饲料,建设日式水泥池试养鳗鱼,吸收消化水泥池精养鳗鱼技术,结合我省实际,规范育苗、养成技术,为养鳗发展奠定基础。

  (三)水泥池精齐期(1985~1989年)。粤东地区率先推广应用水泥池精养鳗鱼技术,带动全省养鳗发展。潮州金曼集团公司、汕头鳗联集团公司等龙头企业应运而生,为从业者提供育苗、饲料、技术、加工、出口等社会化服务,推进鳗鱼业发展,广东鳗业进入第一个热潮。1985年全省23个养鳗场、产量500吨、出口278吨、创汇202万美元,1989年发展到100多个场、4500多吨,出口2437吨、创汇2700美元。

  (四)首次养鳗低潮。1989年日本卫生省以我国进口活鳗中检验出“噁喹酸”为由,延长检验、暂养时间,限制活鳗进入。导致我国大量成鳗、鳗鱼种苗销售阻滞,价格暴跌(黑仔每尾由3~4元降至0.5元),养鳗企业损失惨重。濒临破产,两年才恢复元气。

  (五)土池养鳗(1990~1996年)。80年代末。顺德组织试养、推广土池养鳗,取得显著效益,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各地土池养鳗发展,规模迅速扩大,1990年广东省土池养鳗几百亩,产量0.57万吨,1996年达15万亩,产量6.8万吨。养鳗的发展,带动各地建立鳗鱼苗种、饲料生产、烤鳗加工、营销出口等服务体系,支撑产业化经营,鳗鱼价格坚挺,由1990年2~3万元/吨升至1996年16~17万元/吨,效益可观,每吨鳗鱼盈利4~5万元。鳗农致富,企业红火,鳗业走向辉煌,成为外向型主导产业。

  (六)欧洲鳗养殖(1995~1999年)养鳗规模扩展过快,鳗苗资源供不应求,价格攀升(每尾白仔鳗13元)。为降低种苗成本,鳗农引进欧洲鳗苗(每尾1元左右),养殖欧洲鳗一度风行。由于欧洲鳗的生长特性不大适应我国生态环境,且各养鳗场的技术、管理和基础设施参差不齐,发病多、用药多、质量不保证,总体养殖效果是“赚少亏多”:养得好的,赚了一把;差的,“全军覆没”,血本无归。

  (七)第二次养鳗低潮(1996至2002年)鳗业辉煌的背后,隐藏着危机。一是鳗规模与产量增长过快(1996年全国15万吨,其中广东7万吨),大量商品鳗滞销:二是鳗苗资源占有量过大,1997年后广东存塘鳗鱼种苗养成产量均在6~7吨,而每年还要大量购进苗种,商品鳗过剩日重;三是养鳗用药不规范,欧洲鳗发稿率特别高,商品鳗药物超标屡见不鲜;四是鳗业的市场单一,日本国技术垒壁导致出口屡屡受阻;五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日元暴跌。为此,鳗价暴跌,1996年下半年几个月内由16~17万/吨降至9~10万元/吨,至1996年~2000年间降至4~5万元/吨,并一度跌至2.5万元/吨谷底。养鳗增产不增收,出口增量不增值。潮州金曼、汕头鳗联、顺德北浮曼丰、勒流养鳗总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破产倒闭。鳗业步入漫长的低谷。

  (八)规范恢复期(2002年后)1997年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和鳗鱼行业组织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鳗业从业者树立信心,迎接挑战,重塑鳗业辉煌。一是行业组织多次与日本方面协调谈判,达成通关协议,疏通产品销售渠道;二是努力开拓欧美、东南亚市场和国内市场,疏通产品销售的渠道;三是实施出口基地登记备案管理基础上,实施CIQ管理,引导养鳗业者规范养殖管理;四是凝聚从业者“从我做起、自我规范”“自省自律自强”,着重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养殖行为,创建无公害养殖基地。五是引导鳗业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将标准鱼塘建设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结合起来,将鳗鱼养殖、加工、流通最大限度地集中到龙头企业手上,以利于规范生产技术、确保鳗鱼质量,提高竞争力,迎战“技术壁垒”。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


相关链接:

日本鳗苗成功繁殖,产业化尚需十年

鳗鱼人工繁殖:生物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顺德:或减少养殖日本鳗鱼转养花鳗

作者: 虫子的悲哀    时间: 2012-1-18 13:15
鳗鱼人工繁殖成功了吗?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