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小瓜虫病
[打印本页]
作者:
sunningfish
时间:
2013-5-7 15:28
标题:
小瓜虫病
鱼类小瓜虫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鱼体表或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所以又称“白点病”。该病能感染大多数的淡水或海水鱼种类,引起相似的鱼类症状、病理变化和很高的鱼类死亡率,给渔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海水鱼类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一、淡水鱼类小瓜虫病
(一)病原
多子小瓜虫是一种专性寄生虫,只有依赖宿主鱼才能生存,其生活史包括成虫期、幼虫期和包囊期(图1、2),多子小瓜虫生活史中无中间宿主。成虫期的虫体又称滋养体,个体较大,直径可达1毫米,肉眼可见。
(二)临床症状
病鱼在多子小瓜虫寄生处形成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当病情严重时,躯干、鳃、鳍、头、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鱼体与固体物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三)危害性
小瓜虫病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尤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条件下,更容易发此病,从鱼苗到成鱼各年龄组的鱼类都有寄生,但主要危及鱼种。多子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流行于春、秋季,但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在冬季及盛夏也有发生。
(四)诊断
鱼体表形成小白点的疾病,除小瓜虫病外,还有“粘孢子虫病”、“打粉病”等多种疾病,因此不能仅凭肉眼看到鱼体表有很多小白点就诊断为小瓜虫病,最好是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如没有显微镜,则可将有小白点的鳍剪下,放在盛有淡水的白磁盘中,在光线好的地方,用2枚针轻轻将白点的膜挑破,连续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虫滚动在水中游动,即可做出诊断。
二、海水鱼类小瓜虫病
(一)病原
刺激隐核虫生活史中没有中间宿主,在宿主寄生期和自由生活期经历了四个时期,即滋养体、包囊前体、包囊和幼虫。
(二)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和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相似。
(三)危害性
刺激隐核虫繁殖水温10-30℃以上,最适水温25-30℃,春初和入秋交替时节容易爆发该病。网箱养殖以水流不畅、水质差、有机物含量丰富、高密度放养,或台风过后、鱼群体状况不佳时极易发病,且传播迅速,往往波及整个海湾的几乎所有品种的鱼。池塘放养以流水率低,污染严重的池塘为甚。
(四)诊断
诊断方法和淡水鱼小瓜虫病相似
作者:
南国之南
时间:
2013-5-7 20:01
遇上小瓜虫,直接绕行...
作者:
厨房师傅阿布
时间:
2013-7-3 19:05
小瓜虫病,一直以来都是水产界的顽疾,很多人都说是寄生虫病里的癌症。
何以如此?究其原因有三:
原因之一: 小瓜虫本身结构和生理的特殊性,
小瓜虫生活史分为滋养体阶段、包囊阶段、掠食体阶段。滋养体阶段是幼虫长成成虫的过程,在鱼体身上3~5天完成,一般外用药物效果不理想。小瓜虫成熟后脱离鱼体进入包囊阶段,在水中2~7天完成多次二分裂(一个小瓜虫经过十次二次分裂可产生1024只小虫),这个阶段小瓜虫有一层厚厚的包囊,百毒不侵,什么药都杀不死。多次二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幼虫进入掠食体阶段,这个阶段幼虫要寻找寄主,很脆弱、最容易杀死,但缺点是这个阶段只有几小时。
原因之二: 养殖户药物选择和使用方法的错误,
很多养殖户单纯的以为选择一些剧毒药物就可以一次性搞定,殊不知小瓜虫的包囊阶段是百毒不侵的,杀死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处于掠食体阶段的幼虫。这时候养殖户又说了,那我天天杀总可以了吧?结果呢?虫没杀死,鱼先死完了。
原因之三: 对祖传妙方重视不够和应用不当。
一直以来我们的祖先都是很智慧的,针对小瓜虫祖先们的方法是最天然无污染的,具体如下:用辣椒和姜混合熬制浆液,然后全池泼洒,连续使用7~9天。我们的养殖户受不了熬制药液的那份苦和成本过高。有些人干脆就不相信这方法能防治小瓜虫病。有些人只用了三五天就不用了,结果还是小瓜虫泛滥。
那么中国水产界到底有没有安全方便又好用的小瓜虫防治方法呢??
答案是,有。而且是经过无数次验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方法呢??
那就是渔愉鱼水产服务有限公司的“纤灭”+“原虫膏”纯天然植物类杀虫药,内服加外用、让小瓜虫无处可逃。
这两个产品的研发是得益于祖先们的妙方:辣椒和姜熬制液治小瓜虫。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