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每当两个热带气旋互相靠近互旋时,强度和路径受到彼此影响和牵制,都变的扑朔迷离,预报可谓难上加难。”
“双台风多诞生于盛夏季节,因为这个季节的西北太平洋能为台风的生成提供大面积的暖海温,海水蒸发后,形成的水汽越聚越多,台风的胚胎就很容易孕育并发展壮大。”
并不是所有的双台风都一定上演双台风效应,双台共舞也需满足一定的条件。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副主任张长安介绍,双台风效应(又称藤原效应)是指两个台风靠近时,二者连线呈反时针方向旋转的现象。但并不是洋面上有两个台风就会产生双台风效应。一般而言,台风之间的距离小于20个纬距(1纬距约等于110公里)就可能产生双台风效应,二者距离小于12个纬距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双台风效应。
双台风效应一直是国内外气象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实践,气象学家发现双个台风却是千变万化:可以是其中一台风完全支配另一个的移动方向,或两个台风互相排开,或一个跟随一个移动,或一个吞并另一个,也可能两个台风不发生双台风效应。
历史上双台共舞并不稀有,但两个顶级同洋同时存在就是凤毛麟角了。而1961年9月11日和1997年10月18日就曾出现过两个顶级超台同时存在于洋面的奇观。这两次分别为:6118号台风南茜(有记录来持续风速最大的台风)与登陆台湾的6120号台风帕米拉,以及9723号台风伊凡和9724号台风琼安。
“双台风效应的存在导致台风移动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张长安说,“每当两个热带气旋互相靠近互旋时,强度和路径受到彼此影响和牵制,都变的扑朔迷离,预报可谓难上加难。”而今夏的两个双台风,让气象工作者着实忙碌了一番。
作为今年第一对相互影响明显的双台风,第9号强台风“苏拉”和第10号台风“达维”之间显得默契十足。
7月28日,“苏拉”“达维”同天在西太平洋上登场,随着“苏拉”和“达维”不断向我国东部沿海靠近,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双台风效应也逐渐明显。
“苏拉”生成两天后便加强为台风,随后不久又加强为强台风,并以强台风的强度登陆台湾花莲,但是它的移动速度却十分缓慢,一度在台湾东南部洋面回旋,就是由于“苏拉”生成后处于一个引导气流比较弱的环境中,“达维”对它的西行造成了阻碍。
8月2日,“苏拉”前脚登陆台湾,“达维”紧接着登陆江苏响水,前后时间相差仅9个小时。“这种同天出生同天登陆的双台风在历史上十分罕见。”张长安说。
随着“苏拉”和“达维”互旋登陆我国东部沿海后,默契地形成了罕见的“南北夹击”之势,影响范围从福建一直到辽宁十分广泛,而“达维”更是成为了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长江以北的最强台风。
张长安总结道,“苏拉”强度大、移速慢、影响范围广泛,“达维”范围小移速多变、近海加强,在它俩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华东和东北地区出现狂风暴雨,部分地区灾情严重,其中以辽宁、山东、江苏、福建受灾最为严重。
相关内容链接:10天遭3台风袭击 华东地区水产养殖是否安好?
相比“苏拉”和“达维”,前后脚出生的双台风“天秤”和“布拉万”更多地体现了成长过程中彼此的相互影响。
“天秤”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逐渐向台湾东部沿海靠近,24日05时在台湾省屏东县牡丹乡登陆。与大多数西行穿越台湾的台风不同的是,进入南海东北部海域后的“天秤”并没有一路西行减弱消失,而是于26日早晨在南海东北部海域完成180°调头,再度把矛头对准台湾,并于28日凌晨擦过台湾鹅銮鼻沿海。
受双台风效应影响,“天秤”的路径异常诡异曲折、强度多变。张长安分析,“天秤”先后经历了偏北行、偏西行、南海东北部海域长时间回旋、加速东北移动四个阶段,路径诡异曲折。同时“天秤”强度变化多,分别于20日14时和23日07时先后两次加强为强台风,于22日07时和24日09时先后两次减弱为台风,28日晚上进入东海南部减弱为强热带风暴,29日17时又在浙江近海加强为台风。
而“布拉万”的路径较稳定,前期以西北移动为主,进入东海北部海域后以偏北方向移动为主。“布拉万”踏步向前,“天秤”优雅打转,双台风相互牵扯,仿佛在巨大的海洋上跳起了“华尔兹”。
另外,张长安在采访中还提到,此次的双台风生命史都算比较长的。“天秤”从生成至停编历时12天。“布拉万”从生成地到消亡地历经3400公里,生命史也长达9天。
说起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生命史,“天秤”和“布拉万”还不算最长的,最长寿的当属1986年台风“韦恩”,从生成到最后消失,整整存活了21天,一般台风只有5天左右的寿命,“韦恩”稳坐最长寿台风宝座。
在双台风效应的作用下,“韦恩”路径复杂多变。1986年8月21日22时,“韦恩”在台湾登陆,22日穿越台湾由花莲附近出海,强度减弱,当所有人为“韦恩”的离去松了一口气时,它却掉头扑向台湾,杀了个“回马枪”。
“韦恩”离开台湾时一度在日本石垣岛附近海面打转,是因为位于东方的台风“维娜”对其产生了牵制作用,阻碍了它前进的脚步。24日,“韦恩”突然来了个大转弯,二度扑向台湾。“史上很多双台风的成员都登陆过台湾,台湾地形的“吸台风”本事还真不是浪得虚名。”张长安风趣地说道。
再次登陆台湾后,受到台湾陆地的影响以及“维娜”对自身对流的削弱,“韦恩”再一次减弱。在大家以为终于能喘口气的时候,它“死而复生”,同时路径发生180度转向,矛头第三次直指台湾。发生如此变化是因为“韦恩”的残余云系受到了“维娜”的牵引,尾随“维娜”缓慢偏北行进,同时接受“维娜”北抬引进的西南气流,再度加强为台风。
31日,因“维娜”的向北移动和减弱,“韦恩”失去引导,朝东北方向行进的速度趋缓,看似快要走向生命的尽头了,它却第四次大转弯,朝西南方向移动,穿过吕宋海峡向西移动,直至消失。原来,在“韦恩”东南海面出现了另一个热带低气压,该热带低压取代了“维娜”的地位,靠近“韦恩”使它又一次大转弯回头朝西南方向移动。而实际上,从生成之初到消亡,“韦恩”一共在海面上转了7个大弯。
“韦恩”舞步复杂多变,演绎时间长,因此,享有“舞中之星”的美称。
Ellen和Fran生成之后,由于相距较近,在移动过程中它们发生了逆时针相互旋转的双台风效应,随着距离的越来越近,Ellen的环流和云系并入Fran的环流和云系之中,合二为一。
虽然它们的环流和云系合并在了一起,但是眼区并没有合并,环流整体中有两个台风眼存在,并且互相旋转,无法判别出来哪个眼是Ellen的,哪个是Fran的。
纵观气象历史资料,张长安认为,双台风多诞生于盛夏季节。“因为这个季节的西北太平洋能为台风的生成提供大面积的暖海温,海水蒸发后,形成的水汽越聚越多,台风的胚胎就很容易孕育并发展壮大。”
如今年8月,西北太平洋海温高,对流活动旺盛,西南季风也很旺盛,这些原因造成了热带辐合带的活跃。热带辐合带是孕育台风的源地,当它活跃的时候,在其他适合条件下,就可能一个接一个生产热带扰动,又因为海面上的水汽、热量的源源不断供应、底层大气向中心辐合、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热带扰动就会慢慢发展成台风。同时,8月份的副热带高压脊线比较偏北,所以台风生成后大多向西偏北移动,趋向我国,因此今年在我国登陆的台风也偏多。
台风不只是夏季的产物,秋季台风也“疯狂”。据统计,常年约占总数四分之一以上的热带气旋出现在秋季。9月刚开始,也许下一个台风正在蓄势待发……
我国是世界上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在我国沿海登陆,最多年份可达12个。沿海近50万平方公里、82个地级以上城市、2.35亿人口直接受台风威胁,台风深入内陆后引发的暴雨洪水可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单纯因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46亿元。
据统计,截至目前,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爆发了15个台风,较常年同期偏多,强度也更大,8月以12级以上强度登陆我国的台风数则成为历史同期新的记录。目前,我国仍处于台风多发期,防台形势依然严峻。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