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戴惠田:管理大型养殖场没那么难 [打印本页]

作者: jeremy    时间: 2010-6-7 15:31
标题: 戴惠田:管理大型养殖场没那么难
本帖最后由 thinkpad 于 2011-1-13 12:47 编辑

□文/图 本刊撰稿人 陈立法
水产前沿网

戴惠田(左)——低调、务实的戴惠田,把握时机,稳健地拓展他和合伙人的水产生意。

    大约是2006、2007年间就认识戴惠田了,当时他主要是养斑点叉尾鮰,也做叉尾苗,规模挺大。受2007年6月美国对我国5种出口水产品加强检查的风波影响,戴惠田经历了一两年难熬的日子,扩大叉尾鮰养殖规模甚至做加工厂的雄心壮志不得不暂且收起。而眼看叉尾产业盛况不再,他也开始了养殖品种的转型——借2008-2009年间黄颡鱼价格不错的东风,他逐渐扩大了养殖多年的黄颡鱼的养殖规模:位于清远市源谭镇的黄沙养殖基地由几位股东合伙,现在总面积接近2000亩,水面1200多亩,其中黄颡鱼养殖面积约80%,其余用来做黄颡、叉尾鮰、光倒刺鲃、鲫鱼等品种鱼苗。
承包责任制管理养殖场
    上千亩的养殖水面,养的还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黄颡鱼,但养殖场的管理戴惠田却已不用太操心。这两年养殖场效益都不错,除了因为黄颡鱼价格较好外,黄沙基地也摸索出一套适合规模化、公司化养殖的管理方法:管理人员承包责任制。具体来说,就是将现有水面分为4个养殖区,由有一定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人员承包管理,每人负责面积约200亩,“太大了就难以管理了,也不能太小”。养殖区承包人员平时除了吃住在养殖场外,并无任何工资,所有的收入来源于他承包的养殖区一年的效益:以现在养黄颡鱼来算,如果每亩利润超过3000元,他便可获得18%的利润分成;如果亩利润在3000-6000元,可获得3000×18%+超出的利润×23%;如果亩润超出6000元,则可再获得超出利润的28%,依此类推。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承包负责人员既面临很大的压力,弄不好一年到头白干;但也有极大的动力,做得好收入也很高,“这两年承包人员收入高的有几十万。戴惠田说,一开始原有的管理、技术人员也有过担心,但两年下来尝到了甜头,现在也很乐意接受这套模式;对公司而言,公司投入资金,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支持,调动生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达到双赢。近两年,基地黄颡鱼亩产量稳定在2000多斤,“相比一些个体养殖户的产量虽然不算高,但对大规模的养殖公司来说,算比较高的了,我们今年产量目标是3000斤。但效益是最重要的,产量高但成本、损耗大,效益未必好”。
未雨绸缪布局未来
    1992、1993年间开始做鱼苗的戴惠田感慨道,以前做苗、养鱼利润很高,只要做出苗、养出鱼就有钱赚;2000年后产量多了,就要考虑销售问题;现在养殖规模扩大了,要抓好生产管理;以后,就要考虑养殖品种的品牌、营销。在搞好养殖、鱼苗和种植后,借助身处银盏温泉和飞来峡瀑布之间的地利,他也在考虑逐步发展休闲渔业,“广清高速正在扩建,轻轨也要修,从广州南站出发的高铁到这里也很快,如果我们能吸引客人到这里旅游、垂钓,让他们品尝这里养的优质鱼,对我们以后做品牌鱼是无形的宣传。当然,这些要一步一步来,我们现在还是重点养好、卖好鱼” 。戴惠田的低调、稳健清楚可见,但言谈中还是露出了雄心:“千岛湖的大头就一定比洞庭湖的大头好吃吗,还有阳澄湖大闸蟹、獐子岛鲍鱼,这些企业的品牌做得好,产品价格就高很多。”一直比较低调的黄沙养殖基地,出于扩大知名度等考虑,现在也在申请省级良种场、省级龙头企业;但戴惠田还是更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些工作。
    谈到一些水产饲料、加工巨头近年来纷纷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做种苗和养殖,搞产业链,戴惠田在认可这些企业有其优势的同时,也表示并不担心:“搞种苗和养殖,不是谁都能做好的,我们也有自己的心得和优势。”黄沙基地的股东中有几位原先在黄沙水产市场做流通(这也是养殖场得名的原因),流通渠道畅通,对种苗和养殖更是得心应手;在产品质量、产量有稳定保障的基础上,在与鱼贩博弈时比较主动,“他们开着档口,每天都要卖鱼给客户,不然客户流失后很难回来,他们也需要稳定的供应”,这样黄沙基地的鱼价能比一般养殖户高一些;而对市场行情比较准确的把握,也让基地及时调整养殖结构,躲避市场低谷,待鱼价回升后便能猛赚一笔,扩大养殖场规模。
    说到这里,戴惠田表示了对今明年黄颡鱼行情的担忧:“虽然到现在为止由于天气原因放苗还不多,但今年广东、长江流域很多省份的黄颡鱼养殖面积会增加很多,很多农户看到前两年好赚钱今年都想杀进来,盲目跟风。”他摇了摇头,也在做规划:“明年可能会少养颡鱼,同时要进一步控制好养殖成本,做到价格低时也有些钱赚或者不亏本。也会养多些别的鱼比如加州鲈。”对加州鲈尝试全程使用配合饲料比较关注的他,还向笔者打听哪些饲料厂试验效果不错。
    “吹尽黄沙始得金”,低调前行的黄沙基地,在低调、务实的戴惠田率领下,亦渐渐显山露水。
作者: goodfish    时间: 2010-6-13 15: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养虾人    时间: 2010-6-15 11:40
本帖最后由 养虾人 于 2010-6-15 12:41 编辑

说实在的,养殖场留不住人,没人来,是老板们最头疼的事.
      养殖场生活环境差,工作环境不好,风险也大.专科大学生根本不来.一些技术员技术不成熟,思想不稳定,干不长.老板们只来视察,驻不住,派各管工,狗屁不通还牛皮哄哄.所以说养殖场主要是管理上的协调.
     老板们要设法关心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各级人员的奖惩制度,让利于人.
作者: 水宝宝    时间: 2010-6-16 10:23
但感觉海南很多私人的大型养殖场都做得不错,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
作者: tilapia    时间: 2010-6-30 14:29
回复 3# 养虾人


    1.工资不高,做的活基本上都是工人干的活,有时真的谈不上什么养殖理念,没人理你。
    2.养殖场工作条件很辛苦,一般都是比较偏远的地方,有时上网都谈不上。大学生真的很难承受的了,我当时也去养殖场干了几个月的活,每天就是喂料,夏天非常热啊,几天下来就是肯尼亚人了。
    3.养殖场靠什么留住人?有什么职业前景? 太多原因了。
作者: 水宝宝    时间: 2010-6-30 15:28
我的一个师弟就想去养殖场,他的想法就是自己学好了技术自己来做,而且他也是这样做的。
可能他对职业前景没有太多考虑,倒是“钱”景想得很多。
作者: goodfish    时间: 2010-11-27 13: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thinkpad    时间: 2011-1-13 12:47
最近听说戴总的基地转给海大集团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作者: 刘阿逗    时间: 2012-3-29 12:35
不知道,海大的育苗基地就在身旁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