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我国攻克鲳鱼人工养殖难题 [打印本页]

作者: syusuke    时间: 2012-5-30 09:03
标题: 我国攻克鲳鱼人工养殖难题
  在渔民的口中常说这么一句话:鲳鱼好退不退,鳓鱼好进不进。这话概括了两类鱼的鲜明个性:鳓鱼是轻轻一碰渔网就会调头走人,而鲳鱼骨子里带着几分倔强和野性,必定要挣个鱼死网破,也绝不退缩。所以,当人类想要对鲳鱼进行人工养殖时,它就像是一匹不好驯服的野马,宁愿饿死也绝不服输。这也让鲳鱼人工养殖成了一道世界难题。
  近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徐善良副研究员和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在温州洞头研究的人工养殖鲳鱼已初步成功,下一步将规模繁育,降低成本,使得养殖鲳鱼能够尽早上餐桌。



水产前沿网



  在徐善良的眼里,鲳鱼就是个性刚烈而倔强的孩子。“东海的鲳鱼,世代到象山港产卵,然后在秋季带着体长六七厘米的孩子们回到舟山的深海过冬。”一代又一代,它们就一直保持着这种记忆,不愿意改变。即便在它们前行的途中,发现有渔网,也绝不拐弯,使劲往网上蹭,打上来的鲳鱼经常细鳞受损,就像鸟被褪了毛,最多养一周就死了。

  作为宁波人餐桌上的重要鱼类,宁波科技局、宁波海洋渔业局对鲳鱼的人工养殖进行立项,徐善良从2000年开始研究鲳鱼养殖。鲳鱼是活在深海里的鱼。给它吃什么?要补充什么营养?水温又要维持多少?这些都是世界上水产专家少有涉及的领域。

  人工养殖鲳鱼的难,到底难在什么地方?除了性子烈外,人工养殖的温度不好掌握。另外鲳鱼还有多动症,在水里它会一直一直绕圈游动,几乎不停歇,能量消耗非常大,加上在正方形的池子里,它们经常因为不拐弯而撞得遍体鳞伤。鲳鱼偏偏又天生一张小嘴巴,每次只能吃一小口,所以,要想不断给鲳鱼增加能量,让它长肥,喂饲料的过程就很折磨人。徐善良叫来了他的研究生帮忙,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到傍晚,大点的鲳鱼每天要喂四次,小的要喂六七次。他常常看到研究生们是一边往池里撒饲料一边打哈欠。最后,终于让鲳鱼学会了在饲料台上自己觅食。

  研究小组为鲳鱼们换了直径5米以上的圆形鱼池。原本以为这样一切就好了,然而, 2007年,徐善良还是被鲳鱼折磨到整夜没法睡觉,都快放弃了。因为徐善良发现,在自己手里养着的鲳鱼总是越养越瘦,“整条鱼瘦得像刀片一样!”这让研究了7年鲳鱼的徐善良感到绝望。直到后来与东海水产研究所施兆鸿研究员联手攻坚,徐善良才继续了下来。他们发现问题出在饲料上,普通的饲料无法满足鲳鱼的需求。徐善良换了一种适合鲳鱼的“奶粉”:用马鲛鱼和进口饲料1∶1配置,并掺入了骨粉、钙粉、鱼肝油等10多种原料。鲳鱼奇迹般长大长肥了。现在,徐善良养殖出来的鲳鱼已经能够自行产卵,进行繁殖了。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大虾熊    时间: 2012-9-10 15:24
不好评论,有一个科技成果,值得祝贺。里面提到改良了饲料配方,如果属实,降低了饵料系数,光这点就能得奖。期待中。
作者: lemon    时间: 2012-9-10 23:26
大虾熊 发表于 2012-9-10 15:24
不好评论,有一个科技成果,值得祝贺。里面提到改良了饲料配方,如果属实,降低了饵料系数,光这点就能得奖 ...

大虾熊老师最近在做关于金鲳鱼哪方面的研究呢?能否小小地给我们透露以下呢?或是,如果能够公开的时候,给咱们长长见识呗?
作者: 大虾熊    时间: 2012-9-11 16:06
lemon 发表于 2012-9-10 23:26
大虾熊老师最近在做关于金鲳鱼哪方面的研究呢?能否小小地给我们透露以下呢?或是,如果能够公开的时候, ...

惭愧,我还是在准备阶段,主要想做小瓜虫病研究,等以后有结果再献丑吧
作者: QQ_329B74    时间: 2013-5-6 17:07
我是上海海大的,最近买了几千尾金鲳鱼做实验的,结果得了小瓜虫并,死了一半,另一半基本保住,但还有病鱼,还要继续下药...小瓜虫是金鲳的最大杀手,一点都不为过,我的鱼,我的实验,我现在什么都不怕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来什么病,我就指什么病!!!小瓜虫没有什么特效药,关键就是早发现,哪怕发现晚了一天也会造成巨大损失,第二批鱼苗也得了小瓜虫,还好发现的早,就死了几条全部包住,再观察几天就要进行实验了,祈祷顺利!!!我qq596665926,结交养殖金鲳石斑鱼的高素质人才,最好能取长补短!!!
作者: 南海渔医    时间: 2013-5-7 09:02
看到这个帖子我真的有点哭笑不得,不知道此徐教授攻克的是哪种鲳鱼的人工繁殖?是燕鲳?还是鹰鲳?还是金鲳?就写个鲳鱼来忽悠外行,金鲳早在96年就成功人繁了,现在海南搞人繁的随便一个工人都会做,还用得着花纳税人的钱去攻关?
如果这个徐教授攻克的是LZ图片上的那个鹰鲳,这个徐教授绝对可以当院士了,鹰鲳是海水鱼中的顶级食材,码头批发价从来没有低于一百块一斤的,这鲳鱼几乎出水就死,要是这个品种人繁成功,可以轰动世界!


作者: 烟花雨    时间: 2013-5-7 10:49
南海渔医 发表于 2013-5-7 09:02
看到这个帖子我真的有点哭笑不得,不知道此徐教授攻克的是哪种鲳鱼的人工繁殖?是燕鲳?还是鹰鲳?还是金鲳 ...

是这样啊,徐老师。楼主,追踪一下这个新闻,还原给大家一个真实的报道吧
作者: 水宝宝    时间: 2013-5-7 11:00
东海所施兆鸿老师有做银鲳的繁育,记得他说做的非常辛苦。

大家可以看看他的PPT:
http://www.fishfirst.cn/forum.ph ... 9626&fromuid=17
作者: 水宝宝    时间: 2013-5-7 11:05
姓名:徐善良
  性别:男
  所在学院:海洋学院
  职称:副研究员

  个人简介:
  徐善良,副研究员,硕士。
  宁波市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水产苗种专家组专家。
  致力于海洋经济动物繁育理论与规模化苗种生产技术工艺研究和教学工作25年。

  主要研究方向为:海产经济动物的苗期营养与生态系育苗;海水鱼类能量代谢与健康养殖;动物性饵料生物高效培养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主持了浙江省重点攻关及重点项目“深水网箱适养鱼种筛选、繁育及产业化”、“银鲳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海洋水产动物育苗期生物活饵料的规模生产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研究课题。
  参与欧盟第六框架计划“海岸带复合系统中的生态养殖研究(SPEAR)”的研究。2007年与严小军等合作完成的“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熟膨化饲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海水活饵料高效培养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获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取得了“培养小型水生动物的生物反应器”等4项国家专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承担了《甲壳动物学》、《资源动物学》等本科课程及硕士研究生《海洋鱼类资源与养殖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多年来,在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及育苗工程的规划设计方面成绩显著,尤其在海水鱼类和泥蚶的苗种培育技术处于浙江省领先。



徐老师做的也是银鲳方面的研究,估计和施老师是一个项目组的,银鲳据说也是离水就容易死亡,不好繁殖,去年施做报告时,雷院士特意的点评了施老师的报告,说他非常执着,做一般人不敢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也做成了。
作者: syusuke    时间: 2013-5-7 11:16
水宝宝 发表于 2013-5-7 11:05
姓名:徐善良
  性别:男
  所在学院:海洋学院

{: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
作者: 南海渔医    时间: 2013-5-7 11:29
看了一下PPT,看来徐教授做的还不是金鲳,也不是鹰鲳,而是在东海一带才有的银鲳,因为银鲳在南海区很少,是我不了解情况。
银鲳在海南冬季我见过也有网箱养殖,应该就是当地所叫的“白鲳”,这白鲳的苗生产情况我就不是太了解,海南肯定有做,苗价格也不贵,想必技术不算难。

真正的鱼类人工繁殖高手都在民间,至少在南方我看的是。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