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泥鳅养殖产业的春天 [打印本页]
作者: 茶汤 时间: 2014-8-1 10:40
标题: 泥鳅养殖产业的春天
泥鳅养殖成为一个新兴的黄金产业,这一点,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技术条件、市场条件日趋成熟,大力发展泥鳅养殖,正逢其时。
1、终端消费者对泥鳅的高度认同
以前上不了正席、毫不起眼的泥鳅,现在却成了高档饭店的上等菜肴而受到顾客青睐,泥鳅养生逐渐成为一种都市生活时尚。在四川,泥鳅火锅火遍了大街小巷。当地人有了外地来的朋友,不再是带去吃成都传统的串串、红油抄手、肥肠粉这老三样,而是领去泥鳅火锅店尝鲜。这主要是因为泥鳅属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营养食品,每100克泥鳅肉富含蛋白质l8.4~22.6克,比一般鱼类、肉类及蛋类都要高,尤其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尤为丰富。
除了营养价值,现代人在饮食方面还喜欢吃地道的原生态美食,讲究“舌尖上的安全”,而泥鳅在养殖的过程中,除了专用饲料之外,还要摄食水体中大量的微生物,属典型的绿色食品。随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大众市场对泥鳅这样高价格、高营养的水产品将保持充分的消费能力,泥鳅消费的火爆也将进一步拉升对泥鳅的消费总量和消费惯性。
另外,由于大量的人工捕捞和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泥鳅野生资源逐年减少,但全国的市场消费总量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且逐年递增,泥鳅还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泥鳅的价格还将稳步提升。
2、核心技术获得突破且正在普及
过去,由于泥鳅苗种的繁育技术仅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短期内无法达到像四大家鱼繁育那样的普及程度,因而也无法实现泥鳅苗种批量、稳定、均衡的供应,这一最大的产业瓶颈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的规模。
但令人欣慰的是,湖北蓝海春鳅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樊启学教授的带领下,首家发现了泥鳅苗种繁育过程中的“寸片死”现象,并发明了应对“寸片死”的核心技术,同时,独创了泥鳅催产-孵化-培育一体化技术及其专用设备。这两大核心技术,使得泥鳅苗种的工厂化繁殖成为现实。公司早在2011年9月就打破技术壁垒,公开其核心技术和独创技术,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福音,引导了众多养殖户走上了自繁自养的产业发展之路。
3、品种问题获得根本性的解决
品种问题是制约泥鳅养殖产业发展的第二大瓶颈。
由于各地方品种在从繁育到养殖的各个环节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养殖户基于本土泥鳅的养殖往往很难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甚至多以失败告终。在2012年底,湖北蓝海春鳅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台湾龙鳅之父”林森庄先生合作,从台湾引进了“TW-6台湾龙鳅”这一新品种,彻底解决了泥鳅品种问题,为泥鳅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赋予了强劲的动力。
4、泥鳅养殖产业链正在形成
泥鳅养殖从一种无序的散乱状态发展至今,尽管每年不断地有人铩羽而归,但同时也不断地有新人前仆后继。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饲料供应商、鱼药供应商、苗种供应商、技术服务商、专营泥鳅的销售商等产业要素逐步参与其中,意味着泥鳅养殖产业链正逐步形成。
产业链雏形的出现,将使得整个产业的发展步入正轨,也意味着养殖户的外部环境更加优越,风险系数更低,成功概率更高。
5、政府部门对泥鳅养殖产业的大力扶持
众所周知,湖北省是千湖之省、鱼米之乡,一直以来都是水产大省,该省省政府最近出台《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意见》,其中着重提到向“名特优”集中以及深入推进包括泥鳅在内的“一鱼一产业”。实际上,早在2009年,湖北省一年一度的水产专业会议就把泥鳅养殖列为扶持和推广重点。
此外,近年来,我们也频频看到央视二套《生财有道》、央视七套《致富经》、湖北电视台垄上频道、《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渔业报》、《渔业致富指南》等众多中央及地方媒体一直对泥鳅养殖项目偏爱有加。众多官方媒体对泥鳅养殖的集中报道,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些养殖户因为泥鳅致富的事例,更是间接反映了政府部门对泥鳅养殖的特别关注和大力支持。事实上,许多地方政府的农业局、水产局、发改委、扶贫办、科技局、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对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养殖户还提供实实在在的专项资金扶持。
在这些外部因素中,技术要素和苗种质量可能是最重要的,因此,找到真正具备技术实力、能提供切实的技术支持的上游公司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步入泥鳅养殖产业的春天。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