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水底溶氧的作用及底层增氧必要性 [打印本页]

作者: 青田    时间: 2013-4-6 08:38
标题: 水底溶氧的作用及底层增氧必要性

通常的增氧措施是增加水体表层或中上层溶氧,而对底层增氧关注比较少,其实底层溶氧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增氧方法上应当加以重视。

一、底层溶氧的作用:

养殖水底生态需要足够的溶氧:水体底层的氧化分解耗氧量大,占养殖水体总耗氧量的40%,而正常生长条件下,鱼虾及其他水生生物耗氧只占12%。

水底溶氧高促进物质快循环:水体底层含有大量的死亡藻类、浮游动物尸体以及残饵、粪便等,有氧条件下,能加速它们的氧化分解,促进水体有机物质循环。同时,高溶氧还是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的催化剂。

在养殖中后期,调节水质,使用微生态制剂如EM菌、芽胞杆菌、硝化细菌等,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分解水体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但为什么有时候效果并不好呢?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有益菌需要在有氧的条件下发挥作用,池底溶氧太低,不但活菌制剂发挥不了作用,而且还会造成鱼虾缺氧,甚至死亡,所以养殖水体充足的溶氧是推动和加速物质循环的前提。

水底高溶氧能使有害物质无害化:底质的变化是导致水质变化的条件,良好的底质条件是水质稳定的基础,所以稳水必先改底,而改良底质最好的途径之一是增加底层溶氧。

底层丰富的溶氧加速有害物质无害化——使氨氮下降、硫化氢消除、酸碱度稳定、化学耗氧量下降。在水体溶氧低于3mg/L时,硝化反应受阻,而低溶氧常常处于水体中下层,同时,溶氧下降导致CO2量上升,结果使pH下降。

高溶氧的水底能抵御不良气候的影响:抵御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突袭,需要无害化的水底,就算遭遇自然灾害袭击,也不会因水底理化因子急剧变化而形成强烈的鱼虾应激反应,那是因为水底经常性高溶氧的作用。

水底高溶氧能降低饲料系数:许多鱼类习惯水底摄食,当溶氧为1.6mg/L时,罗非鱼摄食减少,饲料系数比溶氧为2.24mg/L时高1倍。如果水底溶氧极低,鱼类不摄食,沉底饲料不被利用,饲料系数就会升高。溶氧影响消化率,溶氧高消化率高,相应饲料系数就会降低。

二、水底溶氧状况:

水体溶氧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空气融入水体,包括换水增氧、人工机械增氧和风力自然增氧等,约占溶氧总来源的10%;二是光合作用产氧,约占溶氧总来源的90%。

浮游生物分布在水体表层,水面下1.2m以上,超出这个范围,光合作用极弱,几乎没有溶氧产生。

水体溶氧的补偿深度=透明度×1.5,水体表层40cm内溶氧为过饱和状态,100cm以下,溶氧低于2.0mg/L。养殖水体表层溶氧较高,底层溶氧极低,而底层溶氧消耗量及需求量却很大,这却是养殖水体的现实突出矛盾。

养殖水体底层增氧对于改善水质条件,提高养殖水平,增加养殖产量和效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养殖水底增氧主要依靠人工增氧,料台附近或投料区是加强底层增氧的重点区域,高温季节或养殖旺季是底层强化增氧最关键的时候,强化底层增氧的主要是采用微孔底部增氧,曝气管增氧技术。

三、养殖水体底层增氧技术:强化底层增氧的主要是采用微孔底部增氧,曝气管增氧技术。

曝气增氧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池塘养殖技术。它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先进的纳米技术,通过空气压缩机把空气压缩到分布在接近池塘底部的纳米管内进行充气,以达到从底部对池塘进行立体增氧的效果。

与传统的表面机械增氧相比,具有增氧面积均匀、增氧层次均衡、机械耗能较少、改善底环境效果明显等优点。它具有以下特点:

1、增氧时在水底形成一条V字型或旋涡型气泡。水深在2米左右时,一条V字型增氧管雾化形气泡可以达到3~4米宽;一个0.8米直径的增氧盘有效增氧面积可以达到200平方米,其气泡直径在3.5um,与水的接触面积大,可以使塘水底部的溶解氧在6~8毫克/升,加速水体底部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氧化功能,降解水生生物的毒副作用,抑制水体过度富养化,改善水产品的生活环境。

2、与其他几种增氧方式相比,曝气增氧属于底部静态增氧,对养殖产品的正常生活影响最小,所以可以增加养殖产品的适应性,增加食欲,缩短养殖生长周期,放养密度可以达到原来的1.5倍左右,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质量。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与传统的增氧相比,可以节约60~80%的电力消耗。不同的养殖水面的配置可参照下表:

适  宜  水  深
(米)

养  殖  面  积
(亩)


风   机   配   置


功  率
KW


气  体  流  量
立方米/小时


0.5~1.2米


20


1.5


80


1~2米


30


3.0


150


2~3米


50


5.5


240


3~4米


80


6.5


320


4~7米


100


7.5


380


使用微孔增氧有降低养殖水体温度的作用。微孔增氧可有效降低养殖水体的上下温差,增强水体上下交换的能力,有利于整个水体纵向上的能量、物质交换。

微孔增氧溶氧增加速率是普通增氧的4~5倍,大大提高养殖池塘底部的溶氧,有利于毒性物质的分解和养殖水产的健康生长。

我国的水产养殖在农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的比例,目前传统的养殖方式对水体的保护、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的危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得不到合理保护和利用。曝气增氧技术的发展在水产养殖、水体保护、修复、再利用等方面起者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4、普通水车增氧于微孔增氧装置的差别:池塘底部最容易缺氧,养殖池塘中的粪便和残饵都在池底,产生氧气的浮游植物主要在水的上层。由于上下温差的影响表层水很难对流到池底。这就产生了底部耗氧没有氧气来源,表层造氧却不能有效地供给底部水体。水车式增氧对水面以下的水体搅水能力很弱,而且它是将水输入空气中增氧,溶氧能力就低,而微孔增氧是将气体输入水中进行增氧,而且阻力小(节省动力),产生的气泡也小,上升缓慢,气泡在水中和水的接触时间长,溶氧就充分。

曝气产品的性能好坏主要看‘动力效率’和‘增氧能力’:动力效率指一千瓦的动力,一小时内增加多少公斤的氧(kgo2/kw.h),增氧能力指每小时增氧多少公斤(kgo2/ h)。

水车式增氧的动力效率是1.4(kgo2/kw.h);增氧能力是0.06(kgo2/ h);微孔增氧装置的动力效率是6.63(kgo2/kw.h);增氧能力是0.252(kgo2/ h)。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