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打印本页]
作者:
syusuke
时间:
2014-10-12 14:57
标题:
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重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降低了内源性污染带来的危害,生产出的水产品品质好,符合无公害标准。该技术严格执行水产技术标准、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操作规范,应用水质调控技术、80:20养鱼技术、配合饲料投喂技术和综合养鱼技术等,改善池塘水环境,减少应激性,为鱼类栖息、摄食和生产提供良好的场所。
详细技术:
一、水质与环境 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池塘周围无污染源、无大型的生产活动、无噪音。
二、池塘条件 面积5亩-10亩,池深2m-2.5m。池底平坦,易干塘及拉网操作,池底淤泥厚20cm左右,保水性能好。水、电、路三通,排灌方便。根据生产需要,每池配备3千瓦增氧机和投饵机各一台。
三、渔业设备齐全 渔业设备能满足养殖生产的需要,如水泵、增氧机、投饵机、氧气瓶、网具和鱼筛等,并经常维修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四、放养前的准备 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修整损坏部位,清除过多淤泥。让池底冰冻日晒,使塘泥疏松,减少病害。鱼种放养7天-10天前,每亩用生石灰100kg-150kg进行干法消毒。消毒后第4天,加水至0.8m-1m深时,停止加水、人工或机械搅水,使石灰与淤泥充分接触,使淤泥中的营养物释放到水中,有害物质充分氧化,晒水提高水温,达到肥水、消毒杀菌和净化水质的目的,为鱼种投放做好准备工作。
五、鱼种放养时间 鱼种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在深秋、初冬或2月下旬前放养完毕。早放养可使鱼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减少应激性。特别是从外地购买的鱼种,更应该早放养。
六、鱼种质量 体格健壮,体形正常,鳞鳍完整,健康无疫病。体色光亮,黏液丰满,身体光滑,无创伤,溯水能力强,最好是经过驯化的鱼种。选用拉网捕获的鱼种,不放养清塘被污泥污染过的鱼种。
七、鱼种投放规格及密度 鱼种规格整齐,同种鱼规格基本一致,一般规格为50g/尾—100g/尾。依据以下三点确定放养密度:一是确定养殖类型,是混养还是单养;二是亩产控制在750kg以内;三是预期达到的上市规格。
八、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必须进行消毒,一般用3%—5%的食盐水浸浴鱼种5分钟-10分钟。浸浴时间视水温、天气和鱼种忍受度而定。
九、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 严格执行《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的规定》、水产技术标准、种质和苗种质量标准、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等,规范渔业生产行为,自觉维护水产品养殖质量安全。
十、建立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预报应急系统 首先,建立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制度,通过定员、定点和定种测报,分析病害发生情况、流行趋势,提出病害防治措施;其次,经过多年的病害测报,为病害预报工作培训人员、积累资料、建立数据库和分析处理系统,逐步建立、完善病害预报制度和应急系统,为本地区病害防治工作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把病害预防工作做到病害发生、流行之前,真正做到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预报工作为渔业和渔民服务。
十一、日常管理
(一)水质调节 鱼种放养前,水深应达到1m左右。用河水养鱼要过滤,防止野杂鱼、杂物等进入。5月底至6月初,加水至1.8m,以后随着鱼类的生长逐步加满池水。7月-9月,每月最好换水一次(排走下层水),每次换水量不少于池水的1/3。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溶氧量5mg/L左右、PH7—8.5。应用测水调控养殖水质技术调节水质。
(二)合理使用增氧机 做到“三开、两不开”,晴天中午开机1小时—2小时;阴天适时开机,直到解除浮头;阴雨连绵有严重浮头危险时,要在浮头之前开机,直到解除浮头。在一般情况下,傍晚不开机、阴雨天白天不开机。鱼类生长旺季坚持晴天中午开机,池塘载鱼量大,开机时间长,反之开机时间短。
(三)定期抽样测定鱼类生长情况 从5月起,每10天—15天抽样测定鱼类生长情况,根据水温和天气情况,灵活掌握饲料投喂量,防止过量投喂或投喂不足,影响鱼类正常生长。
(四)坚持巡塘,做好池塘日志 坚持早晚和夏秋季夜间巡塘,注意天气、水质和鱼情,发现危险信号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损失。做好日志,日志主要内容有:天气、水温、气温、投饵量及次数、鱼病防治、浮头起止时间、开增氧机起止时间、加、排水时间及加、排水量等。经常分析、总结,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五)鱼病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坚持“池塘消毒、食场消毒、饲料消毒、工具消毒”的方法,定期有针对性的预防鱼病,防患未然。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挖坑掩埋,防止鱼病传播蔓延。
选择“三证”齐全企业生产的渔药(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科学诊断鱼病,正确使用渔药。使用两种以上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配制、施药;尽可能地使用中草药和生物制剂防治鱼病,不用或少用抗生素,严禁使用违禁渔药,严格遵守休药期。用药后认真观察鱼类反映情况、疗效,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虾、蟹等甲壳动物和黄鳝、泥鳅、蛙等无鳞水生动物施药时,要特别注意使用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如甲壳类动物严禁使用含磷药物,如敌百虫等。
池塘用水泥板、石块和砖等建筑材料护坡后,隔断了池水与池坡土壤的接触,降低了土壤对药物的吸附作用,因此要适当降低用药剂量。
用药时不要将药物一次性全部兑水稀释,而要根据水面大小分若干份兑水稀释,使药物浓度在池水中均匀分布。施药时要泼洒均匀,施药后开启增氧机,搅动池水,使药物与池水充分接触、搅匀,达到防治鱼病的目的。
认真记录鱼病防治的过程,主要内容有预防和治疗鱼病的名称、渔药名称、批号、生产时间、生产商,给药方法(药饵投喂、吊袋、全池泼洒等)、时间、器皿、天气情况(水温、气温)、施药人员、治疗效果等。要与前几年同类时期相对比,与附近同类池塘相对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规律,为做好鱼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和实践支撑。
十二、技术类型
(一)有益微生物水质调控技术
1、硝化细菌:使用时不需要经过活化处理,不能用葡萄糖、红糖等来扩大培养,只需简单地用池水溶解泼洒即可。投放硝化细菌后,一般情况需4天—5天才可见明显效果,因此将投放时间提前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好方法。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硝化细菌的作用效率,硝化细菌应提前数日运用,避免繁殖速度快的活菌竞争空间。
硝化细菌不可与化学增氧剂如过碳酸钠或过氧钙同用,因为这些物质在水体中分解出的氧化性较强的氧原子,会杀死硝化细菌。所以,先使用化学增氧剂1小时后,再使用硝化细菌。
养殖池塘的酸碱度及溶解氧与硝化细菌的使用效果有较大的关系。硝化细菌对PH的最适宜范围为7.8—8.2,溶氧只要不低于2mg/L即可。
2、光合细菌:在养殖水体中使用和在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能改善水质,减少耗氧,促进鱼虾成长,提高产量。光合细菌宜掌握在水温 20℃以上时使用,低温及阴雨天不宜使用。在池塘使用时,每立方米水体2g-5g光合细菌拌细碎的干肥泥土粉均匀撒入鱼池,以后每隔20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1g-2g光合细菌兑水后全池泼洒。虾池每立方米水体用5g-10g光合细菌拌细碎的干肥泥土均匀撒入池,以后每隔20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2g-10g光合细菌兑水后全池泼洒。用于饲料添加投喂鱼虾时,按1%的比例拌入。用于疾病防治时,可连续使用,每立方米水体鱼池用1g-2g、虾池用5g-10g兑水后全池泼洒。在池塘施用粪肥或化肥时,配2g-5g光合细菌效果更为明显,可避免肥料用量过大、水质难以把握的缺点,并可防止藻类老化造成水质变坏。
水瘦时要先施肥再使用光合细菌,这样有利于保持光合细菌在水体中的活力和繁殖优势,降低使用成本。此外,酸性水体不利于光合细菌生长,应先泼洒适量生石灰乳,调节水体PH为7左右后再使用光合细菌。
药物对光合细菌制剂的活体细菌有杀灭作用,因此不能与消毒杀菌剂同时使用。水体消毒需经过一周后方可使用。
3、芽孢杆菌:当养殖水体底质环境恶化、藻相不佳时,应尽快应用芽孢杆菌,其迅速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质,同时能将有机物质矿化生成无机盐为单细胞藻类提供营养,单细胞藻类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微生物的呼吸、水产动物的呼吸提供氧气。循环往复,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使池塘内的菌相达到平衡,维持稳定水色,营造良好的底质环境。在泼洒该菌的同时,需尽量同时开动增氧机,使其在水体繁殖迅速形成种群优势。
使用芽孢杆菌前,活化工作为必需的措施。活化方法是加本池水和少量的红糖或蜂蜜,浸泡4小时-5小时后即可泼洒,这样可最大限度提高芽孢杆菌的使用效率。
(二)淡水池塘80:20养鱼技术 80:20养鱼技术以一种吃食鱼为主(占80%),搭配鲢、鳙滤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或食腐屑性鱼类(占20%),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生态养殖模式。它充分利用了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不仅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而且增加了产量,提高了效益。投放鱼种规格及密度如下:
1、主养鲤鱼:鲤鱼鱼种100g/尾-150g/尾、1200尾/亩或当年夏花1500尾/亩,鲢、鳙鱼种100g/尾、150尾/亩,两者之比为3:1。也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黄河鲤养殖技术规范》(SC/T1081—2006)操作。
2、主养草鱼:鱼种150g/尾-250g/尾、1000尾/亩,鲢、鳙鱼种100g/尾、150尾/亩,两者之比为5:1或8:1。草鱼鱼种最好经过疫苗注射。
3、主养团头鲂:团头鲂鱼种100g/尾、1100尾/亩,鲢、鳙鱼种50g/尾-100g/尾、200尾/亩。
(三)综合养鱼技术 综合养鱼技术是将鱼类养殖与种植、畜禽等行业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水陆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这种有机结合,使得食物链的多极、多层次的反复利用,不仅合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而且循环利用废物,避免了环境污染,保持了生态平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综合养鱼技术的类型:
1、鱼鸭结合:每亩水面配养20羽—40羽鸭,0.3亩-0.5亩饲草地。
2、鱼鸡结合:每亩水面配养40只—60只鸡。
3、鱼猪结合:每亩水面配养2头—4头猪。
4、鱼草结合:每亩水面配0.5亩饲草地。
饲养畜禽要严格检疫,体色光亮、健康无疾病。畜禽舍布局要合理、建设要规整,有利于渔业生产和畜禽管理。
(四)草鱼免疫防疫技术 通过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鱼组织浆经高温灭活后制成疫苗,通过背鳍基部肌肉注射的方式,在鱼种放养时将疫苗注射到需要投放到养殖水体的健康草鱼鱼种体内,使其产生免疫效果,以提高健康鱼种的免疫力和抗病力。疫苗注射时要防强光照射,以免紫外线对疫苗产生损害。当天开完的疫苗应当天用完,剩下的丢弃,草鱼种注射疫苗后应消毒投放。
作者:
a412537386
时间:
2014-10-28 11:27
我来这里看看
作者:
天蚕之殇
时间:
2014-10-29 15:32
学习了,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