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台湾养虾专家认知2 [打印本页]
作者: kook 时间: 2012-7-10 15:03
标题: 台湾养虾专家认知2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4-9-9 22:24 编辑
一直沉浸于“养虾王国”的我们或许无法想像世界第一产虾国及输出国的泰国,多年来一直把台湾的养虾发展经验当作是反面的教材,泰国也有虾病菌的困扰,但虾类的输出量不减反增,不似台湾之被虾病击倒后就没有再站起来过。身为台湾的养虾技术人员,我也曾被泰国技术人员表达了充分的不尊重过,这也是我愿意将我个人多年研发的心得与养虾同好共享,为台湾的养虾业更尽一份心力.
一、 治疗虾病的可能性?
民国八十七年夏天,一位朋友带我拜访一场位于屏东县长治乡罹患虾病的淡水虾养殖场。当拉起缯仔带起一阵灰色的底土时,登时令我心头一震,原来近数年来淡水虾在夏季的大量的罹病死亡与海水虾发生虾病的根本原因竟然是相同的。当时这场已患虾病了一个半月,而我建议的处理方法为每分地先施放一包茶粕加二包石灰,待茶粕的大量泡沫消退后,再在一周内连续施放发酵鸡粪有机肥,总量每分地超过150 公斤。处理十天后,病虾即停止死亡。再四日后,顿料的情形获得改善并开始进料。再一个月后即开始收成,但因罹病的时程长达两个月,池虾死亡殆尽,收获量有限。
同时期在嘉义的义竹地区也有一草虾养殖场发生类似的状况,其养殖的草虾已经要死不活一段时间了,当我拜访时仅剩一池还在养虾,而这一池也偶而会发现一、二尾虾有靠岸的情形,我的建议是大量施放有机肥于池中,作肥水以预防虾病状况的恶化,当时以投饵的情形预估池中仍有三百斤的虾子。最后终因来不及作出所要求的生态相,池虾仍有靠岸的情形发生,当缯仔中发现有死虾时即以0.5ppm 的有效氯作杀菌处理,随后即不复见死虾,但顿料的情形却一直持续。此业者在两周内作了三次杀菌处理后就没有再管他了仅偶而投投料,一个月后这一池以四十多尾斤的体型收成了五百多斤。
民国八十八年春,枋寮东海地区有一位业者养殖的白虾发生虾病。我虽事先告知虾病虽可处理,但处理过关后收获量可能不多,请他多考虑,但此业者执意处理。开始处理时的水色是浅绿色,每天可捞获的病虾约120尾。我建议的处理方法为(1) 以0.5ppm的有效氯作杀菌处理,每五天处理一次,共三次。 (2)一周内大量投放含氮量高的有机肥,施放量为每分地在200 公斤以上。处理后两周,水色变成墨绿色,当天可捞获的病虾即减少为60尾,而后逐日减少。处理后四周,水色变成暗棕色,即未再发现病虾,顿料的状况改善并开始进料,此时池虾的平均体重约 2 克,但在一个月后这一池以四十多尾斤的体型收了一百斤。
同一时期在九棚地区所发生的情形是,某养白虾业者认为虾要养得好池水中必须要先有动物性浮游生物,问我如何作水。对于动物性浮游生物与养虾成败的关系,理论上是有其正确性的,当时此业者已放养虾苖,我即告知需有追肥的动作。于是他施放有机肥于池中,施放量每分地达 200公斤,但因落山风强、水温低的关系,终因来不及作出所要求的生态相,虾病仍然发生,而以0.5ppm的有效氯作杀菌处理,每五天处理一次,共三次后虾病即过关,一个月后以四十多尾斤收成,存活率约三成。虽然还有其它的案例,由以上的四种不同的治疗虾病的型态可归纳出以下的议题:
1. 虾病绝对是可以治疗的,而且一定会成功。
2. 要治疗虾病必须先暸解虾病的根本原因,其中有机肥的施用与治疗虾病有何关联?
3. 虾病虽经治愈但大量病死虾的损失在所难免,有时虽有收成也不符经济效益,所以预防仍是重于治疗。
4. 可否以治疗虾病的方法作为预防虾病的机制,而如何建立虾病发生前的预警系统呢?
5. 虾病处理过关后其水质生态相都处于相同的状态,又代表什幺含义?
二、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我个人曾从事的养虾实验中发现,养虾的成败与池水中弧菌量有绝对的关系,而与病毒的感染与否无关,已有越来越多人抱持了相同的看法。养殖成功的池塘虽然虾子感染了病毒但水中弧菌数量却是处于相对的低量,治愈后的池塘其池水中弧菌数量也是由103株/㏄以上的优势下降至102株/㏄以下的不具致病力的状态,而我们来检视如下的治疗虾病的过程,就能推论出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1)杀灭病原菌: 虾病的病原菌大部份是弧菌,其实只要以0.1ppm以上的有效氯即可在两小时内将池水中的弧菌由103株/㏄以上降至个位数的水准,但两天后再作测定时会发现水中的弧菌又增殖到103株/㏄以上,所以如何有效的抑制弧菌的再增殖才是治疗虾病的重点。
(2)培养水中原生有益菌以抑制弧菌的增殖:就是在池水中大量投放含氮量高的有机肥用以培养水中原生氮源细菌,所谓氮源细菌就是会利用氮原子所形成的化合物在所进行的化学反应中所释放的能量的一种菌群,如硝化细菌。此类细菌增殖速度非常缓慢,高水温期约需四周才能形成优势种,当形成优势种时,水色会有明显而特定的变化,虾病的发病状态便立即缓和甚至痊愈。由于这种水质最适合虾类生长,池虾一般在虾病治愈后一个月内即可达到四十五尾斤的体型。发现水中优势的氮源细菌相会抑制弧菌的增殖是我在从事养虾实验中,非常偶然的情形下推论而出的结果。在养虾的过程中,若池水中从未作出优势的氮源细菌相或其优势菌相因某些原因而崩溃,便会造成弧菌族群因抑制因子消失而大量增殖,最后爆发虾病。虾病发生时若氮源细菌相从未形成优势种固不用;其优势菌相又是因何原因而崩溃呢?除了水温会影响氮源细菌增殖速率外,溶氧和其营养源-氮源便是维持其优势的基本要件了。尤其当氮源缺乏时也会连带影响藻类的正常增殖,使得光合作用的效率降低也造成水中溶氧的不足,是造成氮源细菌相崩溃的主要原因。
又是什幺原因会造成水中氮源的缺乏呢?对水质学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的”氮循环”,但对此循环中的"脱硝作用"即硝酸盐被还原成氮气的过程,在所作过的研究和对此有了解的业者相信就不多了。脱硝作用是一种池中厌氧菌所进行的一种还原作用,含氮物质被还原成氮气后并不会再以氮气的型态重回水中,若不大量补充含氮物质,水中的氮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氮源细菌相因能量来源不足而崩溃便造成病原菌大量增殖而引发虾病。
所以由以上的推论便可知"脱硝作用"实是引发虾病的根本原因,若由此观点来检测虾类养殖现场所发现的一些令人匪疑所思的现象,便能壑然开朗。如以往养殖业者最怕池水过肥,现在却在肥水中虾养得最好。而再由此观点来作虾病预防的工作,便可无视于虾类养殖中最可怕的天气的变化无常,也能充分掌控水质的变化,养殖成功。
作者: kook 时间: 2012-7-10 15:03
三、虾病的预防
如今我们可以在发病的池塘中大量施放含氮物质来重建优势氮源细菌相,当此菌群形成优势种时,水色会有特定两、三种的变化,而发病的状况便立刻缓和与好转。而应用此程序,最有效预防虾病的方法便是如何防止脱硝作用对池塘稳定的生态造成破坏:
(1)充足的溶氧:脱硝作用既是由水中厌氧菌所进行的,只要是有氧的环境,此类细菌便无法活动。但是以现存的池塘设计,要在养殖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使池底维持在有氧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许多养殖业者不了解"水温成层"会造成池底的缺氧,在白天时停开水车,或开启的水车数不够,无法打散"斜温层",以致测定表层水的溶氧非常充足,但池底却是缺氧状态而不自知。即使是开启了足够的水车,斜温层可以被打散,池底仍有许多死角会呈缺氧状态,只是面积的大小罢了。
(2)充足的含氮物质:若水中有充足的溶氧,但含氮物质不足,仍然无法建立稳定的氮源细菌相以抵抗病原弧菌。为使水中含氮物质充足,在现场实际操作上,放养虾苖前必须要有"施肥"的动作并有充分作水的时间,待水中建立稳定的氮源细菌相后才放养虾苖,放养后也要有"追肥"的动作,以随时保持水中有充足的含氮物质而维持氮源细菌相的稳定,这由水中硝酸盐浓度的测定便可取得一参考值。
(3)施肥:放养虾苖前必须施放有机肥(类形不拘)于池底作基肥,施放量在每分地200公斤以上,待水中着生大量动物性浮游生物才放养虾苖。这些动物性浮游生物是作为生态的指针物,并非是作为虾苖的饵料生物。
(4)追肥:一般若能依循施肥的标准程序,养殖的虾类在两个月内应不会发生病变,但养殖技术的优劣便在于如何拿捏虾苖放养后追肥的时机与技巧,毕竟虾类并不是只养两个月就可收成的。而追肥的技术则在于如何掌握池塘中危险来临前的预警讯号。
四、建立虾病的预警系统
比较细心的业者大概会发现,虾病发生前两周都会有藻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并持续许多天。这是因为水中多次的脱硝作用使得氮源不足而造成的。当藻尸减少时,水色都会有明显的变化,绿色水系会变成浅绿色,藻相以较少量营养盐即可生存的蓝绿藻为主,许多研究报告已显示了蓝绿藻与虾病发生间的关联性。
类似这种藻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即可作为虾病发生前的预警讯号。但是此预警时间只有两周,与重建优势氮源细菌相的安全预警时间的高水温期的四周(低水温期时间则更长)明显不足,所以即使发现此现象便立即作适当的处理,仍无法避免虾病的发生,只是提前作处理在池虾尚未大量死亡前即可处理过关,仍可维持相当的存活率。
所以适合作为虾病发生前的预警讯号必须提供至少四周的安全预警时间,才能有效预防虾病的发生。其方法如下:
1、脱硝作用的监测:若能监测到脱硝作用的进行,只需立刻补充含氮物质(追肥),便能有效预防虾病的发生。要监测脱硝作用的进行,可以(1)每日监测午后池水中的硝酸盐的浓度,若其浓度有不正常下降的情形,即表示大量的硝酸盐为脱硝作用所消耗,被消耗的硝酸盐会由水中其它的含氮物质所补充,当被补充的含氮物质也被消耗至相对低量时,虾病便会发生了。(2)每日监测清晨、午后和深夜的pH值,若在某日的午后,其pH值有不正常下降的情形,有时竟然是当日pH 值最低者,但清晨和深夜的 pH 值却没有明显的变化,即表示当日的午后池中有脱硝作用在进行。一般而言,我们会在测到pH 值有不正常下降的隔日测到硝酸盐有不正常下降的情形。而在"透南风"和下雨的日子较易监测到脱硝作用的进行。此时就必须要有追肥的动作。
2、菌数量的监测: 水中弧菌数量的多与少是危险和安全的最直接的指针,一般我们可以200株/㏄作为临界值,一超过此标准,便作追肥处理。一般的想法是,大量的添加有机物于水中不是正好作为病原菌的营养源而使病原菌大量增殖吗?多少年来,不就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使得虾病防治无法突破。在现场的实际操作中发现,当水质的生态指针都显示着是超级富营养时,水中弧菌的族群数量却非常低,有时甚至侦测不到。我们可以取1㏄的池水置于TCBS培养基上,于室内、室温的状态下静置二日,培养基上所置生的菌落数即是弧菌数量的极近似量。
3、目测法:除了藻类大量死亡在池塘的风尾处堆积着藻尸外,池塘中还有许多征候显示着池塘安全或危险的状态。但目测法均属落后指针,并不能提供安全预警时间。
安全状态:暗棕、墨绿、深绿和土涝水系,池水混浊度高、透明度低,动物性浮游生物量多,水车打起的水花有浓厚水色并拖出长长的水沫,池底底土呈黑色有时并附生大量螺狮,水车的浮船在水线下着生有黑色的有益菌的菌落,风尾的藻尸量少,池边和水车上着生深绿色短丝的丝藻。虾体色呈白晰透明。
危险状态:池水清澈和浅绿色水系,池水透明度高,动物性浮游生物量少或没有,水车打起的水花无色并拖出的水沫很短,池底底土呈灰色并有土皮,池边和水车上着生浅绿色长丝的丝藻,风尾的藻尸量大。虾体色则呈黑色。
五、虾病演绎记事
自从1987年开始的草虾杆状病毒的病变后,台湾的养虾业便一路跌到谷底,而由谷底逐渐翻扬是在1992年由嘉义义竹和台南学甲一带开始的。当时我所得到的讯息是,养殖成功的池塘池底都有大量的黑烂土,而当这些烂土被"吸干",池底变硬时,虾病便发生了。尽管与我当时的认知大异其趣,但为作合理化解释,遂将之导向池底"菌相"变化的探讨。尽管是瞎蒙的,至今回想来,颇庆幸蒙对了方向,这是第一个转折。
多年来活菌的使用上,曾遭到某些人的置疑活菌在水中的作用机制。以往我也曾理所当然的认为活菌的功能在处理水中有毒含氮物质,以减少池虾的stress,但当我被问到水中含氮物质的终产物硝酸盐何去何从时,我竟哑口无言,不知所以。一般的认知是这些硝酸盐会完全被藻类所利用,重回氮循环,但以我个人的科班智识知道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便是我无法回答的原因。最后是蒙海洋养殖系的学弟雷惠民博士告知,硝酸盐最后会被厌氧菌还原成氮气,即所谓的"脱硝作用"而解答了疑惑。最后我个人也因置疑"菌量"和"菌种"的问题,认为活菌的使用在虾病防治上是不具功效的,这是第二个转折。
在我曾从事的养虾实验中曾发现池水在午后偶而会有pH值不正常遽降的情形,这在文献中几乎还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由大量细菌的作用才可能导致此结果而可推论是因脱硝作用才有此pH值遽降的情形发生,这是第三个转折。
在某些水质状态下,弧菌族群竟然是被充分抑制的,而经归纳后发现,若以操作方便而言则以富营养水质为最佳,并有快速处理高浓度亚硝酸的能力,虾体色则呈白晰透明状。这种池塘池底都存在成堆的烂土,水质上都可被检测到相当浓度的氨和亚硝酸,而罹患虾病泄池的池塘其池底却异常的"干净",水质上都检测不到氨和亚硝酸,这是第四个转折。
有些人误打误撞竟将虾病治愈,操作者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经我一番归纳分析,裼除与治疗虾病无关的因子后发现,虾病的过关竟然与添加高浓度的蛋白质物质有关,而再以高浓度含氮物质施用于发病池塘,治愈率竟达100%,这是第五个转折。
即使有"施肥"的动作,但没有充分作水的时间即放养虾苖,虾病也是如期发生。有施肥的动作也有充分作水的时间,即使没有追肥的动作,也均能放养超过60天的时间,这是第六个转折。
未作施肥的动作但却在放养后紧急追肥,虾病仍是如期发生,但在特定的水色出现后,虾病自然过关,也能维持相当的存活率,这是第七个转折。
作者: 虫子的悲哀 时间: 2012-7-10 15:39
吴子伟N年前的对虾疾病理念吧!跟现在的理念大相径庭吧!
作者: kook 时间: 2012-7-10 17:18
虫子的悲哀 发表于 2012-7-10 15:39 
吴子伟N年前的对虾疾病理念吧!跟现在的理念大相径庭吧!
都发上来共享一下吧亲
作者: 水宝宝 时间: 2012-7-10 17:38
谢谢亲的共享。
可惜光看,没有讨论,也没多大收获
作者: 执业农民 时间: 2012-7-10 23:06
虫子的悲哀 发表于 2012-7-10 15:39 
吴子伟N年前的对虾疾病理念吧!跟现在的理念大相径庭吧!
作者论述的大部分情况及解决方式我也算无意中验证过,不是说今年这个理论好用,改天又有那个理论正确,而是因为大部分论述出的结论都是根据案例分析推理出来的,因即是果,果即是因。生产过程中,这种思维也是技术员必须具备的!~
作者: 闲人一个珠江所 时间: 2012-7-11 09:27
“当时我所得到的讯息是,养殖成功的池塘池底都有大量的黑烂土,而当这些烂土被"吸干",池底变硬时,虾病便发生了。”这种阐述深有同感!!!!珠三角的虾塘普遍采用养一批虾洗一次塘,每次养虾的塘底都是那层土,而且会逐渐硬化板结,养完一造虾洗塘后人下去走一圈居然鞋底不会粘泥,这还叫土塘吗???而这样的塘基本养不出虾。这篇文章虽然是很旧的文献,但不代表它就过时了,只有长期搞生产的人才能深刻体会,这些都是长期困扰我们为什么土塘养虾搞了几造的塘很难养,不管你技术多好、设备多先进!!!!!
作者: 闲人一个珠江所 时间: 2012-7-11 09:31
还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呀????谢谢KOOK!!!!
作者: kook 时间: 2012-7-11 10:21
虫子的悲哀 发表于 2012-7-10 15:39 
吴子伟N年前的对虾疾病理念吧!跟现在的理念大相径庭吧!
也跟随你的脚步看了你在另外一个帖子里面谈到的吴子伟老师的三篇文章,即上面这篇《虾病处理新概念》还有水宝宝发的《建立抗病之生态系统——虾病防治现场务实》和《大陆地区虾病的发生与处理方法》,这几篇文章里面谈到的观点,我认为是环环相扣,不断在根据新问题在进行补充的,根本的东西并没有变。至于对微生物制剂的怀疑态度,放到现在对微生态制剂的夸大之下来说,也并不过分,不能期待这些所谓外源微生物成为主导菌相,去抑制池塘中已经存在的病菌微生物的繁殖,这个观点应该是没有变的!
而你说这些理念和现在 的大相径庭,那么现在的理念是什么呢?颠覆过去的理念就一定是好的理念吗?我更愿意相信在以往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一点点积累起来的那套东西。
作者: kook 时间: 2012-7-11 10:23
闲人一个珠江所 发表于 2012-7-11 09:31 
还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呀????谢谢KOOK!!!!
水宝宝发的,应该都是台湾的吴子伟老师的文章,
http://www.fishfirs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346
http://www.fishfirs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907
作者: kook 时间: 2012-7-11 15:56
闲人一个珠江所 发表于 2012-7-11 09:27 
“当时我所得到的讯息是,养殖成功的池塘池底都有大量的黑烂土,而当这些烂土被"吸干",池底变硬时,虾病便 ...
有一点好奇的是,按照这个理论的话,似乎鱼虾混养成功率提高的理论支持又是什么呢?隔断病原传播似乎没那么重要了。。。
作者: 执业农民 时间: 2012-7-11 16:37
闲人一个珠江所 发表于 2012-7-11 09:27 
“当时我所得到的讯息是,养殖成功的池塘池底都有大量的黑烂土,而当这些烂土被"吸干",池底变硬时,虾病便 ...
大鳌人养虾就喜欢浓水,也是虾很难过2个月40条,基本肥水超过50天,虾就开始偷死了,又不能换水,补肥的工作就更没做过了!
作者: 执业农民 时间: 2012-7-11 16:44
不过有个问题;水很肥了 透明度都在20cm了,真没试过继续追肥的,有试过的吗?宁可换水了
作者: 逆游的鱼 时间: 2012-7-11 16:55
是啊可惜光看,没有讨论,也没多大收获
作者: 闲人一个珠江所 时间: 2012-7-11 17:19
kook 发表于 2012-7-11 15:56 
有一点好奇的是,按照这个理论的话,似乎鱼虾混养成功率提高的理论支持又是什么呢?隔断病原传播似乎没那 ...
现在的虾病我还没看见过单纯的是病毒引起爆发疾病的,基本都是水质底质的问题引起的继发性细菌感染造成,隔离病原显然起不到作用,而且我最烦养虾时放点鱼,不仅起不到作用,还把塘底搅起来!!!除非你放足够的鱼,也是起到调水清底的作用,我看跟病毒隔断没什么关联
作者: 闲人一个珠江所 时间: 2012-7-11 17:24
逆游的鱼 发表于 2012-7-11 16:55 
是啊可惜光看,没有讨论,也没多大收获
单纯的肥水显然不行,藻与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藻浓再使用菌显然效果很好,如果是清水使用任何菌基本没效果,你试试就知道,而且菌不是随便用,选择什么菌什么时候用是关键
作者: 逆游的鱼 时间: 2012-7-11 17:29
闲人一个珠江所 发表于 2012-7-11 17:24 
单纯的肥水显然不行,藻与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藻浓再使用菌显然效果很好,如果是清水使用任何菌基本没效 ...
请问一下要怎样选择为好啊
作者: 闲人一个珠江所 时间: 2012-7-12 08:15
不好意思,这是我吃饭的饭碗,把饭碗给你们了我就没饭吃了,其实只要有经验的养殖技术人员都会找出那么几个合适他自己养殖的菌。
作者: kook 时间: 2012-7-12 08:21
闲人一个珠江所 发表于 2012-7-11 17:24 
单纯的肥水显然不行,藻与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藻浓再使用菌显然效果很好,如果是清水使用任何菌基本没效 ...
藻浓再使用菌显然效果很好,如果是清水使用任何菌基本没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
作者: 闲人一个珠江所 时间: 2012-7-12 08:40
大佬,菌需要培养基呀,就好像虾需要吃饲料一样呀,清水里哪有
作者: 爱试灵福建经理 时间: 2012-7-12 12:11
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推崇的观念,先预防再治疗,可惜国人大部分都没这样的意识
作者: 虾兵鱼将 时间: 2012-7-17 12:12
学习。。。。。。。。。。。。。。
作者: 十八子 时间: 2012-7-18 10:59
建立抗病之生态系统--虾病防治现场实务
吴子纬
一.前言
个人发表上一篇虾病防治现场实务操作的文章已是七年前的事了。看过上一篇文章的朋友们常会问,上篇文章的标号是(1),何时会再写(2)呢?当时我的回答是,应该不会再写了吧!今年台湾地区春天的雨量稀少,气候异常,使得虾类养殖的困难更甚以往。个人所辅导服务的养虾场本季的养殖成果虽较其未接受辅导前为佳,但却与预期相去甚远。养虾想要成功就须具备随着天气的变化而能维持池塘生态稳定的能力。经过这一季的尽心操作后,得到一个结论,人定胜不了天。
其实,并非是生态抗病技术上有盲点,而是一旦就成本考虑时,有时不得不做合乎成本的有效但却不是最佳效果的操作,若现场人员的经验不足时,虾病仍会发作。养殖者在操作上 需具备即使操作失控,有虾病发生之虞时,仍能将其恢复为具抗病力的生态系统的能力。这也是为何虽气候异常,养殖成果不如预期,但吾等仍堪足以告慰之原因。
七年来个人的生 态抗病理论仍无异变而且更为成熟,只是此时现场的操作与上一篇文章所提的操作方法几乎已完全不同了。我在现场的访谈中,年轻一辈的养殖者对养虾仍有期待, 但总有面对一滩池水却不知所措之憾。而对养虾事业具浓厚兴趣的朋友们与我数个月访谈与实地操作后,至少已了解什么是抗虾病的池塘生态系统,但片片断断的资 讯总使其有”未尽全面,尚有遗珠”的感觉,遂怂恿我再为文以利其了解完整的虾病与生态系的概念。我个人则想以此文再飨执着于养虾产业的这些”难得胡涂”的朋友们。
二.什么是抗虾病的生态系统
所谓池塘生态包括了藻相、菌相、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化学和水质的变化、池水的增减和饵料投放的物理变化,还有至为重要而为大家忽略的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消长等。在做任何足以改变生态系的处理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些品相的消长与变化。
个人曾从事困扰 台湾地区淡水虾养殖业者多年来的软壳病和类酵母菌的病变处理。第一步必须先访谈养虾业者,他们都能明确叙述在什么样特定水质状态下,病变不会发生。第二步 判断,这是什么样的水质生态。第三步是做出这种特定的生态系统。最后则是维持这生态系的稳定。即使海水虾种的虾病处理当也不脱这数项处理步骤。最重要的若 未进行第一步的访谈养虾业者,后续的判断和处理皆会失误。
近年来所谓虾病防治只专注于病原体的处理和预防,却是这些年来虾病防治不彰的主要原因。微生物是生态系的基本元素,不同微生物族群的消长常带动生态系不可逆的变化。养殖者一直有一种生态观念”以有益菌抑制病原菌”的想法诚然无误,但以市售活菌产品去做抑菌处理,我在七年前即以”菌量不足”和”外来种不足以抑制原生种”的原因,认为这做法是颇值得商榷的,”以原生有益菌抑制病原菌”应是正确的想法,而以此才能探讨出正确的抑菌操作方法。
过去在做虾病处 理时,当发现水中可测出亚硝酸盐时,虾体病变即可好转,当时水色多是以绿色鞭毛藻为主的暗绿色。由于测出亚硝酸和水色的变化与已知的原生硝化细菌群形成优 势种的时间点相仿,故而推论水体中以优势硝化细菌群为基础的生态系有抑制虾病的初步推论。吾等并不能确定硝化细菌是否有抑制病毒和病菌的作用,比较精确的 说法是硝化细菌呈优势时的池塘生态系可以有效抑制虾病。
那么这种优势硝化细菌群的池水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不同的处理当有不同的呈象,若以最简单的水色分辨,直接以高氮有机肥适当施肥,水色会以呈现单细胞绿藻为优势种的深绿色或绿色鞭毛藻的墨绿色居多。若有机肥经浸泡活菌液后再施肥,则会呈现多种优势藻相的混合水色,以黑灰或棕绿的偏暗色水系为主。若以”生态指标”界定,浮游动物一般会存在这种优势硝化细菌群的池水中,而水生昆虫的成虫(龟仔)很少会出现,这就是俗称的”肥水”。这在上一篇文章中已多所论述。近年来,以肥水养虾的观念,也广为一般养虾业者所接受。
三.如何做出抗虾病的生态系统
一般而言,这就是”做水”的程序,与传统的做水最大的不同的是施肥量。在现场实际操作上,会因各个池塘的条件不同,作法也不一样,实时是同一养殖场,不同的池塘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模式。但总有固定不变的步骤:
收成后杀灭杂虾甲壳类生物,一般以农药剂处理。
晒池:纯粹只是个人的想法,我并不认为一定须进行这步骤。对于许多无法晒干的池塘,需有替代处理方法。
软化底土: 无法晒干的池塘最好进行这步骤,以减少还原层。除了以人力施作外,在台湾地区,已知只有一项制剂有这种功能。
洒石灰:干池底每分地施放熟石灰40Kg以上。无法晒干的池塘最好施放生石灰,每分地至少施放60Kg。施放完毕后立即进水,避免因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而降低氧化力。
施肥:可一面进水,一面施肥。以有机氮肥为主。施放量的差异很大,若以原为养鱼之池塘,收成后不推底土而改养虾为例,施肥量为5%含氮量的有机肥每分地200 Kg。值得注意的是,养鱼后完全移除底土的池塘,养虾失败的池塘或已知底土肥力很低的池塘,不宜规划作虾类养殖之用,无论是单养或混养。
茶粕:进水完毕后,立即施放茶粕。施放量为每分地一包约35ppm。茶粕的功用很多,除了已知杀灭杂鱼的功能外,可活化表层底土,和一般知之甚少的促生硝化细菌的功能,是虾类养殖上无可被取代的物品。
完成以上”施肥”的动作后,不表示作水完成而可立即放养虾苖了。池水水质是否达”定位”而有抗病功能,可就几点观察:
水色:若非暗色水系,需再加肥。水色的来源为微细藻类,透明度当在30至40cm,若施肥后池水呈淡绿混浊态,透明度只有十余公分,表示施肥量不足或底肥的释放有问题。
浮游动物:观察到桡足类表示施肥量足够,但需配合其他指标才可放苖。若有枝脚类,表示施肥量不足,水色也会吊清,需立刻放苖,待枝脚类被虾苖吃完后,再来施肥。
水生昆虫:若出现大量”龟仔”,显示施肥或释肥量不足,若其他水质条件许可,仍可放苖,放苖后两周仍有大量龟仔,就必须进行下一节叙述的”追肥”了。若出现红色的”蚊仔虫”或蜻蜓的幼虫---水虿,表示”作水”程序完成,随时可放苖。
水质测定:施肥量足够时,作水初期氨氮的浓度会高至5ppm以上,亚硝酸盐则测不到,此时放苖,虾苖会有高达50%以上死亡率。经过约两周,氨氮的浓度会略降,但亚硝酸盐的浓度会上升至1ppm,此时即为放苖适当时机。也就在此时,各项生态指标也同时处于最适抗病状态。
四.如何维持抗虾病的生态系统
这项应就是养虾技术的重点了。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简单的说,就是使硝化细菌群和其共生的菌相保持在优势状态。有经验的养虾业者就知道,虾越养水是越瘦,为维持水中适当的营养度,就必须有”追肥”的动作。
追肥,如何追?首先必须精确判断水中营养度,含氮物质不足,固然需添加高蛋白物质于水中。但多年来一直有朋友问的,是否会有施肥过当,过肥的状况?过肥又会怎样?以往我的回答是还没遇过这样的状况。就在这最近三年我有了明确的答案,当然有过肥的情形,其水色是以红棕色为主的生态系统,藻相是甲藻(涡鞭毛藻)为优势种。会怎样?虾病仍会发生,死亡率仅次于病毒性虾病。
判断水中营养度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监测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没有固然不好,若浓度过高,有过肥疑虑时,就必须观察藻相,肥水系中一般是复合藻相,其中若有绿色系藻类,可 视为安全。若偏棕色,必须大量换水以降低水中营养度。若无水可换之池塘,则必须施放高糖类物质,升高水中的碳氮比以为拮抗,但实操上,效果并不好。一般大 量换水后再施放高糖类物质会有比较好效果。
池水过肥发生的机率不及5%,最常见的是未经发酵的高蛋白物质,如残饵在池底大量堆积所引发。完全发酵的有机肥,即使施放过量也不致有此疑虑,虾粪可归为此类有机肥。近年来养虾业者常会将有机原料浸泡于活菌液中数日后再施放入池,这些有机原料仍视为未发酵物质,施放时须谨慎为之。
若是无法监测氨 氮和亚硝酸盐的养虾场则是使用生态生物指标法来判断水中营养度。此法是藉由不同的水中生物会生存在不同营养度的水中,以判定水质的肥瘦,此水中生物当然也 包括藻类。例如,一样是复合藻相,蓝藻加褐藻与绿色鞭毛藻加甲藻,看起来水色是很难区别不同的,一般养虾场无法用显微镜观察分辨时,水中的营养度就必须用 其他水中生物的不同来辨别了。如前例,蓝藻加褐藻的池水中就会发现有”龟仔”, 而绿色鞭毛藻加甲藻就不会有,而另有尖尾螺狮,于是我们可知前者的营养度不足,需做追肥处理了。若经进一步验证也可发现,前者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几乎无 法测出,后者则测出相当浓度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另外则还有其他的目测法为,前者水车打起的水花颜色较浓,后者则几乎无色。
精确了解水中的营养度后,追肥尽量选用低价位的高蛋白和高糖类原料,另外则配合活菌处理比直接泼洒的效果较佳。至于施放量则需视水中的营养度而定,并维持水中正常碳氮比。操作时,不可只用一种高蛋白或高糖类原料,需混使用。施肥量,平常保养为每分地每星期20公斤,高糖类原料为主。紧急施肥则为60公斤,每星期两次,高蛋白原料为主。
作者: 十八子 时间: 2012-7-18 11:00
五.如何活化底质增加水中营养度
多年来一直有这样的经验,尤其常发生在池底贫瘠的池塘。虽经大量的施肥和追肥后,却一直无法达到我们所想要的肥水的”定点”。收成时,底泥经拖扰后,竟莫名其妙出现我们所要的水质生态,这就是常遇到的施放固体原料常会遇到释肥不足的问题。
为了增加底质的释肥量,我曾用每分地15公斤米糠加5公斤糖蜜以活菌发酵两天后,施放池中。经两天后,水色竟有明显的变化,由绿色变成暗绿色,透明度也由十几公分,变成三十几公分,各项生态指针均显示水中营养度增加,底泥似增加了释肥量。但是也有许多池塘虽经相同处理却毫无动静,我由此判定底质的施肥量是否足够。
原先我是用这操作来处理白虾细菌性疾病,效果很好。其机制应是有效的降低并控制了水体的藻类量,使得病原菌无法利用藻类死亡释放的大量原生质来增生,而有效治疗了虾病, 由此而可推论虾病的发生与藻类的大量死亡正相关。以往曾观察到透明度由二十几公分急剧增加到五十公分,紧急施肥后,透明度30公分,预期中的虾病并未发生,更确认了藻类的消长与虾病发生的密切关系。
由于观察到白虾 红体病与淡水虾软壳病发生的机制类似,故而曾有尝试处理软壳病的经验。若以处理后,水色变暗,透明度增加,虾病过关的经验而言,大部份的处理是没效的,由 于池水的毫无动静因而推论淡水虾软壳病的病因应为底质的贫瘠。现在我们几乎可确信,底土和水中的营养度足够时,才可有效控制虾病。有养殖淡水虾的朋友,去 年即有除喂饵料外另有施肥的动作,全年竟无发生软壳病和类酵母菌的感染,或许为困扰多年淡水虾的病变问题,找到一个处理方向,不再茫然无措。
施肥追肥后,营养释放不足,就是所谓的”死底”。增加底质营养的释放,就是活化底质。除了上述的高糖类原料加活菌的处理外,另可使用茶粕加石灰浸泡后,直接泼洒即可。处理后,若底质营养足够时,水色会有明显的由浅变深的变化。茶粕加石灰的处理在高水温期,24小时后即有变化。高糖类原料加活菌的处理,因有活菌增殖的程序,水色的变化至少需36小时。
经这二项处理 后,若水色没有任何变化,就显示底质的营养已严重不足。此时的施肥除了适量的固态原料加活菌处理以为基底外,为预防虾病因天气水质的变化而随时发生,必须 做水体的施肥,增加水中之营养度。对水体的施肥,必须释肥快而多,而且不会沉积,原料的选用应尽量使用液态原料,台湾地区较易取得者为高糖类原料是糖蜜, 高蛋白则是鱼溶汁(俗称鱼精)。施放量则视水质状态而定,一般而言,每分地二者的总和量是20公斤再加活菌处理,针对水质营养度不同,再调整其比例。
六.一些现场呈象及其含意和处理方法
个人曾于2004年在越南遇过草虾有红鳃复合肠道发红的虾病病征。虾病发生后的处理,第一步必须判断是单纯病毒或是病毒复合细菌的虾病。第二步则必须判断其发生的机制,最后才能寻求正确的处理方法。以此例,我发现草虾的红鳃复合肠道发红病征,发生前水中透明度总会由二十余公分突然变成五十余公分,相差30公分以上,此时水色却无明显变化。若于此时作适当施肥处理,常可预防此类虾病的发生。否则三日后,水色一旦有了明显变化,虾病必爆发,但其死亡率不如白斑桃拉之严重,病虾并不上游,而直接死于池底,判断应是病毒复合细菌的虾病。
相同的时间点,据报导大陆湛江地区养殖白虾也有相同的病征。若只由病征观之,红鳃和肠道发炎,当时专家们的建议是病因应是底质不良,必须清洁底质。养殖业者想必就大量换水并清底,于是虾病当是更形严重。
近年大陆地区白虾的”大头病”,不知是否有相同的病征?由冷冻厂传达的讯息,第一季的成功率不及30%,第二季则成功率则高达80%,这是明显病毒性虾病流行的季节性特征。近年来已少见白斑桃拉,而流行的病毒复合细菌的虾病,其处理上除了施肥外,另需考虑池底活化的问题。
虾病发生的季节性因素至为重要,而好发生于季节变化之时。农历三、四月及九、十月是一年中虾病好发的季节,三、四月是由冷转热,病原体的活力增强,病况更形严重。一般而言,我个人并不豉励大量换水,但在农历四月及十月,除了追肥,请适量换水,进水时间则尽量在晚间。淡水养虾者宜增加海水添加的次数。
若以水色界定是否为肥水,常会失误。毕竟若以肉眼看水色而知藻相,若无十年以上的观察和显微镜检,是无法有如此之功力。以往我曾建议养虾业者由几项指标来界定是否为肥 水,及需紧急追肥的时机。以前我是以水沫长度来判断水质的营养度,但失误率太高。近来发现,水沫变短固然是水中溶解营养物质变少,营养度降低,但也曾遇过 水沫变长后,发生虾病的例子。
肥水生丝藻是一可值得确认的指标,但其数量减少时,表示底质可被食用部份也已被池虾利用迨尽,常无法及时追肥,而发生虾病。螺狮存在与否的判定也有相同的问题,若发生大量死亡,空壳浮起时,常也有无法及时追肥之憾。
不同水生昆虫的幼虫和成虫是否存在池水中,是最容易观察和信赖的生态生物指标,安全期也长。例如,作水期的释肥量未达定位时,无论水色为何,均会大量着生”龟仔”,再来随着释肥量增加,红色”蚊仔虫”出现时,龟仔量即会大量减少。虾苖长至寸苖以上即会食用蚊仔虫而渐稀少,此时必须观察是否有蜻蜓的幼虫--水虿。当龟仔量渐增时即为追肥的时机了,而且安全预警期有两周。一般淡水生的水生昆虫仍可生存于低盐度的池水中,即便是纯海水也可见水生昆虫,但那种则是瘦水的指标了。
一般的认定是,水中营养度高,藻类增生势必旺盛,肥水必定会有藻类过多的问题,若倒藻池虾不就有立即的危险。经过我辅导的养殖场经过了一番无论是心理和操作的挣扎后,竟然发现发生虾病的池塘经加肥处理,水质达到定位,虾病被有效抑制时,藻类的浓度并不高,透明度是标准的30公分。另外在这类水质可观察到水中的悬浮微粒很少,不会有雾雾的现象。所以,也可认定即使也是肥水的藻类浓度高,混浊度也高的池水,却不是营养度足够到可有效抑制虾病的生态系统。这类水系经加肥处理后,一般状况是并不会达到”标准状态”,另须做活菌的再处理才可。但经活菌处理后,水色未有明显变化,则需再追肥。
由虾体的观察,当拉起料网时,正常虾的肌肉应为透明状,离水10秒以上若仍维持透明,水质生态是为”标准状态”。若有立即白化的现象,表示池虾对水质已感到紧迫,需立即追肥,否则两星期内就会发生病变,这一般会发生在原本营养度足够却”降肥”的池塘,也最容易为养虾业者忽略,以为池塘仍处于安全状态。
七.结语
如何观察生态生 物指标以界定控病的水质生态,是我近三年来向养虾业者倡导的最新的养虾技术。养虾业者在放养虾苖前,一定须了解什么是抗病的池塘生态。而以我们已知的技 术,做出这样生态,而且必须了解,不同的季节当有不同的作法。如何维持抗病生态的稳定,是困难度最高,也是业者反映最难拿捏的部份。如何精确判断营养度的 增减非是有相当的经验,实无法办到。而季节变化时未适时改变操作方法,也是我在辅导业者时常遇到的困扰。生态抗病技术自是有其困难度,但我个人认为,使用 药物已无法有效抑制虾病时,至少是一有效并兼维护自然生态的可行方法。
随着季节的变化,追肥的内容应随着改变。一般而言,低水温期以施高糖低蛋白的原料为主,农历三四月必须增加高蛋白原料的比例,而且液态原料较佳。农历五至八月,又需改为高糖低蛋白的追肥。农历九、十月再需增加高蛋白原料的比例。低水温期需注意池底的活化,以维持池虾正常成长率。当然雨季时也需增加高蛋白原料的比例。
建议使用活菌应是与上一篇文章最大的不同点。由于各种操作逐渐纯熟,使用活菌可以增加吾等对水质的掌控能力,一旦未达预期的状态,也易找出其问题之所在,而能立即作修正。
以往的生态生物指标,我只有提到桡足类,近来我则以观察水生昆虫为主,主要是观察容易,而且比之藻类水色比较不会判断错误,而导致操作失误,甚至作出反向的判断与操作,导致虾病无法抑制。
水质的测定,我建议的第一个项目为pH,在水质稳定时,我并无特定的标准值,测定的目的,纯粹只是监控”去氮作用”是 否发生。第二项是透明度,在已知藻类的消长与虾病的发生为正相关时,绝对有必要每日测定透明度,若有急遽的变化,须立即应变。最后一项则是氨氮和亚硝酸 盐,这两项数据是作为硝化细菌群活力的佐证。曾有养虾业者就只做这两项监测,只要是维持相当浓度,即认定是安全状态,竟也能创造多年养虾不败的成绩。
近年来,可为现 场利用的虾病研究几乎付之阙如。养殖业者几乎已不知如何养虾,虾病发生时更是不知所措。我在养殖现场从事技术辅导工作,在无任何协助和支持的情形下,养虾 业者自至立自强的精神,令人感佩。这篇文章希望能抛砖引玉,期望养殖界的先进们能贡献新的智能与技术,吾等所求不多,只希望台湾能恢复一个基本养虾的产业 规模。
作者: zeus 时间: 2014-9-6 16:08
好文章,多谢分享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