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sl:细菌培养一般都能培养出优势细菌,病轻时使用抗菌药物有效,三种主要病毒检测基本都呈阴性,所以高度怀疑是细菌引起。近期对一些白便虾做肝胰腺细小病毒检测,阳性率也很低。
天气变化、水变“倒藻”、底臭、饵料腐败、蓝藻大量发生等都是发生“白便”的诱发因素或病情加重的因素,不是发生白便的原因。
鱼乐圈:大量脱落的肝胰腺腺管上皮、增生的肠道上皮和肠壁增生细胞形成“白便”??这也太不靠谱了点。个人觉得这个病的根本原因与虾缺乏必须氨基酸有关。
tangsl:事实就是如此,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确实是这些上皮和不断增生不断脱落的肠壁细胞形成的白便,肉眼见是白色的,苏木精染色是蓝色的。白便的虾基本不吃料了,不是饲料消化形成的,做了大量的池塘白便虾的切片,轻的只是前面白色,随着严重程度增加逐渐向后白,严重的肝和肠全是白的,这是慢性病,有的虾肠道壁增生,从外观肉眼就能见到肠都很粗,这个不用怀疑了!慢性病变,池塘中多数虾不死,肝脏和肠道部分轻微病理变化的虾一直在吃,但消化吸收能力很差,结果干吃不长,饵料系数高,这是今年多数塘虾长得慢,产量低,饵料系数高的根本原因。本周还会发一个严重白肠的病例,病理上变化更复杂,已经严重恶化了,恢复不了了,死亡也会很大。
今年白便发病比去年严重得多,从天津到海南发病都很严重,几乎每个虾场都有发生,只是或轻或重,控制的是否及时,不会是营养缺乏症,不会是从南到北每家饲料厂做的料都营养缺乏,虾可以摄食天然饵料补充营养,特别低密度低产塘利用天然饵料的比例更高,真是营养缺乏的话,低产塘不会发病,可是今年什么产量都发病,所以我觉得你的“缺乏必须氨基酸”论有点太不靠谱了。
tangsl:“白便”的发生与水质、底质环境密切相关,养殖期间采取定期调水、改底,保持水体环境稳定,定期内服保健、中药调理肝脏,能减少或推迟“白便”的发生,这一点在实践中已经得到证实。 也要定期监测弧菌(和其它致病菌)数量,通过外泼和内服蛭弧菌控制水体和虾体内细菌数量。
另外天气变化时外泼抗应激药物,防止水变“倒藻”,定期改底防底臭,不投喂酸败、霉变饲料,控制蓝藻大量发生等,减少“白便”的诱发因素或病情加重的因素。
tangsl:“脂肪油状颗粒”的说法是不容易懂,既然是脂肪就应该在镜下是液滴状,是大空泡状,又说是颗粒,想不出是什么形状了,我也没直接在镜下看过。不知你是用多少倍镜下见到的颗粒,是不是脱落的细胞。脱落的细胞,不管是腺管上皮的消化细胞(也有人叫吸收细胞,最多的两种之一)或肠道壁的增生细胞在染色之前都是白色的,染色后是蓝色的。腺管(也叫肝管)上皮的最主要的2种细胞(其他细胞很少)之一的分泌细胞是液泡状,很像你说的脂肪状,染色前后都是白色,不知道是不是它。分泌细胞在虾不摄食后就自动排入消化道中,是生理现象,而且数量很多,超过消化细胞。不是像其他细胞(消化细胞等)是脱落,是一种病理现象。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