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暖冬,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多越冬池塘鱼类密度大又疏于管理,未做好定期改底、解毒和肥水等工作,温度回升快,池塘底质恶化,虫菌大量繁殖,导致疾病爆发,来势汹汹。由于越冬停食长,养殖动物消瘦、体质差,或因暖冬鱼类活动力强、拉网等操作造成鱼类机械损伤严重,病菌入侵,从而致使今年鱼病来得格外的早。
近几年来,水产动物疾病一年比一年凶猛,爆发性疾病、多种疾病并发症等等疑难杂症层出不穷,这对水产养殖从业者更是灾难性的打击。据统计,每年因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百亿计。下面笔者为大家分析一下造成这种情况的的几个原因:
1、养殖动物体质差
⑴遗传(种质退化)因素影响:现代水产人工养殖行业兴起才几十年,目前的水产苗种市场鱼龙混杂、门槛低、存在大量的私人作坊,他们几乎不考虑亲本的选育和更新,长期自繁自育,导致优良性状消失、种质退化、苗种携带病原,生长缓慢、提前性成熟、抗病抗逆能力下降等诸多问题。
⑵后天因素影响:在养殖过程中,因药物使用不当或长期用药,高密度养殖、水质恶劣、投喂不当、饵料营养不均衡(缺乏维生素等)引起营养性疾病(如肝胆综合征)等等,诸多因素最终导致鱼类体质下降,抗病力差。
其实水产病害超过60%以上都是由于鱼类体质所引发,因此,我们要实现高产、高效益养殖,增加养殖收益,就必须重视养殖动物体质的养护。
2、缺乏科学管理
现在的养殖愈来愈追求高产、高密度,希望以此来提高养殖效益,但普遍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养殖户大多依照以往固有的经验来管理和防治鱼病,忽略了从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动物自身体质以及合理的科学管理等根本上解决病害问题。鱼病的恢复需要时间,外用杀菌内服抗生素,一场治疗下来成本相当大(还不能保证能治好),不仅鱼死了许多,而且也耽搁了养殖。
因此,平时不怎么管理,等鱼类发病以后再治疗的固有养殖经验已无法满足目前的养殖现状了。
3、耐药性
很多养殖户平时疏于管理,病急乱投医,盲目用药,或不管发病与否,定期杀虫、杀菌(比如很多人习惯每月杀虫、杀菌一两次)。部分厂家为了促进鱼类生长或达到防病效果,违规向饲料中添加了抗生素等(如四环素),诸多因素共同致使了寄生虫和病菌的耐药性愈来愈强,甚至出现“超级细菌”,使得常规药物逐渐变得效果差,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达到以往的效果甚至变得无效。如近几年,华中很多地区均出现了“顽固型锚头蚤”,普通的杀虫药如阿维菌素、有机磷杀虫剂等基本无法杀灭。
4、养殖环境恶化
⑴外源水污染: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乡村城镇化的进程,工业、农业、生活等排污,外源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综合上述原因,种质退化、管理过时、鱼类长期处于高密度、水质恶劣、药物刺激等强应激条件下出现的免疫力下降、抗病抗逆能力差,导致了水产养殖动物易发病、难治疗的现状,且鱼类消化功能受到影响,饵料系数极高,无形中既增加成本,也加剧了内源性污染,这对养殖户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打击和损失。
笔者根据多年一线经验,就此提出以下建议,亦从环境养护、体质维护、科学管理三方面全方位无死角的实现降低发病率和饵料系数,以此提高产量。这些措施在实践养殖生产中已经帮助许多客户实现了增产增收与养殖的轻松化。
如近两年的爆品功能性饲料肝肠健,是一款非常好的亲民产品,方便实用,根据各地的市场反馈情况很不错,适用于各种品种,对草鱼、虾蟹、鲈鱼等特种都有很好的效果。可以长期使用,不只是疾病得到显著防控,而饲料利用率也相应提高不少,饵料系数降低0.1-0.2,实现养鱼轻松化、高效益。
另外,保持水体藻相、菌相平衡,培育像硅藻、小球藻这样的优势藻种,并维持稳定的透明度,四大家鱼保持在25-30公分,鳜鱼30-40公分。建议7-10天施肥、补菌一次,且视水体情况,合理选择肥的种类和用量,如前期低温使用多糖、氨基酸等肥,肥爽2号(+滤饵多肽),中后期伴随饲料投喂量大,池塘氮含量高,这时要使用不含氮的专业渔肥,如肥爽1号,定向培育硅藻等。详情请咨询当地渔美康水产养殖技术专家。
⑵选用大品牌优质的饲料,做到定时、定量、定点,不要盲目投喂追求“高产”,天气不好要少喂甚至停食,长不长鱼并不是饲料投喂越多长得越好越快。
鱼类为变温动物,且消化系统不如陆生动物完整,投喂时要考虑水温、溶氧等因素,否则投喂不当造成饲料浪费且败坏水质,并引起肝胆疾病、体质下降、发病率高、消化力变差、饵料系数高等问题。
以上即是笔者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的养殖有所帮助,在此预祝各位养殖老板们今年养殖顺利,再创养殖大丰收。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