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台湾产量约2万多吨,20%左右的产量在台湾地区销售,80%左右销往大陆。2010年海南省1月-5月份石斑鱼总产量2.73万吨,占全省海水鱼类养殖产量的42%,石斑鱼已成为陵水、万宁、文昌等市县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
斜带石斑鱼市场量有一半由海南、广东等提供,而另一半需要从马来西亚、台湾、印尼等地进口。褐点石斑鱼在全国市场量约为5千万斤,70%靠马来西亚、台湾等地进口。
3、种苗
2009年不完全统计、海南生产。
斜带石斑鱼仔鱼量约2.5亿尾,一半仔鱼在海南省进行标粗及养成,另一半出口马来西亚、台湾、印尼。
标粗的大规格苗约有6~7千万尾,成活率约为50%,成鱼量约6000万斤。
褐点石斑鱼仔鱼量约有4千万尾,大规格苗约1多千万尾。标粗成活率约为30%。
据2010年统计,海南龙趸石斑鱼的受精卵量仅有300余公斤。这是导致该品种的种苗价钱高,一定程度上制约技术上的突破。龙趸仔鱼的量约300~400万尾。
4、市场
近年大陆石斑鱼的市场在不断增加,据台湾业内人士分析,每年至少增加20%的市场量。
2009年台湾水灾、2010年海南水灾对石斑鱼养殖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量亲鱼、商品鱼流失,短期内很难恢复到水灾前的水平。近期石斑鱼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5、亲鱼储备
石斑鱼是海水鱼类中人工育苗较难的种类之一,亲鱼问题影响产卵量和卵质。储备量制约着石斑鱼行业的发展。
在海南省石斑亲鱼的储备主要有4-5家养殖场,其中斜带石斑鱼亲鱼数量约有2万尾,其性成熟年龄3~5占40%,性成熟年龄5年以上的鱼有占60%,体重在10kg的占80%,亲鱼一般生长年龄在4~5年,最好是7~8年。5~8龄前的鱼年的大多数是雌性鱼。
据2009年统计,在三亚红沙鱼排,亲鱼数量约1万条,约20万斤,约占总青斑亲鱼数量的50%。褐点石斑鱼亲鱼的数量约5000尾,体重在10kg的占40%;龙趸亲鱼成熟年龄高,可用于人工催产的亲鱼主要集中在三家养殖场,共有700多条,体重约100~150kg。生长年龄在8年可用于雌鱼亲鱼,生长年龄在10年以上的可用于雄性亲鱼。作为龙趸亲鱼储备用的鱼,40-60kg左右的,有2千多条。
6、育苗模式
现石斑鱼育苗主要有室外土池、室内水泥池、室外高位池这三种培育模式。
以前石斑鱼的苗种靠天然捕捞或从外地引进,2004年左右中国大陆的石斑鱼种苗还要依靠从台湾和马来西亚等地进口,以至于石斑鱼养殖规模受到限制。
近年中国大陆特别是海南省石斑鱼育苗及养殖技术的提高使石斑鱼养殖发展迅速。石斑鱼种苗已全部国内解决,还向台湾、马来西亚、香港等地出口。
(1)室外土池培育
最早是采用室外土池育苗。由于池塘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育苗环境及病害可控程度低,导致育苗成功率及成活率都极低,现已逐渐被淘汰。
(2)室内水泥池培育
室内水泥池培育石斑鱼苗,可实现工厂化育苗,可控程度高,育苗成活率高,但技术难度及精度要求高,很难在普通养殖户中进行推广。
(3)室外高位池培育
室外高位池育苗,这种模式介于前两种模式之间,具有操作难度低,可控程度较高,育苗成功率及成活率较高的优点,逐渐被广大养殖户所接受。
7、养成模式
主要有网箱养殖、土池养殖、高位池养殖、室内工厂化养殖、池塘网箱养殖等模式。
由于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经验不够,防控病害意识不强,养殖成活率不高,加上石斑鱼种苗价格较高,导致石斑鱼养殖在两广发展缓慢,现养殖区主要集中在海南省。
8、面临问题
近年中国大陆石斑鱼育苗及养成发展迅速,投入人数及投入规模大大增加,但由于受到技术瓶颈的限制,成活率并没有显著提高。
主要的技术瓶颈有以下几点:
亲鱼培育。由于亲鱼的培养投入大,周期长,大部分养殖户亲鱼培养不规范,亲鱼储备年龄梯度不完善,导致亲鱼质量整体较差,产卵数量及质量低。
生物饵料。
培育技术。育苗斜带石斑鱼跟褐点石斑鱼品种,人工繁育技术突破,受精卵的产量及仔鱼的数量有了很到的提高,但由于病害,尤其是神经坏死病毒的影响,加上大部分养殖户防控病意识较差,石斑鱼标粗及养成过程中成活率低。
市场供应。沿海地区在台风季节受到台风的袭击,海上的网箱受到的破坏性比较大,而且台风后的暴雨,造成池塘的水质恶化,容易发生疾病。如2010年海南特大水灾,一部分是直接的把池塘淹没,另一部份是大量的雨水流到内湾,使得盐度骤变,石斑鱼发生烂身、寄生虫病等疾病,造成石斑鱼养殖业的损失严重。大规格种苗损耗50%,导致明年成品鱼的数量的下降。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