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过了,秋天来了,气温也在渐次降低,小瓜虫又活跃起来了。这对于正面临出鱼困境的金鲳鱼来说,是个不得不面对的大难题,也是养殖户们必须要正面的困难。
业内人士也对小瓜虫做了相关研究,在咱们水产频道也进行过交流。现在,小编将在本频道出现过的一些比较精华的帖子,汇集在该帖中,以方便大家找资讯。
也希望@南海渔医 @大虾熊 @珠江所小廖 等业内知名人士给大家支个招~{:soso_e142:}
@少数派 水温渐冷,小瓜虫爆发,形势危如垒卵!!! |
一个海区,水温渐冷,小瓜虫爆发!!!!
年初,在下就发过一贴是说关于小瓜虫的。看来,不幸言中。
二十天前,先从抵抗能力较低的红鱼开始爆发,渐渐向鲳鱼、石斑鱼发展。到目前,整个海区所养殖的大部分鱼摄食大幅下降,镜检:大量小瓜虫。
欢迎支招,欢迎提供药品方案。
今年养鱼可谓流年不利。海水鱼年初养殖成活率就大有问题。养殖过程则不知为何肠炎不断,收尾了,还来一场虫害。
淡水罗非,就更不用说了,先是鱼价狂降,再来一次肝胆综合症,中期是链球菌大爆发。
网友声音
游客:弱弱问一句:这个小瓜虫只是今年爆发,还是年年如此呀?
每年水温都会下降的,前几天过了中秋,所以深秋和冬天不远了
匪兵从良:开水煮两小时应该可以治好~
大闸蟹:匪兵从良,不用两小时那么久吧,我觉得十五分钟应该就可以了
少数派:这帮家伙..幸灾乐祸....哎
我想听听一些渔药公司的意见.希望有好产品推荐给我.
游客:我前两年用青蒿杀过,泼撒+喂食
很多牌子的渔药都有的
游客:某个牌子的苯扎溴铵也治得了这个虫,我要回鱼塘找找那个瓶子才知道
少数派:这次直接损失可能有300到500万元之间,单是红鱼死亡可能有20万尾.其他鱼因为虫害,提前收鱼,造成鱼价下挫形成的损失不包括在内。
谢谢大家。
以上方法,除了煮两小时这个没用过之外,其他均有尝试。
游客:试过用方草的纤灭(青蒿粉)没有.我真的试过可以的.早几年福建的海域网箱养殖也是它搞掂的
车轮净(苦渗碱)这个药,不过没有药号
两年前我都被这个虫搞到要破产
少数派:楼上兄弟,有消息说,青蒿粉会对海水鱼的生长形成很大的影响.不知是否属实?
我的用户都不敢试用,我也没有数据.海水鱼都是以高蛋白饲料为主,如果长期添加青蒿粉会不会有影响??
另外,要投喂多长时间的青蒿粉,才能控制小瓜虫???
苦渗碱,我在池塘爆发时使用过,感觉没有什么效果
少数派:刚刚处理一次鱼病回来.
.老板都定好明天捉鱼了,今天下午一点开始鱼浮面,五点钟开始死亡,到晚上九点时,可能死了十万斤.
金鲳,原订价十元二,现在处理的话,估计只能有七、八元这样。
每次碰到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看到养殖户热切、盼望的目光(他跑了几十公里,希望得到的是平安的消息),内心的感觉真是坏透了。
镜检:大量小瓜虫.鳃丝上分布大量粘液,基本上包住了鱼鳃.鳃丝发黑,失血明显.
与朋友们聊了一下.初步认为,这次虫害造成死亡或提前处理的红鱼有150万尾左右.如果按10元一尾计,涉及金额达1500万元.其他鱼品种,因为数目不详,不作计算.
像刚刚处理的金鲳,因为全部达到商品规格,正在卖鱼的,或自己提前处理的不计.
菜鸟先飞:提高水温抑制小瓜虫的效果能有几何?升温的办法在水族馆鱼类几乎是不可行,普遍地,34度都不掉虫,在室外大生产中,尤其是晚秋渐近,升温已不可行。
小鳞鱼最害怕一冷水了,一感冒准生白点,在水族馆的水族缸内,循环回水多数经过制冷,而水泵自然发热量甚至还超时制冷量,这么一冷一热,白点病长年不绝,太熟悉了。
未来几天,北方继续有多股冷空气进攻华中,华南将不可避免地随之降温,未来4-5天,又一个16级以上的台风的边缘将扫过来,同样是一冷一热,小鳞鱼就赶紧跑吧,别治了,100%复发的,撑过了这一波,顶不过下一波,天气不允许,出货的机会不多了!
前几天我也想提醒白鲳赶紧跑的,一时忘记了,真是罪过!美国红鱼的感染速度是9的话,白鲳至少是7。如果是海水品种的话,几乎一定同时感染苯尼登虫,大生产中一样不好处理。
白鲳一定得赶紧跑了,那边还有什么品种,鳞小的一定得跑快点。
游客:广西铁山港网箱鱼大面积死亡,主要原因据说是排污引起的,小瓜虫也是元凶之一。目前自治区、市还有铁山港水产管理部门进行处理了,结果仍在等待之中
少数派:政府处理这种事,一般而言只能是不了了之...不是不想处理,而是无能为力
海南海丰:海南这边也开始有点发病迹象了,鱼开始慢慢浮出水面,少量鱼已经有虫附身。
不知是不是楼主所说的先兆,担心中~~~~~~~~
小瓜虫病,去年海南这边的情况也是非常严重。每天死鱼至少3000斤。
少数派:其实,我们这里金鲳的小瓜虫从年初从海南进苗后,就发现了(我有很详细的记录).其中断断续续有所发现.
可能是海区水温较高,平时只能看很小的虫卵.进入农历八月后,明显看到虫迅速繁殖.由于鱼食料正常,很多养殖户根本不太理会.个别养殖户按我要求进行处理,幸运地保留了一小部分红鱼.但从目前情况看,可能性也保不了,整个海区已被小瓜虫污染,(也有人说,可能性是水质.)
菜鸟先飞:冷空气又向南顶了几天,海南水温降到铁山港的水平也是有可能的。
是不是小瓜虫(白点病)很容易看出来的。先看鳍,再侧光看蛱部和体表,遍布独立的针点大的(突起)的小点白的,99%的可能性就是了。再晚一周左右会白眼烂眼。
只要有一点点寄生,鱼类就会频频擦身,一般擦上两三天就会有伤痕和轻度体表出血以及掉鳞。这个时候苯尼登虫最喜欢了。
少数派:老菜,你有苯尼登虫照片吗?发一张上来
菜鸟先飞:我也没有自己拍照。从网上找的,真实大小成虫的话,大都不过棉签头,厚如烟盒纸片。
在馆里我发现有6-7种,比厚厚的书上介绍的多两三种。没有淡水种类。
我认为这种虫十有八九会存在于南方海区。
月亮:用辣椒粉加生姜煮沸再全池泼洒可有效抑制小瓜虫
游客:听说现在的小瓜虫病有所收敛了,但是鱼也所剩无几了,我说是北海铁山港的事,是不是养殖密度减少了,病害也就不那么严重了,但水温可是比以前低了。
菜鸟先飞:1、可能是下一波的准备期。现在24度还是刺激隐核虫的适宜繁殖温度,在下一次寒潮到来之前,还有5天左右水温高于22度,仍处在第二波爆发的时间差之内
2、一个港湾内的鱼所剩无几不影响刺激隐核虫的附着,只影响发病急慢和轻重,不过病原体会随着宿主的减少越来越少。绝迹没超过2-3个生命周期,不可掉以轻心。
3、假如不考虑环境和鱼肉品质,目前已知的,只铜汞等重金属可以彻底杀灭同一波的刺激隐核虫(持续超过一两个月不复发视为同一波,杀灭后一两个月再复发的,实践经验上视为另一波),其它药物可能具有辅助杀灭或仅有治标功效。
作者:中国水产论坛网友“少数派”
这是我前些时间,按照实际案例写的的文章。有些长,也不怎么有趣。但还是很真实。
刺激隐核虫又称咸水小瓜虫,两者同物异名。属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纤毛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的一种。刺激隐核虫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的上皮下可引起鱼类的传染性疾病。刺激隐核虫与多子小瓜虫很相似,呈球形或卵形,全身被有纤毛,前端有一胞口。区别在于,其大核呈卵圆形团状,4~8个,一般4 个,相连呈念珠状,作“U”形排列。虫体透明度低,显微镜下常呈黑乳白色,难见其大核。
刺激隐核虫生活史经过四个虫体变态阶段:滋养体、胞囊前期虫体、胞囊、幼虫。该虫的胞囊在低倍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池塘养殖金鲳在水流不畅、水质差、有机物含量丰富、高密度养殖时,最容易发生剌激隐核虫的病害,处理不当往往造成重大损失,现将实践生产发生的两个案例进行分析如下:
第一个案例:
1、病情简述:一池塘养殖面积13亩,放金鲳6000尾,放苗时间为4月13日。养殖业主7月2日发现金鲳食欲下降,活力退减,有逆水狂游现象,7月3日食欲进一步下降,投饵量下降到平时的50%。
2、镜检与解剖、水质化验:镜检与解剖发现,鱼内脏完好,体表正常,没有细菌与病毒感染迹象;鳃丝出现刺激隐核虫及指环虫,数量已构成对鱼的威胁。水质分析结果显示,水质浑浊度增加,有机质较多,其他水质指标如PH值等正常。
3、病情判断:刺激隐核虫及指环虫,数量已构成对鱼的威胁,威胁最大为刺激隐核虫,刺激隐核虫的数量增加,导致金鲳食欲下降,应激加大,如不控制,将会导致金鲳呼吸困难,窒息死亡,必须尽快处理。水质恶化,为剌激隐核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必须同时加以处理。
4、处理:
外用:醋酸铜泼水,晚上使用氧剂,以补充氧气;第二天大量换水;第三天使用阿维菌素泼水,晚上同样使用氧剂,补充氧气。用杀虫期间,停止投料;第四天起,连续三天大量换水。
内服:第四天开始,内服特殊抗虫中药、大蒜素、金鲳宝贝等,每天一次,连续投喂六天。
5、效果:两次杀虫剂效果不明显,镜检指环虫消失。但剌激隐核虫数量并无明显变化。大量换水后,水质透明度大幅增加,有机质明显减少,水质清洁。内服药发挥一定作用,从七天开始,鱼食欲恢复,内服药内服结束后,镜检剌激隐核虫数量下降60%,到七月15日,全池鱼基本正常。
第二个案例:
1、病情简述:一池塘养殖面积20亩,放金鲳12000尾,放苗时间为4月10日。养殖业主7月20日发现金鲳食欲下降,活力退减,死鱼200尾;7月21日食欲进一步下降,投饵量下降到平时的30%,死鱼300尾。 2、镜检与解剖、水质化验:7月21日镜检与解剖发现,鱼内脏完好,体表正常,没有细菌与病毒感染迹象;鳃丝出现大量刺激隐核虫,数量非常多,已构成对鱼的重大威胁。水质分析结果显示,水质浑浊度增加,有机质较多,其他水质指标如PH值等正常。鱼鳃丝大量照片。如图0644,患虫的金鲳;图0646、0648均显示大量的剌激隐核虫。
3、病情判断:刺激隐核虫数量已构成对鱼的重大威胁,刺激隐核虫的数量增加,导致金鲳食欲下降,应激加大,如不控制,将会导致金鲳呼吸困难,窒息死亡,必须尽快处理。本例中的剌激隐核虫数量已经大大超出药物处理范围,建议作清塘收鱼处理。
4、处理:
由于养殖业主认为鱼个体较小,达不到上市规格,主张用药物处理,其处理方式如下:
外用:醋酸铜泼水;第二天大量换水;第三天重复使用醋酸铜泼水。第四天起,海潮上涨,开始换水。
内服:无,全部停止投料。
5、效果:两次杀虫剂效果不明显,镜检剌激隐核虫数量并无明显变化。大量换水后,水质透明度大幅增加,有机质明显减少,水质清洁。用药第一天死亡600尾,第二天死亡1000尾,第二次用药后,死鱼300尾,但第二天死亡急剧增加到1300尾;7月25日出现明显缺氧迹象,死亡1800尾,7月26日,全池鱼出现大量死亡,基本上死亡完毕。
以上两例案例分析表明:
1、养殖业主敏锐性与及时发现剌激隐核虫的能力非常重要,剌激隐核虫出现后,其数量增加需要一个过程,在过发展过程,尽快将虫处理于起始状态非常重要,剌激陷核虫增加一定数量,将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
2、外用杀虫剂对剌激隐核虫的灭杀作用非常有限,杀虫浓度不足,往往反而诱发隐核虫繁殖加快,如果加大杀虫浓度,鱼类则会受到很大伤害。
3、水质清洁,可以有效减少剌激隐核虫生长速度,急剧水质的变化,有时会减少剌激隐核虫数量。
4、内服药物对剌激隐核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效的药物内服应该是未来防治剌激隐核虫主要方法与措施。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