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显微观察 | 年龄 | 体重 | 体长 | 水质参数 | 作者 | |
水温 | 盐度 | ||||||
中国对虾 细脚滨对虾 | 10-70X,尾肢 | 成年 | 43-57 | — | 27-29 | 34-41 | Robertson et al. 1987 |
凡纳滨对虾 墨吉对虾 | 100X,腹肢 | 幼年 | 5-13 | 20-22 | 28-30 | Chan et al.,1988 | |
400X,附肢 | 幼年 | 20.5-24 | 35 | Longmuir,1983 | |||
斑节对虾 | 100X,尾肢 | 幼年 | 10-20 | 10-20 | Promwikom et al.,2004 |
作者 | 蜕壳各阶段光学镜检特征和时间分布 | |||||||||||||||||||||||
Robertson et al. 1987 | A | B | C1-C2-C3 | D0-D1 | D2-D3 | |||||||||||||||||||
刚毛基部充满基质和色素细胞 | 1d | 基质从刚毛基部回缩 | 2d | 刚毛基部无基质存在,色素细胞在刚毛瘤基部排成一条线 | 2d | 色素上皮细胞从刚毛瘤基部回缩 | 3d | 上皮细胞进一步回缩,新刚毛形成 | 4d | |||||||||||||||
Chan et al. 1988 | A | B | C | DO | D1 | D2 | D3 | |||||||||||||||||
上皮颗粒细胞 | 角质层和上皮细胞分离 | |||||||||||||||||||||||
起源于上皮细胞的刚毛充满透明基质 | 1d | 基质颗粒回缩,刚毛基部内腔开始形成 | 基质回缩,刚毛内腔形成 | 1-2d | 刚毛内部结构清晰可见 | 6-8d | 刚毛基部浓密,结构更加清晰 | 4-7d | 新角质层未出现 | 3-6d | 新角质层出现,新刚毛形成 | 8-10d | 新刚毛形成,旧刚毛从基部开始脱落 | 2-3d | 刚毛内部结构消失,新刚毛折叠 | 1-2d | ||||||||
Longmuir 1983 | A | B | C | D0 | D1 | D1’ | D1’’ | D1’’’ | D2 | D3-D4 | ||||||||||||||
透明基质充满刚毛和刚毛基部 | 基质开始回缩,内腔开始形成 | 所有刚毛均可见内部空腔 | 刚毛基部上皮细胞回缩 | 新刚毛形成 | 刚毛从不规则上皮细胞中萌生 | 刚毛附近内陷 | 内陷完成,约等于旧刚毛一般大小 | 新刚毛较薄 | ||||||||||||||||
A | B | C | D0 | D1 | D2 | D3 | D4 | |||||||||||||||||
Promwikon et al. 2004 | 刚毛柔软,无空腔 | 刚毛腔开始出现 | 刚毛腔完全形成,上皮细胞自然伸展 | 刚毛基部上皮组织轮廓清晰 | 刚毛腔和上皮之间存在清晰课件的空隙 | 空隙进一步增大,上皮组织边缘呈波状 | 上皮组织基部出现白层,且边缘呈高度波纹状 | 空隙最大,上皮组织边缘呈锯齿状且存在反射率较高很高的白层 | ||||||||||||||||
表3 凡纳滨对虾和斑节对虾蜕壳主要阶段特征详解(根据Corteel et al.文章整理)
蜕壳阶段 | 主要特征 |
A 蜕壳后期前 | |
刚毛腔充满透明上皮细胞基质 | |
刚毛无内腔出现 | |
刚毛之间的节瘤隐约可见 | |
B 蜕壳后期末 | 上皮细胞从刚毛出开始回缩 |
刚毛基部仍然存在上皮细胞基质 | |
刚毛内腔开始出现 | |
刚毛节瘤清晰可见 | |
C 蜕壳期 | 上皮层以直线形式排列在刚毛节瘤基部 |
刚毛腔内部和基部均无上皮细胞基质 | |
刚毛内腔清晰可见 | |
刚毛节瘤清晰可见 | |
D1 蜕壳前期初 | 上皮层与角质层分离,半透明区域开始形成 |
上皮层开始形成新的刚毛,但是不可见 | |
刚毛腔内无上皮层基质 | |
刚毛内腔清晰可见 | |
刚毛节瘤清晰可见 | |
D2 蜕壳前期末 | 半透明区域清晰可见 |
可以观察到新角质层 | |
新刚毛可见,但是折叠位于上皮组织层 | |
刚毛腔内无上皮层基质 | |
刚毛内腔清晰可见 | |
刚毛节瘤清晰可见 | |
E 蜕壳期 | 旧角质层脱落 |
蜕皮后期
蜕壳后期初“A”(~A1,A2)
对虾蜕壳之后身体会吸收水分使其角质层膨胀,这个阶段是生长、角质层更新、四肢修复的唯一关键时间,新形成的角质层只包括上皮层和外皮层,因为它们在蜕壳前已经分泌形成了,覆盖物的其他层结构还未硬化和矿化,因此此时的虾壳显得软、易弯和易碎。
该阶段上皮细胞通过孔道延伸到角质层中,与其紧密接触,前者会继续分泌物质到角质层以形成内表皮。该过程发展到最后,上皮层会从角质层脱落,并且刚毛腔的上皮层基质也会消失。
对虾角质层状态对对虾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蜕壳A期时对虾步足活动不便,它们会将时间基本用于在水体中游泳,这过程也不摄食也无法抵抗同类的攻击蚕食。
图2 不同蜕壳阶段凡纳滨对虾尾肢末梢显微图片,图片以蜕壳先后顺序顺时针排列。A:蜕壳后期初,刚毛节瘤(sn)形成,刚毛腔内开始出现上皮层基质(放大倍数200X);B:蜕壳后期末,上皮层从刚毛处开始回缩(放大倍数100X);C:蜕壳间期,上皮层线性排列在刚毛节瘤基部,刚毛基部开始出现小内腔(放大倍数100X);D1:蜕壳前期初,旧角质层(oc)脱落导致其与上皮层之间空隙增大(放大倍数100X);D2:蜕壳前期末,上皮层形成新的折叠角质层(nc)和新刚毛(ns)(放大倍数100X);E:蜕壳期,旧壳脱落。
蜕壳后期末“B”(~B1,B2,B3,B4)
蜕壳进入B期后,上皮层和外皮层变硬,颜色也加深,整个外壳也随之硬化和变深。内皮层也开始分泌形成,外皮层和内皮层矿化也在此时发生,上皮细胞开始变小并且夹杂在内皮层中。
与此同时,之前吸收的水分也逐渐被组织所取代,这一过程直到下一蜕壳阶段开始时结束。外壳已经硬化,对虾可以利用步足行动和摄食,之前所蜕之壳是其摄食的重要食物之一。
图3 主要蜕壳阶段对虾尾肢末稍刚毛和上皮组织变化情况示意图。A:蜕壳后期初,刚毛节瘤(sn)形成,刚毛腔内开始出现上皮层基质(em);B:蜕壳后期末,上皮层开始从刚毛处回缩(r);C:蜕壳期,上皮层线性(l)排列在刚毛节瘤基部,刚毛基部内腔(ic)清晰可见;D1,蜕壳前期初,旧壳脱落(a)导致其与上皮层之间出现空隙;D2,蜕壳前期末,上皮层开始形成新角质层(nc)和新刚毛(ns)。
蜕皮间期
蜕皮间期“C”(~C4)
通常认为蜕壳间期是对虾蜕壳的休息期,该阶段角质层完全形成,上皮细胞活动能力下降,形状变类似骰子的立方形。该阶段从生理角度考虑,对虾会集中经历蓄积能量,如糖原、脂质、钙等,主要蓄积在肝胰脏和肌肉中。
蜕皮前期
蜕壳前期初“D1”(~D0,D1’,D1’’,D1’’’)
促进对虾新角质层形成的荷尔蒙的分泌意味着蜕壳前期的开始,可观察到的特征是上皮细胞开始延伸变长,衍化为具有很强机械运动能力的分泌细胞,同时,细胞核分裂能力也显著增强且一直持续到蜕壳期。许多酶原(几丁质酶和蛋白酶)被分泌到膜层,要在旧壳完全褪去之前分解吸收部分旧角质层,并将其凝胶化。在D1期,通过倒置电子显微镜首先看到的新角质层形成的主要变化发生在细胞顶端膜位置,小斑块出现在顶端膜位置后不久变聚集合并,最终形成新的上皮层。蜕皮过程是从上皮层和旧角质层之间的蜕壳缝隙开始的。
该阶段,肝胰脏和肌肉代谢能力用以为新角质层的形成提供能量。
蜕壳前期末“D2”(~D2,D3,D4)
随着体积和活力的增加,上皮细胞进入D2期后开始分泌形成外表层,外表层位于上表层之下,短链低聚型几丁质和表皮蛋白以几丁质蛋白形式被合成分泌,几丁质微纤维在几丁质合成酶的催化下合,然后纤维被转移到上皮细胞外表层区域,这一些列动作会消耗肝胰脏和肌肉积累的能量,但是在蟹类等甲壳动物中并没有发现为此而过度消耗能量的现象(Csear et al.,2006)。
在该阶段,旧角质层的降解达到最大程度,相关酶在蜕壳前期开始的时候已经被分泌到膜层和内皮层靠近基部的位置,蜕壳前期初形成的蜕壳裂缝充满了蜕皮液。从此刻开始,在新角质层变得不能渗透之前,机体开始对葡萄糖胺、钙和氨基酸进行再吸收。
旧角质层的变薄给了对虾特定破壳位置,即蜕皮线,在对虾中蜕皮线位于头胸甲处,纵向步足处延伸,在蜕壳期对虾可以轻松的从旧壳逃离。
由于旧角质层变弱和新旧两层角质层的存在,对虾在这个阶段是不摄食的,这种情况一致持续到蜕壳后期末(B期),在此期间对虾的代谢完全靠之前贮存的营养物质支撑。
蜕皮期
“E”期
该期对虾会进行一系列肌肉收缩行为以脱去旧的外骨骼,头胸甲处及其与第一腹节之间位置都会发生显著性膨胀,此处像一个“舱口”一样,对虾会该处开始蜕去旧壳。
蜕壳周期的激素调控
像所有甲壳动物一样,对虾蜕壳也主要受以下四种内分泌激素调节:多肽类激素、类固醇激素、萜类激素和生物胺,整个蜕壳过程主要受多肽类的蜕皮抑制激素和类固醇类的蜕皮激素调控,这类激素作用是相对立的。
蜕皮抑制激素(MIH)由位于眼柄X器官的内分泌细胞产生,蜕皮激素主要由Y器官产生,后者位于臂前波斯管上皮细胞产生。
血淋巴中的蜕皮抑制激素含量维持在高位时,对虾蜕壳过程基本停止并长期停留在蜕壳间期,蜕壳抑制激素减少的同时血淋巴中的蜕皮激素含量开始增加,Blais(1994)研究发现凡纳滨对虾Y器官分泌的主要蜕皮激素为3-去氢蜕皮松(3DE),它可以在上皮细胞中代谢演变为20-羟基蜕皮激素,后者可以刺激细胞为蜕皮做准备。蜕壳前期初结束时,血淋巴中蜕皮激素含量会维持在高位,进入蜕壳前后末时由于上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增强,蜕壳激素含量达到最大值,随之蜕壳行为的推进,蜕皮激素会在蜕壳前期结束时出现显著下降,之后各个蜕皮阶段期含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甲壳动物糖激素(CHH)最初被归为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核心激素,但事实上,该激素和蜕皮抑制激素(MIH)、性腺抑制激素(GIH)和下颌器官抑制激素(MOIH)一样,同属于神经肽价家族成员。上述激素一起协作调节甲壳动物蜕壳、糖代谢、繁殖和渗透压调节等生理反应,甲壳动物的窦腺复合体也能分泌糖代谢激素(CHH),后者通过影响MIH间接对对虾蜕壳激素的分泌产生抑制作用。
众所周知,另一种物质——倍半萜大甲基法尼酯——在甲壳动物蜕壳调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蟹类和龙虾的研究中,许多多功能单分子物质的作用已经被研究的很清晰,但这些物质在对虾蜕壳和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最近才开始着手研究,例如有一种与昆虫保幼激素相关的物质最近研究发现在对虾下颌器官中也能产生。除此之外,针对MOIH的研究发现,该激素主要在蜕壳前期分泌,具有促进固醇类激素分泌功能,但是MIH可以抑制其的分泌。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神经激素也必须加以说明,一种是甲壳动物心肌活动蛋白(CCAP),虽然已经被很多学者研究,但其在甲壳动物蜕皮过程中的作用还不是很清楚;另外一种是粘液素,该物质在调节昆虫角质层sclerotisation process中作用已经很好被研究,但是在甲壳动物中虽然被证实也是最近研究发现的事,具体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Wilcockson,2008)。
虽然关于对虾蜕壳调节的主要物质已经为人们所知,但各物质具体功能及其之间交互作用显然比目前机理模式所呈现的复杂。目前为止,关于蜕壳激素含量在蜕壳前期开始降低的推测到也没有被证实(Nakatsuji,2004),相反有证据表明蜕皮前期末蜕皮激素甚至出现了增加(Chung,2005)。
图4 对虾蜕壳内分泌调节原理图。(XO-SG:X器官/窦腺复合体;GIH:性腺抑制激素;MIH:蜕皮抑制激素;CHH:甲壳动物糖代谢激素;MOIH:下颌器官抑制激素;YO:Y器官;E:蜕皮激素;MO:下颌器官;MF:甲基法尼酯)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由于蜕壳和和生长繁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养殖户对蜕壳都比较重视。因此,基于多肽类激素GIH/MIH/CCH和蜕皮激素调控蜕壳过程的机理已经被很好的研究,性腺发育和肌肉生长一般是同步进行的,对两者进行调控的关键器官是XO-SG。
在雌性对虾亲本养殖过程中有切除单侧眼柄的习惯,养殖户通过这一操作去除了内分泌激素对蜕壳的抑制。一般情况下,性腺抑制激素和蜕皮抑制激素对机体的抑制作用是相同步的,因此卵巢成熟和早蜕壳是同时出现的,幸存的XO-SG并不能替代已摘除眼柄的功能,因为蜕壳和卵巢的发育速度并不能及时降低。雌性对虾的产卵时间和频率都会增加,这会导致与卵黄形成和蜕壳相关的代谢行为过度旺盛,最终导致卵巢的崩溃(Palasios et al.,1993;Racotta et al.,2003)。虽然单侧眼柄摘除并不能完全解决对虾增殖中所有问题(Marsden et al.,2007),针对性腺抑制采取选择性干预措施也不能很好的影响蜕壳和代谢,但是这些措施还是值得尝试。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