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水产动物常见病害11
[打印本页]
作者:
逆游的鱼
时间:
2012-7-3 13:33
标题:
水产动物常见病害11
弧菌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弧菌属的多种弧菌。弧菌病因病原菌株以及患病鱼种类不同而表现不同。一般而言,弧病菌可引起体表溃疡,进一步引发败血症。感染的鱼厌食,在鳍基部、体表等部位出现点状出血,随后出血点突破体表形成溃疡。急性患病的鱼表现出典型的败血症,肝失血变白,肠壁充血,肠道内有积液,部分鱼腹腔内有腹水。弧菌是海水鱼体内外正常微生态区系的一部分,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作为条件致病菌,一般在养殖环境变化、养殖鱼种体质变弱时易感染。发病高峰期随地理环境、养殖种类不同而不同,如养殖石斑鱼在8。10月为发病高峰期,蛳在6—7月、9~110月为弧菌病高发期。弧菌病对养殖海水鱼类危害较大,造成的死亡率可高达100%。诊断时取病灶处组织或腹水,接种‘I'CBS弧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弧菌的分离,如分到大量单一的弧菌,则基本上可以确诊。同时亦可用PCR、ELISA等方法进行快速诊断。
【防治方法】弧菌病的发生同水质密切相关,多发于养殖后期,海区局部呈现富营养化的趋势时期。所以,保持优良的水质环境,并在高温期强化鱼种的营养,增强体质是预
防弧菌病的关键。
①在鱼种入网箱前接种弧菌疫苗,用法、用量参照说明。
②每千克饲料用土霉素1.5~1.8克,或磺胺类物2克(头天剂量加倍)拌饵投喂,连用5~7天。
③用聚维酮碘(PVP_I)20—30毫克/升浸泡5~10分钟,或季胺盐碘2~3毫克/升浸泡5分钟。
④每千克饲料配合投喂四环素1.5~2克加多种维生素,或氟哌酸1克加多种维生素,或红霉素0.4~1克,连用3~5天。
⑤用氯制剂消毒水体,用法、用量参照说明。
链球菌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链球菌。患病鱼体色变黑,无食欲,活力减退,于水面漂游。眼球突出,伴随有白浊或出血症状。嘴、下颚、鳃盖下方或内侧、鳍基部、肛门及体表变红出血。鳃丝潮红。腹部膨大或有腹水,肝脾发白,肠道充血。心外膜炎,脑膜表面发红出血。该病感染蛳鱼、虹鳟、香鱼等多种咸水和淡水鱼,主要流行于夏季,当年鱼和成鱼均可受害,死亡率高,常与弧菌病并发。本病临床症状以体色变黑、眼球突出自浊、肝脾失血发白、鳃丝潮红为主要症状.肝脏涂片染色后可观察到成对或成链状的球菌。病灶部分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后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预防链球菌最主要的是要保持饵料的新鲜,如有可能可改喂人工饲料。感染后则应停止喂食,并在饵料中添加少量抗生素或进行药浴。如每千克饲料用土霉素1~1.5克、羟氨苄青霉素1克、红霉素0.5—1克或磺胺六甲氧嘧啶l~4克拌饵投喂,连用5—7天。
屈挠杆菌病
【本病特点】病菌为黄杆菌属的屈挠杆菌。病鱼体表、鳍条末端、鳃出现溃烂,部分鱼可见单眼突出、白浊。该病主要在秋冬季节天气较寒冷时发生,水温在12~15℃时为发病高峰期,感染的鱼类有鲷、笛鲷、石斑鱼、鲈鱼、尖吻鲈和冷水性鲑鳟等鱼类。从病灶处取样,如用显微镜可观察到大量的长杆状细菌则基本可诊断。确诊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
【防治方法】屈挠杆菌病同放养密度过大、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关。保持水体清洁.控制放养密度可适当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
①每千克饲料用磺胺类药物2克(第l天剂量加倍)拌饵投喂,连续7~10天。
②每千克饲料用氟哌酸1克、严重者可使用蒽诺沙星拌洱投喂,连续3~5天。
③用季胺盐碘2~3毫克/升淡水浸泡病鱼5分钟。
④提高养殖水温,可预防该病的发生。
假单胞菌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假单胞菌属的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又名施旺氏菌)。病鱼的症状类似弧菌病,表现出典型的败血症,部分患病鱼会出现体表溃疡或疖疮。假单胞菌病流行范围比较广泛,可在沿海的多种养殖鱼类上发生。该病的发生同环境的富营养化和养殖密度过大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作为继发性感染也常同弧菌病一同出现。诊断时取病鱼的病灶组织或腹水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如出现大量单一菌种,并被鉴定为假单胞菌时,则可确诊。
【防治方法】预防假单胞菌病最重要的是保持优良的水质环境,控制养殖密度。治疗同弧菌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巴斯德菌属的杀鱼巴斯德菌。香鱼巴斯德菌主要侵染香鱼,患病鱼无明显症状,厌食,离群独游。解剖后可见患病鱼体内的肝、脾、肾、心、鳔、肠系膜等组织器官上有大量白色小结节,直径大多1毫米左右为20~25℃,又称“类结节病”,血液中菌落多时,在微血管中形成栓塞是致死的主要原因。该病主要危害蛳鱼幼鱼,黑鲷、真鲷、鲈鱼等也可被感染,流行季节以春夏为主,发病的最适水温为20~25℃,25℃以上较少发病,而20℃以下不发病。秋季几乎不发病。初步诊断可从内脏器官中观察到白色小结节而肌肉等无症状判定。进一步确诊要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
【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新,避免水体富营养化,投喂新鲜饵料或配合饲料,勿投喂过量。治疗时每千克饲料用四环素0.4~1克或氨苄青霉素0.4~1克拌饵投喂,连用5~7天。
爱德华氏菌病
【本痫特点】病原菌为爱德华氏菌属的迟钝爱德华氏菌或福建爱德华氏菌。该病因病原菌侵染的鱼种和地理分布不同而症状不同,表观症状为病鱼体色变黑,游动缓慢,部分出现体表及臀鳍发红,有的病鱼腹部肿胀,严重时腹侧形成大穿孔,并发出恶臭。解剖后可见肾脏和肝脏肿大、软化,形成许多脓疡病灶,脓液流经处引发其他器官组织发炎溶解。该病可造成败血症而大量死亡。该病感染的鱼类海淡水种类都有,海水主要危害鲆鲽类、鲻鱼、鲷、纯等。发病高峰期为高水温期,20%以上均可发病。根据肾脏和肝脏的脓疡病灶以及发病的时节和流行情况可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要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鉴定。亦可通过ELISA或免疫荧光技术快速诊断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同弧菌病,特别注意高温时节采用饵饵及消毒水体进行预防。
①在鱼种入网箱前竣种爱德华氏菌疫苗,用法、用量参照说明。
②每千克饲料用土霉素l。5克或四环素0.6—1克拌饵投喂,连用5~7天。
③用氯制剂或碘制剂消毒水体。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