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黄鳍鲷在养殖中病害的防控及措施 [打印本页]

作者: qimaotang    时间: 2019-6-21 15:25
标题: 黄鳍鲷在养殖中病害的防控及措施
    近几年恶劣的天气、污染严重的水源和高密度养殖,造成黄鳍鲷在养殖过程中发生各种病害。祺茂堂小编总结了一下相关病害及防控措施:
    黄鳍鲷又称黄脚立、立鱼等,属于鲈形目鲷科鱼类,在国内广泛分布于沿岸近海,是近年来我国华南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黄鳍鲷的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养殖经济价值高,所以在海水及咸淡水养殖业中,其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但是鱼苗前期的适温比成鱼较弱,鱼苗的生存温度为10℃~35℃,生长最适水温为24℃~28℃;成鱼则可以抵御2℃的低温和35℃的高温,生长最适水温为24℃~30℃,属广盐性鱼类;一般盐度鱼苗在0.3‰~4.3‰之间,成鱼则在淡海水中均可生存。广东、香港、福建、广西沿海地区居民最爱吃这条鱼,售价比黑立鱼高出2-3倍。
  主要原因:长期的阴雨、低温天气造成池塘底部溶解氧较低,再一个是光照弱,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有益藻类和菌类繁殖,加上不及时补充水体中藻类所需的元素,长期不注重水质的变化,只注重消毒、杀虫,导致水体中的死藻沉到塘底,还有池塘底部的残饵、粪便等,塘底的有机质过多,嗜水气单胞菌、弧菌等有害菌类大量繁殖,引起池塘菌、藻相失调,从而造成泛塘。
    由于池塘的底部耗氧和有机物较多,造成池塘整体环境溶解氧低,在没有盐度和低温的情况下,导致各种致病细菌大量滋生,特别是霉菌(水霉),极易感染鱼体而引起烂身,造成严重的体表溃烂出血。发病的鱼体力较差,喜独游或伏在塘边,鳍条等发病部位产生粘液、充血,鳍条发红和散开,随着病情发展,患部溃烂,表皮脱落、出血,严重者肌肉外露,不摄食,多在水面晃游。
    防控措施:首先应该净改善池塘底的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可服用“欣达安”杨树花提取物,对于受损机体还有促进组织修复的功效,使用不受环境、天气、水中有机质的影响,不破坏水质。
    接着服用“菌立克”五黄粉,主要用于鱼类细菌及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可通过血脑屏障和生殖屏障,抗菌性强、为特种养殖必备品。对海、淡水养殖动物由链球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细胞单菌、荧光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等细菌引起的出血、赤皮、肠炎、腐皮、脑膜炎等有显著的控制。
    防重于治,即提高鱼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制病虫,可使用“乐活素”黄芪免疫多糖,增强机体免疫力,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双重促进,使免疫细胞吞噬机能加强,干扰素等免疫因子增多,从而起到抵抗病毒的作用。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