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黄颡鱼养殖技术要点
[打印本页]
作者:
first薏
时间:
2014-11-13 17:56
标题:
黄颡鱼养殖技术要点
一、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黄颡鱼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故混养时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要适时加注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如保持微流水则更佳。
二、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每立方米投苗300尾~50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三、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四、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黄颡鱼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混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五、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六:黄颡鱼的病症与发病原因分析:病鱼主要为夏季,发病时头顶部溃烂,红肿,穿孔,鳃充血,鳍条基部充血,离群独游或较长时间头朝上、尾朝下垂直悬于水中,且来回转动。该病是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寄生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病。发病原因多为:
(1)投放密度大,粪便和排泄物增多,水质较差,鱼类长期处于半缺氧状态,加之活动空间减少,活动力减弱,使得寄生虫、细菌等病原更易感染寄生。 (2)水质污染,水体pH值、氨氮、亚硝酸盐超标,鱼感染机率增大。(3)轻防重治,缺乏防病意识,每月没有按时检查,预防鱼病,调节水体,改善水质,遇到天气骤变,鱼体摄食后,极易暴发鱼病,大量死亡。(4)饲料蛋白质含量较低,使得饲料系数增加,鱼体生长较慢,残饵、排泄物较多,造成了水体的二次污染,诱发了寄生虫、细菌等的感染。
七、黄颡鱼病的预防和治疗: 用药宗旨:调节水体,改善水质,驱赶寄生虫,外消内服,综合防治由车轮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点红”。
(1)预防方法:
①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高聚碘、过硫酸氢钾等交替改底、消毒。
②水源必须经沉淀、过滤、消毒、曝气处理后再流入鱼池。
③池塘消毒: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④降低放养密度,同时定期换水 。
⑤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提高pH值,按时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止水质恶化。
⑥提高饲料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浪费。建议使用专用黄颡鱼饲料。
⑦定期用中药内服预防,增加自身免疫力。
(2)治疗方法:
①第一天停料,增氧,解毒。
②第二天上午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连续用2天。
③拌料内服,3—5天为一疗程,氟甲喹+Vc+三黄散。
作者:
楚河汉界
时间:
2014-11-18 09:27
二、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每立方米投苗300尾~50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作者:
captain1081
时间:
2015-4-11 21:59
楼主的帖子是针对那个地区的?不同区域的投苗密度应该也会有所不同吧?
作者:
meidongping
时间:
2016-5-4 09:43
肯定的,浙江、湖北、广东各个地方的养殖模式都不尽相同
作者:
kizel
时间:
2016-5-4 10:18
投放密度肯定是笔误吧。折算到每亩20-30万尾?没有这么高的放养密度的。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