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虾塘“倒藻”处理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宝宝 时间: 2010-6-4 14:51
标题: 虾塘“倒藻”处理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由于天气原因,或是管理不当,养殖水体难免会发生“倒藻”现象,处理不善时,更会导致养殖对虾的缺氧、发病和死亡等等状况发生,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可见此为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
一、何谓“倒藻”?
很简单,就是养殖水体中的藻类大量或全部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甚至于变红(原为硅藻者)。一般养殖个体尚小时水色会变清,相反则会变浊。其中变浊又有黄浊、白浊和粉绿色的混浊之分。
发生“倒藻”时水体中的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品种即刻产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溶解氧会下降,二氧化碳会增加,这是由于水中少了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而引起的,另外二氧化碳增加后又会使PH值迅速下降,一般会在7.5以下。其次,由于大量的死藻的分解,除了会加大氧的消耗之后往往还会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因为藻类本身是氨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却缺少了,而大量的死藻又会使池塘本身的自净细菌负担不起,特别是遇上阴雨天时更明显。再其次就是水中的原生物会大量繁殖起来,反过来又会抑制藻类的生长。还有就是水中悬浮物(微尘、粪便、死藻等)成混浊状态,平时这些物质主要是靠藻类来沉降的。
二、发生“倒藻”的原因。一个是天气原因:主要是气温的突变。二是人为的管理不当:包括施肥补肥的时机把握不好;换添水的时间、数量不对;换添水之后没有及时保肥;消毒用量和时间不妥等。
三、 “倒藻”的处理方法。
1、检测PH值,偏低时用生石灰泼水调节。
2、注意增氧,特别是对虾规格较大或密度较大时,可同时泼些抗应激和解毒的药物。
3、补充新水,肥塘。
4、有条件者或按第3步骤做了一次后没有效果者,应检测水中是否有大量原生动物,如果是则应先杀灭后再育塘。
5、有时绿色的水体变混浊后其中还会有大量的甲藻,水色也是黄泥色的,此时应用灭藻剂来处理,之后再考虑育水。
6、切忌盲目施放肥料、底改和活菌,以致延误时机并加大处理难度。
作者: 379914436 时间: 2011-5-16 22:42
倒藻的现象和诊断方法是什么啊
作者: lanpai2006 时间: 2011-5-17 09:47
好帖是好帖,但是要是大家在针对这个问题多讨论讨论就好了
作者: lanpai2006 时间: 2011-5-17 09:49
如有一些案例,比如实际生产中的解决方法都能够整理出来,那么就更完美了。
作者: 力致小续 时间: 2011-5-17 14:50
本帖最后由 力致小续 于 2011-5-17 14:53 编辑
个人认为,以上文章原理是对的,但还些更危险的没写出来。而且只有一个处理是对的!
作者: 力致小续 时间: 2011-5-18 10:58
本帖最后由 力致小续 于 2011-5-18 11:01 编辑
倒藻有2因:
1、气温高,藻类浓,光合作用大,新陈代调快。操作不当时,会引起指标变化
从而大量藻类败亡。
2、是因天气变化及雨水酸化入池,温度,盐度,溶氧都有影响。而且是连串的效应。
不只是虾,藻,都处于一个剧变的环境中。从而我只得出一个结论,雨后解毒是错误的
雨本无毒,虾里何来之毒!(解毒的作用其实就是络合各种离子,让菌发挥其分解的最大作用)
还有一个危险信号,也是养殖业者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池底厌氧菌的当量繁殖。当池底盐度变
化,溶氧降低,藻尸败化更加添加了池底厌氧菌优势压过有益好氧菌。从而导致雨后厌氧菌弧
菌大量增殖,所以就是为什么很多虾在天气变化及倒藻后出现问题。其实这些虾池在N久之前
就一直都是单靠藻类平衡系统来维持,所以形成一盘失利,全盘皆输的局面。
至于处理,我会在倒藻水浊后,用强氧化的二氯泡腾片或底部双氧水来进行底部消毒,水体用温和性的
碘制剂消毒后,就可以用上述肥+菌来调回菌藻平衡的水色,至于肥的话,尽量都偏大于平时的2倍左。
至于原理,我就不长长篇大论了。打字也累!
作者: Prawn 时间: 2011-5-20 08:46
弧菌是兼性厌氧菌,小续
作者: Prawn 时间: 2011-5-20 08:47
可以通过好氧菌抑制其活性和繁殖
作者: 我爱养虾 时间: 2012-1-11 21:04
藻大量死亡会不会产生毒素呢?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