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刘汉元:从水产大亨到光伏巨头 [打印本页]

作者: 水产人生    时间: 2012-11-20 12:48
标题: 刘汉元:从水产大亨到光伏巨头
  作为通威集团的创始人,刘汉元不仅一手创建了一个水产行业的王国,更促进了我国养殖业特别是水产养殖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通威集团解决了中国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使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并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全世界养殖的每四条鱼中,就有三条来自中国。截至目前,通威直接带动国内养殖农户近100万户,并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直接、间接带动中国3000多万农民致富增收。
  
  如今,这个头顶无数光环的中国“饲料大王”、“水产大王”,正全身心地沉浸在他的新能源王国里。从2007年斥资50亿元在乐山打造多晶硅生产企业开始,到去年总投资金额为260亿元的新疆太阳能光伏一体化项目,刘汉元在新能源领域扩张的“雄心”可见一斑。
  
  随着全球经济继续走向低迷,市场主要在国外的光伏产业,再一次迎来了其生死挑战。打算坚守的企业,则更需要迎难而上,挺住了,也就真的成了巨头。刘汉元要如何带领通威“闯关”?
  
  扎根新能源领域,是刘汉元多次权衡并深入了解行业之后做出的重大选择。
  
  刘汉元也曾尝试过其他产业。2006年,当通威集团决心进入多晶硅产业的时候,通威集团已经拥有除农业之外的化工、宠物食品、建筑与房地产、IT等行业的多家子公司。“但这些产业都没能成为通威的第二主业。”
  
  自2006年正式介入新能源产业以来,刘汉元也随着光伏产业的起落坐了一回过山车。
  
  通威的多晶硅投产之时,第一炉多晶硅卖出了330万元/吨的高价。净利润在270万元/吨左右,而当时行业的平均利润都在250万元/吨以上。当时的刘汉元也规划着多晶硅业务的中小板独立上市。
  
  然而,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了太多竞争对手的蜂拥而入,产量的迅猛增加,外加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让多晶硅的价格在2008年几乎从最高400万元/吨跌落到40万元/吨以下。
  
  在通威介入新能源领域之初,有人质疑这是通威集团在暴利面前的一场豪赌。其实,“认定了的行业,就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至于其他行业,谁花心,面对诱惑控制不了自己的冲动,谁就可能因为发高烧误入歧途,最后把自己的主业葬送掉。”不管刘汉元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趋势判断是否准确,至少现在看来,这个产业正在“黎明前的黑夜”中摸索。
  
  尽管刘汉元坚持扎根新能源领域,但是通威不管是资金资源、管理资源、市场资源,还是品牌资源,两大主业之间分得清清楚楚。
  
  当前,通威股份水产品的市场主要还在欧美国家。近些年,中国已经多年卫冕全世界水产品第一出口大国称号。但刘汉元现在的困惑是,通威股份的罗非鱼现在“出去”挣钱并不多。南美一些国家生产的罗非鱼销到美国可能卖到五六块钱一镑,而中国同样的甚至品质更高的鱼销售过去,却只有两三块钱一镑。
  
  问题出在品牌上。
  
  “只有提升品牌,提升附加价值,这个产业才可能在全世界站住脚。”刘汉元认为,这个行业的领导型企业完全可以做到1000亿、2000亿甚至3000亿的销售规模。而当前的通威股份销售规模不过100亿多一点,未来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这个行业目前受原材料影响很大,议价能力很差,因此对成本的要求非常严格。加上这个行业总体还很分散,行业竞争就显得极其充分,甚至惨烈。”刘汉元分析说。
  
  事实上,养殖业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养殖户们对饲料的成本非常在乎,而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非常关注,甚至有几分过敏。但对于消费者来讲,却极少关注食品的品牌。
  
  通威股份选择了打通农业产业链的方式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如今,通威股份的饲料产业链条已经全部打通。虽然在刘汉元看来,这个行业要真正改变还有不少困难,通威等企业也走得很辛苦。但不管怎么样,过去30年里,通威解决了“量”的问题,而未来30年,通威一定是去解决“质”的诉求了。
  
  在这个转折的过程中,有着很多机会和困惑,而这,也是刘汉元带领通威股份,从100多亿的销售额走到1000多亿销售额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去逾越的坎。
作者: 水产人生    时间: 2012-11-20 12:50
冲刺1000亿简直是帅呆了{:soso_e179:}
作者: 逆游的鱼    时间: 2012-11-20 21:49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soso_e183:}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