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通过急性气泡病来理解“气泡病”
[打印本页]
作者:
小鱼er
时间:
2013-8-26 17:20
标题:
通过急性气泡病来理解“气泡病”
没见过气泡病的也可以来学习下了!见过的欢迎批评指点!
“气泡病”,养殖中最大的隐形杀手!
多数情况下它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我们的养殖动物。
之所以叫“隐形杀手”,因为它多数时候很难看的到,摸得着,但它还确确实实存在!
气泡病的发生无时无处不在,甚至防不胜防!
是不是我们夸大了气泡病的危害呢?
试想,如果一个地区天天发生急性气泡病,那么,慢性气泡病还会少吗!
下面,就通过今天见到的一大批急性气泡病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让我们来“见识”和理解下这一“妖魔”
前瞻:本地区近期发病情况
4.28-5.10为白斑症病毒病多发期,此时对虾红体(检测为白斑症病毒病)并发生急性死亡的案例占总发病数的70%以上(见图1)
5.10-5.18多为所谓的“早死综合症”,病毒发病率降至25%左右,非病毒致病的高度怀疑为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死亡慢性
5.18-5.20多为“偷死症”。此时对虾除空肠、空胃、白斑(对疾病分析意义不大)外,最明显的就是白尾症状增多,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游塘的多数见白尾(5例白尾病例中仅1例确定有白斑症病毒感染),此外无其他明显症状
5.21-5.23多为发生急性偷死。现象是死亡量大,对虾突然大量空胃。
高度怀疑为急性气泡病引起
当然,
之前白斑症病毒病应与气泡病有直接关系
天气情况:
5.23日前两天为多云天气,偶有阵雨,短时中雨。21日有微北风,总体气温下降4-5℃(39-30℃)。23日上午仍有短时中雨,10:30以后见到阳光,气温回升至33℃(21日前最高35度),下午3:30测量水温(40公分水)为35℃。东南风一级(也就是没风),人坐着也出汗(无图,没法拍),闷热难当!(见图2,22日、23日天气情况变化图)
说到这里,到本次的重点了!可能你也猜到了--
气泡病悄无声息但又气势汹汹的来了
!下面是近日见到的众多(不少于10例)急性气泡病中的一例,症状典型,发病特点典型,为
“典型的急性气泡病”
:
该养殖户,水深20公分,放养南美白对虾30天左右,中午放鱼苗十多尾,增氧机没开放完苗就睡觉去了。一觉醒来(4:00多,养殖真辛苦,有时候想想养殖的人真是不容易!这里感谢他们为我们创造这么美好的食物)发现鱼苗死完了,对虾也大量死亡,死虾直接浮在水面,壳软(见图3)、身体明显发白,鳃部明显发白(见图4)。于是来店检查。
水质情况:水很浓绿(见图5)。藻类以小球藻为主(显微镜16*4下观察一个视野>200个藻类),少量卵囊藻、小环藻、裸藻(少量也就是见到有那么一两个)(见图6、7、8,分别为16*4、16*10、16*20倍镜下观察).指标为pH值 >9.5(不能测出),氨氮0.5,亚硝酸盐0.15(见图9)
对虾镜检:鳃盖有大量气泡,呈现点状、柱状及不规则形状(见图10、11),鳃丝内外部均有大量气泡(见图12、13)。尾扇大量气泡,围绕在尾扇边缘、中间部位(见图14、15)。
分析:
1.水浓池塘较瘦水塘更易发病
2.增氧能力不足,是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3.天气的剧烈变化,尤其是光照和水温,是诱发急性气泡病的主要因素。如,温度升高水体溶解氧饱和含量降低,光照增强导致藻类光合作用增氧,产氧量迅速升高,为气泡病发生创造了条件
4.不是所有虾都出现急性气泡病的症状。因此推测,本段时间处于蜕壳期的对虾或体质较弱甚至有病的对虾更易发生气泡病
5.急性气泡病发生时往往对虾摄食正常,同时易在白天(突然出现阳光或温度突然升高)尤其是下午发生(上午8:30左右的急性气泡病本人也亲眼见过)。区别于其他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游塘死亡多发生在晚上和早上)。
6.发生急性气泡病的对虾体色易发白、鳃部易发白。急性气泡病鳃盖、鳃丝、游泳足、腹节、尾扇处肉眼均可见大量气泡(大家经常说看鳃部,其实个人感觉鳃部较其他部位肉眼观察更明显,但镜检表明,鳃部发白的时候其他部位也会存在大量气泡)。
7.急性气泡病最多也就死个几十斤虾(再多的还没怎么见),有时甚至几条,其本身影响不大。但它对虾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即使不死亡,它感染细菌或病毒的几率却大大增加了,而且继发感染造成的疾病往往是很严重的。同时对恢复期的病虾造成的伤害更加明显,如死亡增加、空胃增多等
8.本人去年写过气泡病的一个帖子,大体上面的内容都有,但感觉细节方面还有很多理解的不到位,这里就不拿出来了。希望大家在参考的同时多多提出指导意见,让本人也加深下认识!谨此.....
2013年5月23日晚11:20(完)
2013-8-26 17:18 上传
下载附件
(169.25 KB)
2013-8-26 17:18 上传
下载附件
(121.82 KB)
2013-8-26 17:18 上传
下载附件
(178.12 KB)
2013-8-26 17:18 上传
下载附件
(83.19 KB)
2013-8-26 17:18 上传
下载附件
(67.42 KB)
2013-8-26 17:18 上传
下载附件
(111.5 KB)
2013-8-26 17:18 上传
下载附件
(169.84 KB)
2013-8-26 17:18 上传
下载附件
(137.86 KB)
2013-8-26 17:19 上传
下载附件
(89.11 KB)
2013-8-26 17:19 上传
下载附件
(181.32 KB)
2013-8-26 17:19 上传
下载附件
(166.02 KB)
2013-8-26 17:19 上传
下载附件
(110.33 KB)
来源:利洋服务
作者:
小鱼er
时间:
2013-8-26 17:27
2013-8-26 17:26 上传
下载附件
(164.62 KB)
2013-8-26 17:26 上传
下载附件
(152.01 KB)
2013-8-26 17:26 上传
下载附件
(92.32 KB)
2013-8-26 17:26 上传
下载附件
(139.17 KB)
作者:
小鱼er
时间:
2013-8-26 17:27
冒泡的蝌蚪:
甲壳部位的,如头胸甲、爬行足、尾扇,都可以确定是里面的。鳃部个人观察里面外面均有。另外之前对对虾腹节肌肉处的的气泡通过肉眼观察是可见的。
作者:
小鱼er
时间:
2013-8-26 17:27
tangsl:
很典型的气泡病!西场“盛产”气泡病!你的镜下图片都是显示器上照下来的,像素不够,不清晰,直接在显微镜下照了吗?另外死亡的草鱼苗尾鳍好像里面也有大量气栓,有尾部的特写照片吗?这个草鱼干巴巴的,太阳下晒过了,如果有新鲜的鳍条气泡照片那就更好了!
作者:
小鱼er
时间:
2013-8-26 17:28
tangsl:
前天我在云南耿马的一个20亩的塘坝看到淡水鱼的气泡病,各种鱼、各种规格都死亡,从1两到几斤,养殖户损失很大,急救也来不及,没有动力电。
作者:
小鱼er
时间:
2013-8-26 17:28
tangsl:
对气泡病的认识都是由浅到深,由实践发现到回归理论,又到实践,多个反复过程,因为基本没有现成的理论来解释实践遇到的实例,是一个不断思考、探索的过程。我们一开始也没想到气泡病会这么严重,当遇到气泡病不断在临床上发现时,不断的惊愕,迫使你不断的思考和学习理论知识,查找现有的资料,看看那些是前人(包括国外)已经发现的了,那些是新的发现,理论上不断的学习去解释新的发现。没有这个过程的人对气泡病不理解,特别是看到别人的病例不认同,这都是正常的,如果我们没有以上的反复过程,也不会相信会有这么多的气泡病,也不会相信气泡病的延续危害是这么的严重。
作者:
小鱼er
时间:
2013-8-26 17:29
tangsl:
我们发现气泡病的严重危害并发表文章是在1992年,距今已经21年,这21年一直在关注它对不同养殖品种的危害、发生规律(流行),特别是近些年,公司这么多药店的实践经验和总结,对气泡病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是没有这个条件的普通人需要几十年的实践和理论学习、思考才能达到的高度、深度。所以更多的人不理解和不认同,是可以理解他们的。气泡病的危害是国内外没有真正认识到的,可以说危害是巨大的,说是水产动物第一大病可能不为过,急性死亡不是它的最大危害,有时甚至微不足道,它的真正危害是继发疾病、诱发疾病,加重患病鱼死亡等等,这些不是常人能理解的。
如果我再说气泡病的症状,多数情况发病没有大家肉眼可见的明显症状,这可能对多数对气泡病不屑一顾的人来讲又是一个几十年才能认识到的问题。这也是气泡病不容易从症状来诊断的原因,也是不被大家注意的原因。我们学习水产的喜欢从症状来诊断疾病,而不像学专业兽医的可以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诊断疾病,(而后者更重要和准确,)这是我们学水产的人士的不足。
作者:
芝麻开花
时间:
2013-8-27 15:08
一看到气泡病,就想到马老师!{:soso_e128:}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