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分享】深水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及调控措施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宝宝    时间: 2012-6-23 13:46
标题: 【分享】深水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及调控措施
1.水平变化及对策
处于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特定池塘,即使水面一般不大,但由于池塘表面上所受的风力风向及生物因素的影响,池塘溶氧水平分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均匀。在不同风向风力的作用下,在下风处的池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比上风处多。也就是说白天下风处浮游植物产氧量和从空气中溶入的氧量都比上风处多。风力越大,上下风处溶解氧含量的差别越大。夜间溶氧的水平分布恰与白天相反,上风处溶氧大于下风处,这是因为在下风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较多,所以夜间的耗氧量较大。上下风处溶氧差别也与风力及池水浮游生物量,有机物质的多少有关。故清晨虾类浮头时一般集中在池塘的下风处。因此,清晨巡塘时要多观察池塘的下风处虾类的活动情况,此时是一天中溶氧量最低的时候,应测一次溶氧,若低于5 mg/L,立即采取增氧措施。

2.垂直变化及对策
深水池塘,由于光照强度的影响,溶氧在垂直方向上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一般白天池塘的上层光照强度较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就强,溶氧就高;而下层因光照强度减弱,而且由于热阻力,上下层水不易对流,溶氧低,尤其是夏季上下层水温温差较大,水体稳定,底层水中溶氧几乎等于零,所以在夏季,定时开动增氧机,使池塘的水上下层对流,增加底层水中的溶氧,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方法是:先稳定水体中的溶氧,然后根据溶氧的量值检测情况,酌情施加增氧剂或底质改良剂。
3.昼夜变化及对策
池塘水体范围较小,人为培养的浮游植物量较多,故每天要测pH值2,若pH值在早晚变化大于0.5,表明养殖水体中藻类的生长过于旺盛,日夜温度及光照强度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以及水体的热分层与垂直对流的交替进行,使池塘中pH值变化,然后导致溶氧变化。白天随光照强度的增加,上层水中溶氧含量逐渐增高,而下层逐渐降低。在每天的15:00上层溶氧含量可达到最高值,而下层却降至最低值,所以,此时应采取措施平衡水体的pH值以控制藻类的适当生长。具体操作方法是,使用微生物制剂,平衡水体藻相;开动增氧机,让池水充分混合,使上下层溶氧均匀分布。夜间上层水温随气温的下降逐渐下降,密度增大,从而产生密度流,中、下层溶氧逐渐补充,而上层溶氧则明显下降,至清晨5:00左右,上层水溶氧降到最低点。此时,上下层溶氧差基本消失,整个池水溶氧量条件最差。此时应分层测定溶氧含量,根据每层的变化情况施加增氧剂和底质改良剂。


作者: kanhai    时间: 2012-6-23 23: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冰山    时间: 2012-6-24 14:38
早晨虾风口虾多浮头不是恰恰说明下风口氧足虾多往那里去吗。
作者: 较真的水货    时间: 2012-6-24 22:52
若是深水水库,底部的氧气就不是这样变化了。
作者: 风残月影    时间: 2012-6-25 04:38
清晨巡塘时要多观察池塘的下风处虾类的活动情况,此时是一天中溶氧量最低的时候,应测一次溶氧,若低于5 mg/L,立即采取增氧措施。
  清晨是一天溶氧最低的时刻?你有没有测定过?什么天气情况下测定的?测定的是多少米水位?我想应该实际操作过后再定论,对自己负责,对大家负责。
  谁说溶氧低于5 mg/L,就得需要立即采取增氧措施?难道没有养殖品种区别吗?难道没有鱼体规格区别吗?5 mg/L的溶氧就是低溶氧范围?鱼就会有浮头潜在危险?
  理论很好,但更多的需要联系实践,联系不同情况,不应该一概而论。不好意思,纯属个人观点。
作者: 蓝草结    时间: 2012-6-25 14:24
风残月影 发表于 2012-6-25 04:38
清晨巡塘时要多观察池塘的下风处虾类的活动情况,此时是一天中溶氧量最低的时候,应测一次溶氧,若低于5 mg ...

分析得很犀利啊!
作者: 蓝草结    时间: 2012-6-25 14:32
这个感觉好理论啊,跟课本上的差不多
作者: 泪海洋    时间: 2012-6-25 22:34
有机物、藻相、温度、光照、悬浮颗粒。。好多因素都能影响到,实际操作的时候差距不小。而且对早晚PH差距超过0.5就是藻类过于旺盛这个说法,呵呵,希望能给出与养殖密度相关的数据。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