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从病害三要素发散思辨对虾病根在何处 [打印本页]

作者: 较真的水货    时间: 2014-12-15 16:44
标题: 从病害三要素发散思辨对虾病根在何处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4-12-15 16:56 编辑

从病害三要素发散思辨对虾病根在何处


       我不是一个专业的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的人,是跨界而来的水货。凭着高中生物竞赛累计的扎实生物基础和一股较真的精神,首先进入了罗非鱼领域探索链球菌病害。由此在一线服务经验统计对比中总结出一些发现,再让发现回到实践中验证发现,如此循环。因为我从02年到今天一直在罗非鱼行业中学习探索,由于我涉及领域渗透到种苗培育、饲料营养、病害药物、流通销售和养殖管理,我能在彼此相关中发现一些独立探索的人难发现的细节。一层一层的剖析试验,我算是发现了罗非鱼链球菌的所谓病根(还没到底,只是到了一种一般人忽略的角度和深度,还在深探中)。在这些罗非鱼的病害探索中总结一套思维(哲学是思维的科学,是贯穿所有学科的科学)。由于经受不了对虾的利润诱惑和技术挑战诱惑,我从今年年头进入了对虾养殖,开始了对虾病害探索之路。套用罗非鱼的病害成功探索思维,在此谈谈我这一年来的学习总结心得,望各位对虾从业人士多多无情甚至残酷地拍砖交流,一起探索。


       首先我谈一下我对病害三要素的理解。环境、体质和病原。我认为体质与病原是一种攻防关系,环境是大推手。病原的强弱是相对体质强弱而言的。没有绝对强的病原和绝对强的体质。这两个因素都是在环境中受环境因素(温度、氧气、酸碱度、总碱度、有机质、矿物质等)影响而动态变化,所以环境是个大推手。到底这三要素如何具体相关?看下面分析。


病原


这些年病害的猖獗,一直在讨伐病原。众多专家或大神级专家都在研讨病原,那些分子层次的科学我也说不了。我就是知道病原即使存在变种而变强,也不可能天下无敌。这病原必然是过去有,现在有,以后也会有。而且养殖水域中病原基本无处不在,要灭绝病原是生态学不能做到的。哪怕是工厂化养殖,我也认为是不可能灭绝。病原有赖以生存的条件。比如弧菌是细菌,是分解者,那么只要有有机废物就是有存在的条件。哪怕可以做药敏针对灭了病原,药物对虾的伤害导致这虾也算残废而不值得养了。何况,现在病原是一个还是多个都没统一论断。所以我不侧重探索杀病原之路。我侧重的是成就病原猖獗的环境条件探索,我侧重的是养护层次的体质探索,侧重的是综合防御病原的运用探索,所以在病原处轻轻飘过。若想探讨病原,我建议去找胡路怡。他是国际级别的对虾学者。接触研究病原的国际大师多,和拜读的论文多。


环境


从整个中国养虾地区来看,越是早发展对虾养殖的地区,对虾就相对越难养。广西地区比湛江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海南地区发展对虾养殖相对迟,这几年相对而言好养。新兴的江浙一带就成功率更高。比如江苏如东小棚在今年火爆,就是因为这成功率高而火爆。才开始的东北地区对虾养殖不止成功率高,而且产量还能到达两千斤土塘一亩。这些新兴的地区似乎在上演曾经辉煌的而现在一败涂地的地区的历史。而很多养殖的资深人士现在过着游牧的养殖方式,去寻找处女地开展对虾养殖。即使去越南去菲律宾马来西亚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国内的游牧部落就非浙江佬莫属。曾是扎堆广东,现在扎堆广西,也许某一天在东北发现浙江牌车牌遍地。而且许许多多行业人士也说环境恶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可见环境恶化是一个基本不争的病根。到底病根的深层是什么?是环境的理化指标恶化还是滋生潜伏病原数量巨大?


       上面都是从大局去看环境差异而推算,在生产一线的具体案例中大家也普遍认同养虾得水稳定,水不稳定容易发病。比如天气突变导致的环境突变,比如倒藻导致的环境突变,或比如用投入品导致的环境突变,比如。。。。。。这些环境突变有个共同点,不是增加了虾的环境对体质负担,就是增加病原的杀伤能力。这就是在破坏病害三要素中的体质与病原的抵抗平衡。新的攻防强弱关系导致了悲剧。这是在环境大推手下改变的。比如高温低气压导致的水热分层导致底层相对氧气不足或底泥耗氧增加或渗出更多氨氮亚盐硫化氢等理化指标毒素。还有比如倒藻后水质净化渠道受损而导致水质急剧恶化和病原猖狂。藻类是吸收氨氮硝酸盐等水体氮源的,所以倒藻就少了净化渠道。还有藻类是最主要的氧气来源,氧气少了,氧化有机废物和毒素就少原料了。所以一倒藻,氨氮亚盐就暴增。这些无机毒素加剧了解毒器官肝脏的负担进而导致体质下降。还有现在热议争议的藻毒素,也是加重解毒器官的负担而导致体质下降。还有本身倒藻的死藻就是一种含氮丰富的有机质,除了恶化进一步恶化水质,也培育了病原。我从一些做科研的人那里了解到,他们监控下的水质在藻活力旺的时候,弧菌的含量很少,但藻类老化后就发现弧菌数量急剧增加。分解者,以有机质为食,所以藻类倒的时候,就是促进分解者弧菌繁殖的时候。恃强凌弱是生态规则啦。这虾不就惨罗。这些是从面上层次看水变,下面从细节看环境。


       藻类。现在无论是专家和厂家和养殖户,都认同硅藻是最好的藻。可是好藻难培,培了也难养。其实我看,不必太纠结完美。硅藻虽然从营养上还是从净化环境上都是首选藻类,不过不是非它不行。老在那里折腾这水,就是在搞不稳定水质,先搞死虾啦。营养结构决定生态生物结构。高位池或膜池是一个沙漠,营养全靠人工添加。不熟悉肥水产品的营养结构和持续效果,即使用了培了硅藻,也不知什么时候倒藻。不停追肥,不知什么时候过多导致藻旺而歇。藻越浓越需要肥。微生物代谢快,变数大,人是很难控制的。而且越是单一的生态就越是脆弱。草原可以一年旱灾变沙漠。雨林会因一年旱灾变沙漠吗?所以我认为不必极端追求完美。多样性和适应性的藻相更好。至于土塘,泥土的营养结构是决定藻类结构一个重要因素的。珠三角很多地方容易发蓝藻。那是那环境因素主导的。磷多的地方容易爆发蓝藻,但不是绝对的。因为蓝藻和我们认为的益生藻类是有竞争关系的。蓝藻生存能力强不表示必然是优势。蓝藻一般需要磷多,因为它能固氮,所以这是它竞争为王的筹码。蓝藻一般需要无风浪环境,因为有些蓝藻能覆盖水面排挤其他藻类采光。但蓝藻是否就是一种十恶不赦的藻呢。行业很有争议。在此不展开。至于浑水养虾和无藻养虾这种特殊类型呢,也不展开。可以拍砖专题讨论。暂时粗粗分享到此,总结藻类要稳定多样性才能养好水质,这么养虾的基本前提才能确立。


       菌类。大家一直只是重视出了问题后的用芽孢杆菌和光合菌处理水质。甚至是用强氧化剂杀了重做。我不太能接受杀了重做的法子。都求生态稳定性,这种杀了重来的做法就是一种违背生态法则的用法。哪怕后期补充的复合菌是多么厉害的组合。一个池塘的生态结构是由这里面的一些相关因素牵制平衡的。生态强调适应性,杀了后补的菌株也许是不如本有生态菌菌群的。哪怕是出了什么情况需要消毒,我认为还是创造一些益生菌需要的条件来诱导回复。当然,添加菌种是调补生态位的一种比较好的快速办法。不过没有适应其益生菌生存的条件,那怕加了又有什么用呢?还有,不是只有藻类会倒藻,菌类也会倒,就是俗说的败。藻类缺乏生存条件比如矿物质或碳源也或光就会倒藻,菌类缺乏其生长的碳氮也会败。比如现在火热的生物絮团技术就是一种养菌的技术。在科研层次我了解到。这些菌的代谢快,控制不好就容易败。他们有监控设备记录这些菌团的活性,发现波动是很大的。在养殖一线,我们一般都是累积了一些水质废物后一次性添加菌类处理。在一些碳氮比相对不平衡的水体就需要添加糖类调节菌类的菜单了。


       菌藻平衡。我们的生产一线无法做到绝对的藻相水或菌团水,我们的水体都是菌藻共生的状态。其实我们更要接受现实,诱导菌藻平衡。这种水体平衡是一种养护层次的平衡,不要等了某些物质累计后一次性处理这种波动式。生态学讲求物质循和环能量流动。在这条链中我们只是需要维护通畅。而不是在某些灾难前的神乎其技地处理。你的养殖环境安安稳稳,你的虾相对也安稳多了。


       底泥。前面说的都是水,其实水的源头是底。无论是菌是藻还是原生动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底泥。(这是土塘的。高富帅的高位池不在此谈论范畴。)新塘一般好养两三年。因为底干净,所以潜伏的病原少,还有水质不容易坏。沉淀的淤泥富含有机质,是病原的温床,是氨氮亚盐等毒素仓库,还是氧气大债主。什么弧菌纤毛虫等都在这淤泥里活得滋润。若在冬季农闲时期翻耕暴晒氧化,虽然第二年不如新塘好,不过比不处理好得多。因为那些有机质和毒素会在空气中氧化分解,一些微生物也会在阳光中的紫外线下灭活。可是冬棚虾太诱惑,很多人舍不得放弃而从来没有晒过底。只要继续养,欠的氧债总要还的。不还,这债主会不定时来要债的。不要以为增氧机多就可以任性。机械增氧的效率相对不高,在特殊情况下是没法单一满足这分期付款的。比如阴雨天或大闷热天。再多得机械增氧也满足不了消费,而且增氧机增氧是有死角的。只要一次的意外就能让一池虾冒大险。假若遇上连续阴雨后倒藻,那倒霉罗。看着氧气监控的指数能发心脏病。所以建议心态或心脏不好的养殖户要常备速效救心丸。虾本是底层动物,在精养养殖模式下,让底层的生物负载超倍地增加,后继排泄又成倍地增加,远远超出养殖生态的净化能力和负载能力。所以在一次养殖周期结束时还不处理池底债务,只会让后面养殖风险越来越大。而相对高位池来说,底的干净是最大优势。可是高位池的优势是排掉负担,劣势也是排掉资源。高位池的水前期不容易培,养殖过程也不能以稳。那是因为高位池少了淤泥,也少了缓冲的资本。没有了缓冲调节,全靠人为控制。人们总以为控制得了生态,其实只是抓着尾巴而已。一次失控就是一次挑战。而且高位池的贪婪产量对环境的要求更高。氧气自然不用说,那些微妙的矿物质营养呢?不要以为人工饲料能提供所有营养。不说没有发现的营养指标,就是那些发现的营养指标在现在的生产工艺下也是没法满足的。一些微妙的营养元素对健康的影响是可以很大的。在鱼的研究中就发现了。虾这块还需要继续探索。不过这是体质范畴,不在此段展开。针对两种模式下的淤泥,土塘因为积累而背上包袱,高位池因为抛掉包袱而自找麻烦。其实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我们只需要不回避缺陷针对根本地调控,还是可以玩的。只是不能抠门,也不能贪心。抠字得个腾,贪字得个贫。

体质。


       说起对虾的体质。大多数人就想起虾苗。在我的眼里,虾的体质有三个阶段,一种是遗传体质,一种是育种体质,还有一种是养殖体质。选育指标是有得有失的。现在的虾苗针对抗病毒选育,自然抗菌能力就相对下降。还有一个重要选育指标是生长速度快,这些也在选育中牺牲对虾的抗菌能力或者综合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所以前提是虾的抵抗力下降是一种普遍问题。不是哪一家虾苗厂的问题,是一种源的问题。当然虾苗的抵抗力与育苗环节也很有关系。现在虾苗环节的抗生素育苗和高温育苗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然而无论哪个厂都有烂苗和好苗,这是育苗过程决定的。虾苗业内人士也承认,现在的病害猖獗,虾苗是有关系,不过不是最主要关系或重要关系。同一个厂的同一批虾苗,有卖到珠三角的,有买到广西的,有卖到江苏的。若虾苗该负重要责任的话,这批次的虾苗若养不好该是都养不好。却总体相对而言,新区域的成功率就是高些。和上面环境与病害大局的关系中有说明。所以说,虾苗质量是很有关系,但总的局面不是虾苗质量所决定的。而在病害三要素关系中,病原必然是针对弱的体质下手的。是什么导致了对虾的体质变弱呢?上面有提到环境因素对体质的影响。那抛开环境负担的案例统计看。高位池的底干净,病原少毒素也基本没。在环境稳定的状态下,对虾很多也难过一个月的。难道EMS就是那么不可抵御的吗?那些过了关的对虾又是怎么过的?很多人做病原的研究,没有体质做研究。因为病原容易数据化,体质怎么评价啊?没有人对体质做数据化研究。行业虽然没有找出答案,不过把问题锁在一个区间了。EMS,对虾早起死亡综合症。大家都探索病原这杀手,我在纠结体质这层防御。种苗的先天体质是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也养殖效果差异巨大。环境突变导致的体质变弱存在,但不是必然出现条件。那什么导致了对虾的种苗后养殖体质变化呢?是饲养过程出现的,那是否是饲料营养不均衡问题还是环境营养物质不够而导致呢?还是人为操作失误导致恶果?没有做过太多资料收集,好像也没有多少人重视这个问题。行业多是在说虾苗问题、病原问题、环境问题或人的问题,没有人说是饲料问题或环境营养问题(对虾从水体吸收一些矿物质)。饲料的工艺问题导致高温营养物质变形或损耗问题是现在饲料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一些前沿性的科研人员或者养殖户在试验养殖过程的饲料添加来保健,就是所谓的饲料后营养平衡技术。这些技术太新,能参考的案例很少。不过这技术确实出了些效果。到底这技术出效果只是特例还是有什么相关,还是需要继续关注。我也在探索中。时间精力问题,暂时只能分享到此。

一些热门模式。


       如东小棚模式。现在如东小棚的成功率高成了行业膜拜的模式,听闻广东有人在模范养殖。我的认识中如东小棚的优势有三:一是在于小而好控制优势,二是新开发的环境干净优势,三就是有干净的地下水源换水优势。不过我预测明年如东小棚神话也许就破了。新环境一般好不过三年。池塘老化积累的毛病慢慢就显示出来。因为那边泥土多是沙泥土,藏污纳垢很明显,而且现在的养殖户因为依赖优势而成功而不重视潜伏的危机早处理。因为水浅,在高温季节这毛病越发突出。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某天地下水资源衰竭就是此模式凋零时。或是池塘老化时是这模式凋零时。


       漳州小高位池模式。高位池,不存在底质污染。而且小面积漏斗底好集污。水质,小则好控制,出了意外也好一下子换水。不过这种高位池不是人人可以拥有。养殖水面是小,不过总使用面积不小。需要储水池沉淀净化调整沙滤后的水质。这种单位面积的高产是在于面积的聚合圈养。水质的稳定不在于保养调节而在于大排大灌。是高富帅中的土豪。不是人人能玩的。

       无藻养虾。这有高位池的也有土池的。都说水质不稳定是导致多病的因素,那无藻了就是稳定多啦。不养藻,只养菌。高位池通过投入品做人工水色,或者室内养殖。少了藻类产氧气,对机械增氧依赖比较大。近年来的微孔增加技术的推广促进了这模式的发展。土塘无藻养殖基本就是浑水养虾。也是同样的原理,就是通过悬浮泥颗粒遮光抑制藻类繁殖,必要时还杀藻。这无藻养虾,不只是因为水体中藻类不稳定导致水不稳定而舍弃藻类,还是因为现在流行一种“藻毒素”说法。这个藻毒素争议话题行业没有定论。我的态度就是哪怕藻类有毒也不是全部有毒。这虾在自然环境下的优质食品怎么就都成了毒食?也许是因为倒藻滋生病原。回避了可以因素固然好,不过投入控制必须细致。我知道江门有个老板的浑水养殖连续成功赚钱。不论藻毒素是否是真问题,这稳水优势是很突出。


       生物絮团技术养虾。这两年非常火的词汇。生物絮团也是无藻养虾的一种高产模式。只是这种养殖方式现在更多是科研层次而已。运用层次效果怎么样?操作难度如何?数据资料太少。不过我知道很多很多勇士都做了炮灰。使用糖蜜补充碳源养菌,这糖会不会也养病菌呢?生物絮团的生物量那么大,耗氧那么大,代谢率那么高,变数那么高,稍出点意外还能给补救的机会吗?哪怕在实验室的精细操作下可行,若不能落地给群众利用。它也只是深度研究菌的效能而给其他运用做指导。就像服装设计元素不一定是独立运用,而是给借鉴利用一样。太新的东西,我还在考察。


       工厂化养殖。听说今年广东就投资接近十条的生产线。现在工厂化补贴厉害,到底多少条是真的是搞真养殖的不太清楚。不过起码带出一种新技术。工厂化养殖的水分段处理,最后给养殖环境一个五星级的水平。到底这对病原的控制效果有多强呢?是否灭绝了病原就能养虾成功了呢?要命的病原没有了,争议的藻毒素也没有了,什么水质毒素也没有了,氧气那么充足,假若这五星级的呵护都不能养出虾,问题出在哪里?我身边十公里内也有一条,虽然很神秘地悄悄进行,不过内部透露也不会那么成功。也许是新建设调试阶段吧。这新东西留个大家太多的期盼,继续关注就是。


       所有的病害离不开病害三要素,病原,体质,环境。唯物辩证地去分析表象总结本质,本质再回到实践验证出现象统计分析总结本质,如此循环,总能越辩越明。起码能圈出个范围。望大家一起来探索吧。为了我们都追求的养殖成功和利润。分享你们脑子里的东西吧。










作者: 落日鱼晖    时间: 2014-12-15 17:36
墨鱼哥,可以考虑著书立说啦.{:soso_e179:}
作者: hxzsj    时间: 2014-12-15 17:55
分析的有道理,能辩证考虑每个养殖中的操作,就会有一个好的养殖结果
作者: 胡路怡    时间: 2014-12-15 18:07
我们做水产的人就是太老实了,出问题后在就躲在行业圈子里反思。其实我们不是凶手,而是受害者,被哪些推崇转基因和生物防控的“那帮人”害惨了。

偷死病的毒素究竟从何而来?当罗竹芳教授将毒素将毒素3D结构图公开亮相以后,很多事情变得十分明了。

这个Pir毒素最初来源于PL光杆菌,是用来杀灭蚊子的,把这细菌放水里,蚊子是死了,但虾也没了。

还有何首席的BT细菌,BT毒素基因居然被美国人移植到转基因作物中去!人吃了转基因作物,BT毒素基因长期存在于肠道,无法根本清除,何况转基因作物被用作虾料的原料!?

有些生物的东西,根本就不应该商品化,要试就在实验室里试,做做研究写写论文罢了,别拿到社会上害人。
作者: 较真的水货    时间: 2014-12-15 18:44
落日鱼晖 发表于 2014-12-15 17:36
墨鱼哥,可以考虑著书立说啦.

我要侵略虾版块了。今天我去吴阳看高位池了。
作者: 较真的水货    时间: 2014-12-15 18:45
hxzsj 发表于 2014-12-15 17:55
分析的有道理,能辩证考虑每个养殖中的操作,就会有一个好的养殖结果

给个砖头吧。你若想知道更多就给砖头吧。
作者: 较真的水货    时间: 2014-12-15 18:46
胡路怡 发表于 2014-12-15 18:07
我们做水产的人就是太老实了,出问题后在就躲在行业圈子里反思。其实我们不是凶手,而是受害者,被哪些推崇 ...

那若何是好?大方向该如何做?
作者: 较真的水货    时间: 2014-12-15 18:49
胡路怡 发表于 2014-12-15 18:07
我们做水产的人就是太老实了,出问题后在就躲在行业圈子里反思。其实我们不是凶手,而是受害者,被哪些推崇 ...

那若何是好?大方向该如何做?
作者: 胡路怡    时间: 2014-12-15 18:53
较真的水货 发表于 2014-12-15 18:46
那若何是好?大方向该如何做?

如果水产业的损失是由其他行业造成的,那就是政策问题,国家政府必须给说法,改政策,要么赔钱要么多给补贴。
作者: 较真的水货    时间: 2014-12-15 19:00
胡路怡 发表于 2014-12-15 18:53
如果水产业的损失是由其他行业造成的,那就是政策问题,国家政府必须给说法,改政策,要么赔钱要么多给补 ...

在中国,就不要发白日梦了。只会便宜当官的。罗非鱼的强大国家政策出口退税就害死罗非产业。
作者: 较真的水货    时间: 2014-12-15 19:01
胡路怡 发表于 2014-12-15 18:53
如果水产业的损失是由其他行业造成的,那就是政策问题,国家政府必须给说法,改政策,要么赔钱要么多给补 ...

在中国,自力更生是更实际些的。我们虾农该如何应对你说那问题好呢?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4-12-15 22:16
较真的水货 发表于 2014-12-15 18:45
给个砖头吧。你若想知道更多就给砖头吧。

大家赶紧扔砖头吧
作者: 胡路怡    时间: 2014-12-16 13:09
较真的水货 发表于 2014-12-15 19:01
在中国,自力更生是更实际些的。我们虾农该如何应对你说那问题好呢?

这个问题,哈,连神一样的教授都回答不了呀
作者: horsegreenhill    时间: 2014-12-16 14:07
那您觉得避免使用化学消杀药品,以微生态制剂调节、平衡生态系统为主的养殖方式怎么样?
作者: 永远有多远    时间: 2014-12-16 20:19
看来无藻养虾胜算最大!
作者: QQ_F8CE44    时间: 2014-12-16 23:46
东北早亏的一塌糊涂了,何来的高产!先生说的都不错,但忽视了那些模式初来给人了惊喜,但最后带来的是灾难。如东的冬棚明春必将打回原型,老天的惩罚是公平,你拿了我5斗红高粱,自然秋后要还的。
作者: QQ_F8CE44    时间: 2014-12-16 23:52
养虾不要听那些专家、学者的,实验室或书本的东西,不是放之四海的。弧菌其实就是他们的遮羞布、替罪羊。先生说的环境说,还是有道理的,养虾和种地是一个道理,长庄家的地老是高产。掠夺性养殖必然受到惩罚,追求高产,势必要低产。高位池走到了尽头,是他们自绝于大地,幻想乌托邦。池塘价格也是制约养殖模式的重要因素,自杀式的价格,抬高了养殖密度,逼人走向灭亡。
作者: QQ_F8CE44    时间: 2014-12-16 23:52
养虾不要听那些专家、学者的,实验室或书本的东西,不是放之四海的。弧菌其实就是他们的遮羞布、替罪羊。先生说的环境说,还是有道理的,养虾和种地是一个道理,长庄家的地老是高产。掠夺性养殖必然受到惩罚,追求高产,势必要低产。高位池走到了尽头,是他们自绝于大地,幻想乌托邦。池塘价格也是制约养殖模式的重要因素,自杀式的价格,抬高了养殖密度,逼人走向灭亡。
作者: QQ_F8CE44    时间: 2014-12-16 23:55
中国地大物博,可养虾的区域很多,好的模式就是把巢湖放苗,其具备最合适的水深和肥度,叫弧菌说自然闭上臭嘴!
作者: 萧东江    时间: 2014-12-17 15:19
楼主所说病害三要素没新意。
作者: 匪兵从良    时间: 2014-12-17 16:55
小子说得有点儿道理的!
作者: 较真的水货    时间: 2014-12-17 18:34
horsegreenhill 发表于 2014-12-16 14:07
那您觉得避免使用化学消杀药品,以微生态制剂调节、平衡生态系统为主的养殖方式怎么样?

微生态制剂调节水环境的功能突出。不过不是表示就是可以乱用。以生态平衡理念是对的。只是具体怎么操作要针对自身实际,不能照搬。
作者: 较真的水货    时间: 2014-12-17 18:35
永远有多远 发表于 2014-12-16 20:19
看来无藻养虾胜算最大!

什么都是有得有失的。看自己的控制优势而定

作者: 较真的水货    时间: 2014-12-17 18:36
QQ_F8CE44 发表于 2014-12-16 23:46
东北早亏的一塌糊涂了,何来的高产!先生说的都不错,但忽视了那些模式初来给人了惊喜,但最后带来的是灾难 ...

对。出来混,欠债都是要还的。可是留下的环境债务恶果没人重视。
作者: 较真的水货    时间: 2014-12-17 18:39
QQ_F8CE44 发表于 2014-12-16 23:55
中国地大物博,可养虾的区域很多,好的模式就是把巢湖放苗,其具备最合适的水深和肥度,叫弧菌说自然闭上臭 ...

细致决定成败。即使把握准了大方向,也要落实到细致。
作者: 较真的水货    时间: 2014-12-17 18:42
萧东江 发表于 2014-12-17 15:19
楼主所说病害三要素没新意。

我不是求新而哇众取宠。三要素的经典思维不必为了求新而变。质有万象。往往常变求新的是假象。就像现在很多药厂一味求新产品博关注一样。
作者: Dannyhuang    时间: 2014-12-18 12:00
不错的分享。正如我所说,“让喧嚣归于平静,让对虾养殖回归自然的规律!”看来是时候所有从业者静下心好好考虑一下。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4-12-19 10:22
我也觉得这个分享很不错{:soso_e112:}
作者: 较真的水货    时间: 2014-12-19 17:18
一片云 发表于 2014-12-19 10:22
我也觉得这个分享很不错

不错。那是否有点实际的奖励啊?
作者: 较真的水货    时间: 2014-12-19 17:19
一片云 发表于 2014-12-19 10:22
我也觉得这个分享很不错

不错。那是否有点实际的奖励啊?
作者: 刘浏    时间: 2014-12-21 16:16
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没有绝对的好绝对的坏,要是虾农都养好虾,地球转得动吗,养猪的怎么看,养鸭的怎么看,无穷无尽都是人的一念,没有这个年就没有好坏。
作者: 雨乐    时间: 2014-12-22 10:21
看看理论知识 还是相当丰富 ,感谢分享
作者: 雨乐    时间: 2014-12-22 10:25
病害三要素理论
作者: 雨乐    时间: 2014-12-22 10:26
努力的赚点积分和经验,新手伤不起啊1
作者: 雨乐    时间: 2014-12-22 10:26
应该说还是讲的非常的不错
作者: 雨乐    时间: 2014-12-22 10:28
努力努力再努力,占块宝地
作者: 雨乐    时间: 2014-12-22 10:28
好,57个了,还差3个
作者: 雨乐    时间: 2014-12-22 10:29
不好意思,借宝地赚点经验
作者: 雨乐    时间: 2014-12-22 10:29
最后一条估计就差不多了
作者: sun6657583    时间: 2014-12-22 13:06
好贴 ,
作者: 细水长流    时间: 2014-12-27 21:23
环境污染--体质下降--病原滋生最终导致疾病发生,究其根源,个人觉得是“小农经济”的结果,要想突破这种局面,就要形成“经济寡头”,形成“垄断”的局面,换句话说就是全中国或是全世界只有“一个人”在养虾。比如说,“一个人”养虾,为了有良好的开始“我”会培育好的种苗(而不会出现不育种保种、近亲繁殖等等各种现实社会中导致苗种质量差的做法);为了有稳定的环境“我”不会把“广东”这口塘的污水直接排出去而被“广西”这口塘当成外源水引入。这只是一种天方夜谭的想法,永远也不可能在中国成为现实。
作者: 2813262128    时间: 2014-12-27 21:31
受益良多啊
作者: apldwf    时间: 2014-12-28 02:03

作者: apldwf    时间: 2014-12-28 02:04
学习了

作者: 较真的水货    时间: 2014-12-30 09:32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4-12-30 10:48 编辑
细水长流 发表于 2014-12-27 21:23
环境污染--体质下降--病原滋生最终导致疾病发生,究其根源,个人觉得是“小农经济”的结果,要想突破这种局 ...

那种太遥远的期盼是不切实际的。世界,我们不能一下子改变。我们先从小问题小细节中改变才能渐渐改变大局。细节决定成败。
作者: redcarp    时间: 2015-1-1 16:26
赞同楼主的观点。
作者: 阿庸    时间: 2015-1-2 21:11
太有才了,说得真好
作者: QQ_D76F8E    时间: 2015-1-15 14:24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QQ_D76F8E    时间: 2015-1-15 14:25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jhw00001    时间: 2015-1-26 11:51
学习了,赞一个
作者: wx_ItrFgdDx    时间: 2015-1-27 10:53
生物絮团不是无藻养虾,做不到真正无藻的,而且生物絮团对设备,技术要求很高,个人认为推广难度很大,还是老老实做菌藻平衡,更适合大众。
作者: Wushoulin    时间: 2015-1-31 16:49
养虾是虾与虾依赖的条件,环境条件与营养条件。环境条件是生存条件,,营养条件是维持对虾生命活动新陈代谢的物质与能量的补充。养虾是虾在环境与营养的二个必须条件下进行。环境条件包括理化因子,营养条件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的补充。在我国不同的区域的不同的养殖模式必须满足这二个条件对虾才能生存生长,防病的三要素的环境与病源在对虾身体的作用,环境的变化是发病的条件,病源是作用,虾的体质的免疫功能的拮抗形成了发病与不发病的结果,在营养方面,食物的补充呼吸作用的分解才能转化直接能量ATP。而能量的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必须转化直接能量ATP,否则不能吸收,而在养殖过程中的呼吸作用往往没有关注,而呼吸作用要有足够的氧气,因而环境与营养的条件是对虾成功的保证。
作者: 丁大虾    时间: 2015-2-6 22:21
基本道理都是朴实无华的,虾今天面临的问题和人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育苗问题不就是三聚氰胺大头娃娃问题吗?饲料问题不就是我们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吗?水源环境问题不就是我们的空气水源环境问题吗?假药劣药问题不就是我们的医疗医药管理问题吗?今有EMS明有顺丰不就是今有N5H5明有N5H6吗?
你怎么在这个日益恶化复杂的环境中生存生活?把你的生活理念复制到对虾的养殖理念上,我想,你会想明白很多关键环节的,养虾不是很容易但其实也没那么难,问题不是解决不了,只是一时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而已,大家一起找,总比一个人闷头找成功的机会更大一些。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2-9 09:34
丁大虾 发表于 2015-2-6 22:21
基本道理都是朴实无华的,虾今天面临的问题和人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育苗问题不就是三聚氰胺大头娃娃问题吗 ...

问题不是解决不了,只是一时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而已,大家一起找,总比一个人闷头找成功的机会更大一些,非常赞同
作者: 渡梦人    时间: 2015-3-13 17:37
赞赞赞非常赞
作者: 浩瀚    时间: 2015-3-13 23:48
写得这么长,还是要鼓励一下。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