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一只大蟹与十只小蟹 [打印本页]

作者: sdhuang    时间: 2012-10-30 10:38
标题: 一只大蟹与十只小蟹
  前几天在一家水产合作社听社员讲了亲身经历的故事:为了旱涝保收,有的社员在放养蟹苗时提高了密度,每亩水面放养的蟹苗在1200只左右,平均成活率70%,但收获时发现,螃蟹的个头普遍较小,达不到行业内“规格蟹”的要求(规格蟹的要求是公蟹每只四两半、母蟹三两半),因此价格卖得比较低,每斤只有三四十元。而每亩放养800只、实际成活600来只的蟹塘,收获后普遍是规格蟹,这些大螃蟹的身价就完全不同了,不是论斤卖,而是论只卖的,每只螃蟹可卖到100元以上,也就是说,一只大螃蟹至少抵得上十只小螃蟹。同样的养殖技术,同样的成本,就因为放养密度不同,产品的售价差别居然这么大,经济效益也跟着拉开了距离。
  那几位试图“旱涝保收”的蟹农说,提高放养密度最原始的考虑是,不管怎么说,产量上去了,即使价格低点,至少能收回成本。万一大螃蟹卖的价格也低呢?那不就亏本了吗?应该说,这些蟹农的考虑有一定道理,但这些年来,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后,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以螃蟹为例,上海、南京、常州等城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表明,大规格的螃蟹虽然价格较高,但销路却很好;小螃蟹很少有人问津,以致卖出白菜价。高淳青松水产合作社负责人邢青松透露,螃蟹每只差一钱(5克),每斤价格就相差30-50元。因此,对照如今的市场需求,“大养蟹”绝对不如“养大蟹”合算。
  其实,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农民在农产品质与量的选择上,已经首先注重质了。比如无锡阳山水蜜桃的种植户,每年春末夏初都会打掉枝头上密密麻麻的初果,每棵树上只留下一定数量的桃子。桃子成熟后,个大味甜,每只能卖十来元甚至二十来元,桃农亩均纯收入超过一万元。
  一位农业专家说过,农业发展到现在,对于大宗农产品如粮棉油来说,产量当然越高越好;而对于小宗农产品,尤其那些不是居民生活必需的农产品,还是应该走以质取胜之路。否则,产量过高,会导致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一只大蟹抵上十只小蟹,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 逆游的鱼    时间: 2012-10-30 11:29
其实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作者: sdhuang    时间: 2012-10-30 13:46
现在水产品市场的低迷很大原因就是养殖户,追求数量忽视质量。供大于求,价格下滑,吃亏的还是养殖户,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