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体阶段:从小瓜虫的掠食体进入鱼的皮肤后到小瓜虫成熟并离开鱼体的时期。
包囊阶段:从小瓜虫脱离鱼体形成包囊到包囊破裂的时掠期。
掠食体阶段:从包囊破裂后,掠食体自由游动到进入鱼体的时期。
4.症状: 小瓜虫病的症状比较明显,主要是在鱼体表形成小白点,看上去鱼体像洒了一层盐。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和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反应迟钝,活动异常,漫游于水面,常与水中的固体物摩擦,最后病鱼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5.病理变化: 小瓜虫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在皮肤和鳃上。由于小瓜虫是在鱼的上皮细胞下寄生,并不断转动,因而引起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白色结节,此乃所谓的小白点,还能钻入鳃腔膜并穿过膜进入胸腺组织内部,以胸腺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为食,破坏胸腺组织。同时虫体可引起鳃小片变形,毛细血管充血,渗出,或局部缺血,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大量浸润。血液中淋巴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增加,出现嗜酸性细胞,并可见大量不正常的白细胞、单核细胞、血栓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6. 致病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瓜虫寄生在鳃的上皮细胞,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肿胀、坏死,影响鱼的呼吸;
其次,小瓜虫寄生后,引起鱼的电解液、营养物质和体液流失,造成代谢紊乱;
第三,小瓜虫寄生后,导 万致方鱼数的据体表伤口产生继发性感染,从而造成鱼的死亡。
7.流行情况:
一种世界性广泛流行的鱼病。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观赏鱼均可受其寄生,无明显年龄差别,但主要危及鱼种。
繁殖适宜水温15~25℃,流行于初冬、春末。当水质差、养殖密度高、鱼抵抗力低时,在冬季和盛夏也有发生。
生活史中无中间宿主,靠包囊及幼虫传播。初孵幼虫侵袭力强,随时间推移减弱。水温在15~20℃时最强,孵化后24h内侵袭力较高,36h后降低。
8.防治:目前对于小瓜虫没有特效药,以前传统特效药物都已经被禁用了,有些在观赏鱼类上尚可使用。希望有良方的前辈予以补充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