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淡水小瓜虫 [打印本页]

作者: daoming4    时间: 2012-5-7 15:19
标题: 淡水小瓜虫
1.分类地位: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asismultifiliis),属动基片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

2.生物学特性:成虫一般呈卵圆形或球形,为乳白色,大小为(350~800)μm×(300—500) μm,肉眼可见,是目前在鱼体上发现的最大寄生原虫。在小瓜虫的腹面近前端可见有一“6”字形胞口,螺旋形的口缘由5~8行纤毛组成,纤毛作逆时针方向运动,一直到胞咽。虫体有两个核,大核呈马蹄形,小核呈圆形,紧贴在大核上,胞质外层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含有大量食物粒。

3.生活史:关于小瓜虫的生活史,国内学者一般将其分为成虫期、幼虫期、包囊期,有些学者认为,小瓜虫的生活史应分为以下3个阶段。
滋养体阶段:从小瓜虫的掠食体进入鱼的皮肤后到小瓜虫成熟并离开鱼体的时期。
包囊阶段:从小瓜虫脱离鱼体形成包囊到包囊破裂的时掠期。
掠食体阶段:从包囊破裂后,掠食体自由游动到进入鱼体的时期。
4.症状: 小瓜虫病的症状比较明显,主要是在鱼体表形成小白点,看上去鱼体像洒了一层盐。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和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反应迟钝,活动异常,漫游于水面,常与水中的固体物摩擦,最后病鱼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5.病理变化: 小瓜虫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在皮肤和鳃上。由于小瓜虫是在鱼的上皮细胞下寄生,并不断转动,因而引起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白色结节,此乃所谓的小白点,还能钻入鳃腔膜并穿过膜进入胸腺组织内部,以胸腺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为食,破坏胸腺组织。同时虫体可引起鳃小片变形,毛细血管充血,渗出,或局部缺血,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大量浸润。血液中淋巴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增加,出现嗜酸性细胞,并可见大量不正常的白细胞、单核细胞、血栓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6. 致病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瓜虫寄生在鳃的上皮细胞,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肿胀、坏死,影响鱼的呼吸;

其次,小瓜虫寄生后,引起鱼的电解液、营养物质和体液流失,造成代谢紊乱;

第三,小瓜虫寄生后,导 万致方鱼数的据体表伤口产生继发性感染,从而造成鱼的死亡。
7.流行情况:
一种世界性广泛流行的鱼病。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观赏鱼均可受其寄生,无明显年龄差别,但主要危及鱼种。

繁殖适宜水温15~25℃,流行于初冬、春末。当水质差、养殖密度高、鱼抵抗力低时,在冬季和盛夏也有发生。

生活史中无中间宿主,靠包囊及幼虫传播。初孵幼虫侵袭力强,随时间推移减弱。水温在15~20℃时最强,孵化后24h内侵袭力较高,36h后降低。

8.防治:目前对于小瓜虫没有特效药,以前传统特效药物都已经被禁用了,有些在观赏鱼类上尚可使用。希望有良方的前辈予以补充治疗方法。

水产前沿网

水产前沿网



作者: daoming4    时间: 2012-5-7 15:29
第一次发这么长的贴,先鼓励下自己
作者: syusuke    时间: 2012-5-7 15:49
最近听说现在这小瓜虫病比较普遍哦~
作者: daoming4    时间: 2012-5-7 15:54
syusuke 发表于 2012-5-7 15:49
最近听说现在这小瓜虫病比较普遍哦~

各个渔药公司有没有什么较好的药品啊?
作者: 虫子的悲哀    时间: 2012-5-8 10:21
小瓜虫为什么难治,归根结底就在于小瓜虫本身的生长发育上,正如楼主提到,小瓜虫有一个包囊期,在此阶段它有自我保护机能,药物对它几乎无效,所以要杀虫,必须要瞄准阶段,在滋养体和掠食体阶段将其一网打尽。但是,水体中这三个阶段的虫子都存在,包囊是杀不了的。其幼虫孵化 通常在夜间即午夜至凌晨,故用药最好在夜间进行,以便消灭抵抗力较弱的幼虫。包囊在药物刺激下从鱼体脱落至水体底部,故施药后应从底部换水,抽出底部的包囊。至于,用什么药,要根据实际情况(什么样的水体)来加以施药。目前,被推荐用于食用鱼白点病的治疗药物主要是福尔马林、硫酸铜(或络合铜)和高锰酸钾三种。其中硫酸铜最廉价。但各自用过效果不一。用什么要就得大家自己琢磨啦。
作者: 厨房师傅阿布    时间: 2013-7-3 19:06
小瓜虫病,一直以来都是水产界的顽疾,很多人都说是寄生虫病里的癌症。

何以如此?究其原因有三:

原因之一: 小瓜虫本身结构和生理的特殊性,
小瓜虫生活史分为滋养体阶段、包囊阶段、掠食体阶段。滋养体阶段是幼虫长成成虫的过程,在鱼体身上3~5天完成,一般外用药物效果不理想。小瓜虫成熟后脱离鱼体进入包囊阶段,在水中2~7天完成多次二分裂(一个小瓜虫经过十次二次分裂可产生1024只小虫),这个阶段小瓜虫有一层厚厚的包囊,百毒不侵,什么药都杀不死。多次二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幼虫进入掠食体阶段,这个阶段幼虫要寻找寄主,很脆弱、最容易杀死,但缺点是这个阶段只有几小时。

原因之二: 养殖户药物选择和使用方法的错误,
很多养殖户单纯的以为选择一些剧毒药物就可以一次性搞定,殊不知小瓜虫的包囊阶段是百毒不侵的,杀死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处于掠食体阶段的幼虫。这时候养殖户又说了,那我天天杀总可以了吧?结果呢?虫没杀死,鱼先死完了。

原因之三: 对祖传妙方重视不够和应用不当。
一直以来我们的祖先都是很智慧的,针对小瓜虫祖先们的方法是最天然无污染的,具体如下:用辣椒和姜混合熬制浆液,然后全池泼洒,连续使用7~9天。我们的养殖户受不了熬制药液的那份苦和成本过高。有些人干脆就不相信这方法能防治小瓜虫病。有些人只用了三五天就不用了,结果还是小瓜虫泛滥。

那么中国水产界到底有没有安全方便又好用的小瓜虫防治方法呢??

答案是,有。而且是经过无数次验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方法呢??

那就是渔愉鱼水产服务有限公司的“纤灭”+“原虫膏”纯天然植物类杀虫药,内服加外用、让小瓜虫无处可逃。
这两个产品的研发是得益于祖先们的妙方:辣椒和姜熬制液治小瓜虫。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