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10月10日已更新】我为如东小棚养虾建言献策 [打印本页]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1 15:18
标题: 【10月10日已更新】我为如东小棚养虾建言献策
本帖最后由 渔歌子 于 2015-10-16 09:29 编辑

本文作者:无锡中顺冯依才

连日来,我走访的小棚,情况看起来,不是很乐观。小棚的局限性~底的处理,以及一些常规问题处理的失误,此起彼伏。

时间已经进入到白露季节了。早晚开始有阵阵凉意,晚上人也得盖被子了。也就是早晚温差,开始变大了。

为了说清楚结合实际,基础的问题。我们来分享,增氧机的作用。

有人说,增氧机不就是增氧吗?这有什么好说。

其实不然。

增氧设备又称为增氧动力设备,常规的增氧设备有:
1,横向动力:水车式增氧机,涌浪式增氧机等
2,垂直动力:浮球(叶轮式)增氧机、喷泉式增氧机
3,鼓风机式:罗茨鼓风机+纳米管。这个放置纳米管在池底,也可以算为垂直动力。

不管哪一类增氧机,都有3个功能:

1,物理增氧:打散水花,增加表面积,搅和空气水花,增加空气溶解量。

但这个作用有限,有份不太精确的数据是:
一亩多的高位池,开动一台1.5千瓦的水车,夜里一小时多,才增加1~1.5ppm的溶解氧。这效率完全太低。

2,暴气:
增氧的同时,很显然,通过打散、搅动水体,也能将池底的部分废气、水里的部分溶氧,打散逸散出去。

这个作用值(除小棚气盘全天候开启),就直接导致,有必要开机时才开机,增氧机的开启也有讲究。

讲究的是:六开三不开。

六开:
晴天中午
阴天早晨
暴雨当晚上半夜
连续阴雨当晚下半夜
昼夜温差大及时开
异常及时开

三不开:
1,早晨出太阳后不开
2,傍晚不开
3,白天阴雨不开

3,搅水增氧:
这个作用才是增氧机的真正功效。
但受制于投入总功率、面积(或单位面积获得的功率)。

为什么搅水能增氧?

这是因为,水体的溶氧,在常规条件下,几乎没有比浮游植物(藻),产氧更高效,更安全,更有溶解度的。

藻产氧,谁都知道需要一定条件。
比如有藻相,光照,温度等。
产氧的原理,就是通常所说的光合作用。

问题是:强光、合适温度,藻类才开动马力,满负荷工作。

我们想想,阴雨天为什么溶氧不好。原因就在此。








作者: 渔歌子    时间: 2015-9-21 15:25
感谢楼主分享!{:soso_e16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1 15:37
本帖最后由 渔歌子 于 2015-10-16 09:29 编辑

如东小棚有盖双层棚(即双层薄膜)的养殖户,可能就忽略了很大的一个关键。也就是注重了好处,忽视了坏处。

双层棚,由于透光性更差、隔绝热力更佳。所以升温慢,降温也慢。但是……(凡事就怕但是……{:soso_e127:})

透光性差,就相当于人为制造“阴天”一样。

利弊相当,甚至弊大于利。

因为温度的直接影响也不小,对于虾来说,41度都能存活(但也不吃料,易出事),而无氧,或低氧。  代价更高!!!{:soso_e127:}

结合如东的真真实实的,实际情况说。

盖双层棚的,可能吃力更不讨好。目前,我还没有更多的数据来详细说明,影响到底多大。但是…… 我初步的判断,就已经有了。

接着说:

人人都知道,虾是伏底底栖动物,生长、脱壳、栖息、摄食、活动等。

都在底部。

而藻产氧,势必有光才有氧,弱光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只是效率低,具体数据,后续说到最终的水质到底如何调控,再说!!!)。

那么这个就能说明,过深的水,过浓的水,稍长的时间,就等于“找死”。

实际上,这个是可以用数据说明的(后面会再说到)

我们的养殖户在控制水位、管理溶氧上,有太多的不知、不解、不懂。

以致于各种各样的情况,千奇百怪,多样水色。各种操作。

已经见怪不怪。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1 15:42
本帖最后由 渔歌子 于 2015-10-16 09:30 编辑

还有,不论什么环境,只要觉得水色(人为)觉得不舒服。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菌。泼那个,用这个……都不考虑,活的东西,要不要条件?什么条件?能不能用?用多少?

所以,正常情况下,至少50%是乱用的,甚至多用的。

乱用无效也罢,出事则还找不到原因。多用,无非花钱而已。不扩展了。接着说。

既然藻类产氧,受到光线的制约。那么正常情况下(平静的水体),藻类光合作用产氧的氧:肯定是表层最多,这也能说明,为什么弱虾、病虾,会上游,浮头,游塘等。

傻瓜都知道那里最舒服(即使是温度最高,热死总比闷死好)。

表层最多,越往下,就越少,甚至到0。

这个0也许,很有可能,不在底部。平静水体,会有可能在中间某个深度。

即使是0,也不会光缺氧那么简单。

给予什么环境条件,就会有什么菌,藻,产量……


为0则会造成有底部厌氧层,从而引发连锁反应。

这也能说明,一旦恶化,则每况愈下,越来越差。恶性循环。

除非及时干预和处理。

好,既然平静水上层氧多,下层氧少(实际上不单光线原因,还有耗氧的组成不同,多寡不同,比如废物在底部积累,比如废物上有丰富的菌体)。

虾又在下部。

不把水上层的“存款”,拿到下来花,难道非要虾,亲自上去拿吗????{:soso_e144:}

我们说出来道理,听者一看,很简单。实际上,很多人,太多人,犯这个毛病!!!

让虾上去拿,那就不好玩了。

而且,你不拿或送来。

对不起,溶氧多了,水装不进去了(溶解不了)。

白白地送到空气中去。

这就有点像败家子的意思。

底下嗷嗷待哺,上面挥霍无度。

所以,增氧机的作用体现了。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1 15:45
本帖最后由 渔歌子 于 2015-10-16 09:30 编辑

它的作用,就是搅水,就是把氧拿下来。

为什么,搅水就能把“富氧”的水,搅到下面来,把低氧甚至无氧的水,搅到上面去。

周而复始……

虽然,搅水同时,有部分溶氧,有散失掉。

但依然划得来。

谁不搅,这不谁是傻瓜吗{:soso_e109:}

所以,以后说,增氧机,无论哪种形式,都应该有个科学的名称。

叫“搅水机”,更传神。

古人都明白: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为什么流水不腐(活动的水,不会恶臭腐烂)。

原因就在此。

以后也不要说,气有多大,机器多好。

得看水,动不动。水动,则活。

一旦底部有氧,不单单是有氧这么简单。

如上一样。

有氧,则有连锁反应。有氧,是有氧的环境,

有氧的环境,则耗氧菌自己会起,分解会快,底就不会坏。

或者不容易坏。自然也不会病急乱投医,听信,某些江湖术士忽悠!!!

另外,搅动的水体,还有多方面的好处。

比如:
无论外塘还是小棚,比如蓝藻。

蓝藻可怜巴巴地,需要静置、平静的水体,最好纹丝不动,富营养化,这就是它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为蓝藻同化产物有脂肪(同化产物不必过多了解),有脂肪就能漂浮在水面。

蓝藻漂浮在水面,它有一招“独步武林”的招数~~~固氮作用,也就是从空气中抓取氮气(空气中四分之三是氮气)。

以致于促进自己的生长。

如若你开机(不管哪种),让水动起来,它还能漂浮得那么悠哉快哉不?

再者:

我们期望的硅藻、小球藻等单胞藻类,他们不是鞭毛藻。

几乎没有运动的能力,在静止的水体,他们会沉底。

一旦沉底(比如透明度低点的,或不到底的),就会因不见光而死亡。

你的优质合作伙伴阵亡了{:soso_e150:}

不但阵亡这么简单,还会坏底。死藻坏底,不用说了。

所以,搅动的水体,有利于有益藻类繁殖生长。

所以,你更得开机,会开机,会增氧。

就是古人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这句话的意思是流动的水不会变臭,常开关的门轴,不会被虫蛀。

实际上,搅动的水体,基本能打破水体上下层,分层。

我们需要的,就是无分层。

最好的自然“改底”产品。

就是活藻、搅水、氧到底。

底则不易坏。

就是这么个理。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1 15:50
本帖最后由 渔歌子 于 2015-10-16 09:31 编辑

当然,今天的高密度养殖,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有的人,棚还多。

管理无法精细。

同时藻类也有缺点,比如缺乏营养盐(源)、变温太大、极高温、用药不当、老化,随着有机废物增多,藻相会发生转变,缺氧等都会有问题或倒藻、落清。

我们要知道,藻从活的,变成死的。又会坏底,坏底又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所以很难掌控,稍不精细,变化过快,干预过晚,难以调理等。

甚至繁殖旺盛,一样有问题。

这也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

我们后面再接着分享。

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大拇指敲出来,的确也不容易。

望诸位养殖户朋友,能够掌握基础浅显的实用技术,从而提高成功率。

特别提醒一句:

小棚有安置纳米管,仅做一条线的,比如Q老板等。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张棚,有太多的死角。

按以上原则,死角太多,容易出事,很难坚持。一旦恶化,又坏上加坏。不干预,连锁反应,恶性循环。

但是,凡是有个度。

过多的气盘,也无必要。

一是无法投料,二是气盘过多,还需要足够功率风压才行。

小棚的弊端,才掀开一点序幕。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1 15:50
本帖最后由 渔歌子 于 2015-10-16 09:31 编辑

给一位养殖户提问的回复,这里来分享若干:

活藻保氧,
干净池底,
合理开机,
输氧到底,
管控菌相,
净抽排集,
ph及氧差,
心中有底,
合理用药,
认真仔细,
难也不难,
通则容易,
合理放养,
因地制宜,
天顺雨调,
成功可期。




作者: 冰缘排骨    时间: 2015-9-21 16:10
啥情况?咋没啦
作者: 1204864827@qq.c    时间: 2015-9-21 16:14
非常认真的学习了!谢谢分享
作者: bjhlil    时间: 2015-9-21 16:59
看看帖子,,也学习一下知识。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1 17:27
bjhlil 发表于 2015-9-21 16:59
看看帖子,,也学习一下知识。

要真的用心去学哦,不要只是嘴上说说哦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1 17:28
冰缘排骨 发表于 2015-9-21 16:10
啥情况?咋没啦

目前就更新这么多啦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1 17:28
1204864827@qq.c 发表于 2015-9-21 16:14
非常认真的学习了!谢谢分享

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作者: 静月    时间: 2015-9-22 02:02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9-22 10:04 编辑

请问冯总、1、小棚双层膜透光率真的那么重要吗?
2、今年春季双膜与单膜成功率差距大吗?

3、据说春季睛天双层膜比单层膜水温能高5°C今年春季有人双层膜比单层膜提前十天上市卖45一斤比单层上市时35多卖10元一斤。双层膜对增收意义重大。
4、小棚藻类增氧功能真的那么重要吗?
在如东221线以南有一部分小棚由于土质原因放苗后3O天后基本都会是泥浆水,而且产量越高越混。
5、我们在养中期虾时水温经常在35°C以上而盐度千分之十水温32°C时溶解氧饱和值只有4.83ml/L,在24小时爆气的情况下藻类白天产再多的氧有用吗?够晚上用吗?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2 09:37
本帖最后由 渔歌子 于 2015-10-16 09:32 编辑
静月 发表于 2015-9-22 02:02
请问冯总、小棚双层膜透光率真的那么重要吗?
今年春季双膜与单膜成功率差距大吗?
据说春季睛天双层膜比 ...

冯总回答:

1,在保温阻热上,双层棚确有优势,但透光上,比单层棚差,这也没有争议。

2,因为藻类的分散度够,数量庞大,工作效率远远超越物理增氧,所以水体的溶氧主体来源于藻类,这也没有争议。
藻类初级反应释放的单独的氧分子,分散度好,均匀分布,因此在既定条件下溶解效率高,这个没有争议。

3,浑水与产量的关系:
简单的逻辑是一塘“存塘量”主体上决定水浑浊程度。
而不是水浑所以产量直接高。
水浑也并非无藻,只是丰度降低不少,直接的结果是水色“藻变”导致或引发的恶化程度小,另外长时间的浑水在既定的溶氧条件下,其实就是类似的“絮团”,它的有机废物的转化效率更高(有条件下)。另外还有排换水等原因导致总体平稳等


4,因此不管饱和溶解度多少,搅水混水增氧都是效率最高的。是高效利用“富氧水”的有效方式。

开放式环境,至少小棚上前中期的水体,不可能无藻,也不可能浑水无藻,在以藻相作为净化水质,吸收有害物,释放氧气等引发连串反应的模式上,透光与光照严格相关。除非,不依赖藻类的水体。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4 10:28
今天继续更新啊,让大家久等了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4 10:29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9-24 10:38 编辑

我们说产氧的大头,在常规非依赖人工暴气增氧或其他方式的情况下,藻挑了重担。
      尤其是开放性池塘环境下。
      而且相对来说,“依靠”藻类来产氧,是廉价的、低成本的,相对简单、易行、可靠的。

藻类由于在水中,有“分散度极好、分布相对均匀、数量庞大、产氧效率高、相对易维护、产氧(分子)溶解度高等”优点。

因此,在水质管理中、池塘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

     同时,藻类还有同化无机营养盐(如吸收有害物氨氮,磷酸盐、硝酸盐等)等作用。
     还是许多养殖动物、浮游动物等良好的开口饵料。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4 10:40
我们再看看藻类的繁殖方式,

【藻类的繁殖方式~补充】

1,营养繁殖:一个细胞,分裂成2个。

2,孢子繁殖(或者叫无性繁殖)

3,产生配子进行“有性生殖”   如同“精卵”结合。

主要方式以前两种为主。

当错过最佳季节、或环境恶劣,才会转为第3种“有性繁殖”。

所以,露天放置的自来水,时间长了也会长藻,也不奇怪。

孢子被空气吹落进去,或者在潮湿背光的树干上、墙角、水井边,就比较常见。

所以开放性的养殖环境,只要没有特别的限制性因素,即使是比较清的水体,也不会无藻。
所谓的清水放苗,通常也不是无藻。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4 10:48
我们要知道,正常情况下,平静的水体,水体从上到下,由于光照、光线穿透深度等原因,水体的水温会出现两个水层:
1,开始从表面逐步向下,水温由高到低。
2,从某个深度开始,再往下就基本稳定。

上面一个由于温度有变化,叫做变温层。
下面一个由于变化不大,几乎相同,就叫做均温层。

跳到平静的水里游泳的人可能有更深感受,下面的水,的确比上层水偏冷。

变温层白天晴天下,剧烈的光合作用而产氧,甚至达到饱和。

我们开机增氧的目的,就是通过物理搅水,把变温层富氧的水,拿到下面来用。把低氧甚至无氧的水,搅到上方去,让其中的藻类再见光进行光合作用产氧,持续搅动,周而复始。溶氧就持续不断供应到底层。

总结起来也就是活藻产氧、机械搅动水体、输氧到底。这也是盘活“溶氧”资源,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4 10:51
而且,我们以前曾说过“虾为什么发病或害”的三圈“理论”里曾经提到:

几乎可以说:
我们给予到什么样的条件,就会:
1,长什么藻
2,起什么菌
3,有多少鱼虾蟹产量

这是怎么讲:我们要说的,当有一定的时间段,就会起“连锁反应”。

事情不是孤立存在的。

比如:底部有充足的溶氧,本来像虾这样的伏底底栖动物就需要。另外,底部有充足的溶氧。就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

有充足的溶氧,比如4ppm(毫克每升)以上或更高,开放环境下,厌氧菌(后面会简单说菌)的生长和繁殖就会受到抑制,无氧或超低氧才是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天下(厌氧发酵的类似沼气池或层)。有充足的溶氧,需氧菌会成为优势,在底部氧理想情况下,底部的有机废物,就会被分解矿化得快,有机物分解矿化后,简单说是成为无机物(盐),又成为藻类的营养源。

就等于持续不断地供应营养源(除了某些限制性因素如微量元素、无机碳源、磷酸盐等不足或偏少等)。藻类不至于因缺乏营养盐而很快衰败。

藻类更新旺盛,又能持续供氧,通过机械设备物理搅水,又等于持续供应溶氧,底部溶氧供应足,底部有机废物在充足溶氧、需氧菌的分解矿化下,又变成无机营养盐……

又是周而复始,良性循环……

所以这就叫做“一好百好”,或者叫做“一好都跟着好”。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4 10:54
其实,今天的高密度养殖,溶氧的问题,是主要的限制性因素之一。

什么叫做限制性因素?就是它让养殖功亏一篑、功败垂成的东西。

所以说,氧是多么地的重要。

和养殖户朋友聊天时说,虾41度温度下还不会热死(当然也快昏迷、不吃料了),但无氧可就很快死给你看。人窒息只怕也很难撑得过10分钟,就会出现脑死亡。

但是以上依然不是我今天分享的重点。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4 10:56
我的重点是充足溶氧的对立面:无氧或低氧。

这里需要插一条,氧到底是干吗的。或者需要氧来干吗。

按照传统教科书上的说法是:


1,生物体(所有有生命的东西)在它的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
2,是所有动物、植物必须要有的生命活动。
3,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ATP等的能量)

换句话说:
生命在于“折腾”,折腾需要能量,能量就是大致于你有力气的意思。

而有氧,氧是去帮忙的物质,不可或缺。这就是根本原因。

以上说的其实就是生物体的呼吸作用。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4 10:59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9-24 11:00 编辑

但是,如果无氧是不是就不行了呢。

有一类微生物叫做“专性厌氧菌”,从字面上就能理解。厌氧厌氧,就是无氧也行。它们不是不需要能量,而是能量可以不需要氧气的参与帮忙。它们可以从有机废物“发酵”中获取到“化学能”,一样可以欢畅地工作。

当然,我们的池塘底部,不是绝对的无氧(或叫厌氧)。

那样虾早就浮头、游塘死给你看了。

但是在低氧到无氧的路上,却是完全有可能的。

也有一类微生物叫做兼性厌氧菌(不同于专性厌氧菌),就喜欢这种低氧甚至无氧的环境。

这样的低氧、无氧条件下,只要稍长一点时间给足,在底部又“脏”的情况下,靠近底泥表层几毫米到蓬松的几厘米,可能就是兼性厌氧菌的“乐土”(本来有氧就是需氧菌的乐土),再往下,一丁点氧的没有土层里,又是专性厌氧菌的乐土。

在这样的情况下,时间长点就会出大事。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4 11:01
1,本身低氧或无氧,虾就呆不住。所以会上游到更舒服的地方。

比如小棚后期,人走进过道,稍有响动,一塘虾就像“煮开水”一样跳动。

这原因其实很简单:底部呆不住。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4 11:02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9-24 11:04 编辑

2,要命的是,专性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它们正是因为依靠有机废物“发酵”产生的化学能,提供能量,这个比起耗氧菌(或需氧菌)在有氧的作用下,效率差太多。耗氧菌的终极产物(就理解为菌的排泄物)是二氧化碳、水、氨、硝酸盐(硝化作用)、磷酸盐等。已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几乎不能再变化。

但是专性厌氧菌或者兼性厌氧菌(看有氧无氧的条件),它们会“发酵”缓慢,而且会“发酵”有机废物不彻底。

不彻底就会产生大量的中间产物比如有机酸类、甲烷、一氧化碳、硫化氢等。

无氧还会产生有机废物的反硝化,产生一氧化氮、一氧化二氮、氮气等。

其中有些中间产物还是亲氧,更加进一步消耗微弱的溶氧,比如溶解态的硫化氢。

这就好比,耗氧菌干活,爬泰山登顶了。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都会半途而废,从来没登顶过……

对虾来说,低氧无氧本来就很难受,而低氧无氧还会有中间产物来毒害它。

仔细看看,那些产物是不是有的似曾相识,不就是沼气吗?

简单地说上面的意思是,你给底部无氧或超低氧的情况。那底部可能就是一个厚厚的“沼气层”。

现在谁都可以想象一下,底部沼气层里,是不可能养得好虾的。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4 11:07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
1,空肠空胃啦
2,虾身发红,色素点扩大啦
3,肝胰腺萎缩啦
4,黄、黑鳃啦,身上出现黑斑啦
5,虾黑不溜秋啦,活力不好啦,
6,“掉苗啦”,偷死啦
……

那就太正常了,我们曾说过:虾的栖息、脱壳、摄食、活动、伏底习性等,都是在底部。底部不好,恶化,都会极大影响到虾正常的上述活动。

不舒服,当然不吃料,所以空肠空胃,就太正常了……死虾,被毒死,被感染,都是非常正常的……

所以,防止底部出现厌氧的水层,无时不刻地。

小棚的本身,放苗量相对大,投喂相对又多,加水排水尤其是加水困难(棚多),无法排污集污吸污,甚至有些人根本不重视放苗前的预先处理底质(翻耕暴晒甚至铲除表层),或者放苗后又弄了一塘“泥皮青苔”……

这样的情况都会导致出现低氧、无氧的底部。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4 11:08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9-24 11:10 编辑

还有要命的是:
小棚实际增氧动力仅0.5-0.7千瓦(纳米管+罗茨鼓风机),一般45多天开始形成“浑水”,浑水其实就是类似絮团(活性污泥)。

所谓的絮团并不神秘,起点也不高。

人人可能都知道,絮团的玩法,是要强大的增氧动力配置。这个超强增氧硬件作用,主要就是搅动能力和增氧能力。若没有足够的增氧和搅动,无法满足这种类似生物絮团法的絮体沉积和强烈耗氧问题。

简单地说:

浑水,(除去有机碳源外)持续搅水(无论是虾这个动物来持续搅动,记住是持续,还是增氧动力的搅动,抑或是两样都在),和强大的增氧。才能相安无事,也算稳定。否则越久越难支撑。

除非经常大换水(不能加剧搅底过深,否则更易出事),而实际上小管加水(以50毫米居多)又不现实。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4 11:12
这就是小棚的部分困局。

1,预先处理底质不足:
不翻耕、不暴晒,不清淤,意识还不强,所以养中造虾老水放新苗的,几乎没有挺过30天。无一家成功。

2,过高密度,相对增氧条件差,又不会管理,早期出泥皮,后期的浑水管控不利,又造成底持续恶化,不少人春造是挺不住才卖虾。

而且还会弄混逻辑:不是浑水了,才有虾(产量)。而是虾存塘量多了,动物搅底水才浑。

3,部分养殖户还经常给不到充足的底氧,持续恶化,总功率投入有限,只有当其他的棚组因问题而出虾关气,把气量都留给了尚存塘的虾棚,等于提高了功率,就感觉压力明显不一样。再者,哪怕断电十几二十分钟,必出事。

4,大换水,排出部分絮团,一是大换水条件不足(加水管道和井越挖越深),二是奄奄一息恶化的环境,又不敢轻举妄动。实际上是搅动和供氧依然不足,稍大加水冲底,又玩完。

5,大部分养殖户还是没有蓄水池预处理水源,导致高铁高锰的地下水直接进棚。又会加剧真正的重金属危害(无色纯色的地下水有毒,变黄才无毒或少毒,哪怕经过两三天的暴气处理,都要好很多)。

6,当下阶段或平常,限于小管不间断加水,都导致水色越加越肥(地下水不是纯净水,有碳源、矿物质、部分微量元素,等于补肥),以致出现超浓厚的水、泡沫、浮沫、死藻甚至坐由发黑发臭等持续恶化,难以管理。

由于一般一户棚多,又无蓄水池。不同步慢慢加水,短时间大量供水又跟不上,所以只得小管加水,不间断加,或长时间不断地加。


作者: 沃土之家农场    时间: 2015-9-28 23:02
好贴认真学习
作者: 渔歌子    时间: 2015-9-29 10:46
作者无私分享,楼主辛苦整理,但又有多少人在意和学习呢?所以说养殖不好并不是偶然的。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29 11:29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9-30 14:05 编辑

小棚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今天又有不少电话过来,作为行业内的我来说,心里又更紧一层。

养个活的东西都不容易。
菌是这样,
虾也是这样。
何况还是高密度。

主要体现在:

1,预先处理底质(两造间天气还要给力点才行)的意识不强,或做得不彻底。

我们以前分享过:
一般情况下(水源水质优),调水的本质就是“用高效、安全、经济、易行”的方式,来处理“有机废物”。

调水的本质就是这个东西的有效安全的降解掉,或“物理方法”挪除掉,或者是多种方法结合,多管齐下。

底质预先就不好,又未处理掉一造下来积累的废物。

那就是一个“定时炸弹”,在起爆之前,我们还要大量地“还氧债”(或者叫做缴税)。

并且事情不是孤立存在的,大量交还氧债的同时,还会有其他的连带反应或连锁效应。

俗话说:
底不好,不放苗。
苗不好,不放苗。
水不好,不放苗。
试苗差,不放苗。
天气差,不放苗。
……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30 14:08
2,小棚的排换水设备设计有缺陷。

我们真有必要在苗头时换水,主体上的50mm的小管,是来不及的。

在正常气温天气下,水底虾藻菌氧等不至于很恶劣的时候,换部分水,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排水可能容易,水若有点苗头,面对多张棚的需求,我们是来不及做排换水的。

任何异常的时候,无疑是巡塘仔细,密切注意动态变化,掌握基础水化指标等情况下,能及早发现异常或异常的苗头。

即使是一般情况下的异常,可能很多时候不应该先想到有“神药”(当然必须用的投入品,还是要合理使用),而应该想到排换水。

当然,排换水的本身也有一定的讲究和原则,比如:
(1),要保持优质的源头水持续供应。不间断,够使用。
(2), 换水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主动换水,可以掌控一些次生问题(即引发的问题),被动换水,只是两害取其轻,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完美的一点瑕疵都没有的事。有必要换,当换。

甚至,一定程度上讲,外源水再差,也不比我们的池水差。

(3),未搅动过底的池水,换水量过大,切勿搅底变浑水,特别是“厌氧层的底泥”(厌氧层前面有分享),这无疑等于“自杀”。

(4),水底过差,换水时进水口有很多虾聚集,我们应该大致知道通常的原因,换水口因水花冲水的关系,相对溶氧较好(热天井水还有水温相对较低的问题,但也别忘记,虾是变温动物,合理掌控进度也是关键)。虾都知道往这里跑,一来说明水环境实在太恶劣,虾不太耐受,恨不得长个翅膀飞上天,痛快几口空气。若是再过多,可能会引发区域性小范围缺氧。

所以,水管落水口下方一点距离,给它垫上平木板或硬质砖块等,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搅底,通过水车(外塘)移近尽快打散推走新水,也是个方法,或者直接使用优质化学增氧剂等来降低必定的副作用。

但要记住的是,水源水,力求非常优质,则更好。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30 14:08
3,小棚的增氧动力设备设置,是过小的。

这个增氧机增氧的作用,我们以前也分享过。

要想氧好(尤其是底氧)、水(指标)更稳、藻相多元更好、菌相稳定多元,甚至底物(有机废物)更容易降解,都需要强而足的增氧动力,尤其是横向动力,或者多种增氧方式结合,做到有效、足和混匀水体效率高。消除分层。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30 14:09
4,合理掌控水位、透明度。

这个也是小棚做得非常差的,据我走访的多数养殖户,在这上面是没有多少意识的,另外也鉴于水色水质易变,超出人的心里意识和评估,往往加剧变化之后难以承受的后果。

过浓过深的水,比比皆是,人们往往考虑到一方面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副作用。

简单说,过深的水,是没有必要的,我给你10米的水,常规的精养,常规的动力设备,我们也是养不出来虾的。
这个详细分享后续再说。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30 14:09
5,小管缓慢补水之痛
这个真的要考虑用词,小管缓慢补水,还不能叫做加水。
很多人都是白天小管慢慢补水,还怕晚上加,也怕加太大,说是有应激云云。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30 14:10
我们来正确看待应激。应激有没有,有。大不大,未必。

按照百度的说法:全文提供(可能是针对人体所说)

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源。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指各种过强的不良刺激,以及对它们的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应激反应指所有对生物系统导致损耗的非特异性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应激或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应激源)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30 14:10
人的紧张,心里负荷过大,精神压力过大等引起的人体调试或再适应的过程和损害的总和。

通常吓死的人,但在今天相对和平、治安相对良好下,还真不多见。

只有在本就奄奄一息的基础上,再加上“过大过强”的外源性物质刺激,那可能性就会有一点。
通常,人体是个相当精密、细致并会一定程度上自我调节,自我恢复,自我适应的“仪器”。

应激源来与不来,可能都会导致恶劣的结果。

虾一样,我们试想想,一塘大规格的虾,养殖后期说不上水底多好,用“电网”起捕,电网推到哪里,虾就规律性、节奏性跳到哪里,直到装筐,沥水,过磅,称重,装水车(高密度,当然也要充气),拉北京,拉乌鲁木齐。到地都还有相当高的成活率。

如此的应激,可谓不小,虾为什么不死,虾贩子为什么不赔。

本来就有问题,病虾,别说电网了,不管不问,它都会死,也可能慢慢死,长期来说,不管则必死大部分。剩下的还有极少量的虾坚强。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30 14:10
应激有,只是我们夸大了,也被过度的妖魔化了。


所以,该加水加水,该换水换水,但是,所有问题,都是在密切注意到水、虾、底、氧、菌、藻、水化指标、水位、透明度等等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及早及时发现和干预,怕什么应激。

这是我的一位老师提倡的“关口前移”,也就是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处理,胜过一切。

扁鹊的故事,我曾经对我的朋友们说过。

有人问扁鹊,你们三兄弟,谁的医术好。
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那人接着问,那为什么你的名气最大呢。
扁鹊说:
大哥医未病,能发现未病时的异状,及早提示处理,很快很好处理。
二哥医初病,当症状初现,二哥及时干预处理,也很快痊愈。
我医大病重病,当患者极其痛苦或快绝望时找到我,我医好,自然这些病患感恩戴德,所以声名在外。

故事我讲个大概,意思想必大家明白。


这就是“关口前移”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30 14:11
回到问题,小管加水或缓慢补水,我们要知道加的水,它不是纯水,即使是人喝的纯净水,它也不是绝对纯净。

特别是地下水,尤其是南通地区的,它含有丰富的无机碳源(总碱度)、部分的微量元素、很高的钙镁(总硬度)、甚至还有氨氮,当然也少不了铁和锰的高居不下。

这些东西,等于我们不间断的往水体补肥。

通常情况下(非特殊环境),你是“越加越肥”的。等于补充了水体逐渐被消耗掉的营养源。

你的水体肥瘦,受你的加水控制。


通常,适当科学用了光合细菌以及不换水的情况下,肯定会抑制水色变得过浓,但是,在这样情况下,是光合细菌的作用强,还是你补水的威力大,天知道!

过浓的水,有什么危害,以后再讲。


当然,正确利用这样“特性”,也能成为优点,我们不能这么呆板。是不是?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30 14:13
6,部分人过高追求产量,追求密度。

说的直接点,我们没有那金刚钻,就不揽那瓷器活。
过高的密度,再加上以上的原因,不是简单地难度叠加的关系,一旦恶化起来,速度快得可能难以想象。
多数还在夜里,夜里才是难关。

密度的事'不多说,合理的密度,甚至相对低一点的密度,才是相对正途,拿密度换产量,这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现实的基础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天给力(好像还要关一关老天的事,养虾一定程度上还要靠天吃饭)的情况下,过高的密度,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我们要记住的事,养成,比高产好像更重要。

贪心,往往坏大事。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30 14:14
7,无蓄水池预处理水之痛

我们一再说到,有且持续供应的换水条件,是必要的。
养虾都没水,或者不够用,无疑要增加很大的难度,或者提高管控水平,才能勉强应对。
我们要知道本地的水质,各项理化指标到底如何。
今天还有一个朋友问我,白嘴的成因。
其实我记得,在上半年,我不计其数,反复多次地解释过说明过。
我们的地下水,我说了不算,权威数据说了算。
不但高总碱度,高硬度,二价铁能达到19个ppm,锰有5个多ppm,其他还良好。部分地区总氨过高。

这样的纯清的水,从井口直抽,入棚,你都看到供步行的楼板(过道)红黑异常,塑料管铁锈斑斑,我们还怎么认为这个看起来“纯清”的水,有多么地“安全”。


看起来通红,满蓄水池通黄通红,就不正常。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它没问题,反而纯清的,更有问题。


你看不见空气在哪里,你就觉得它不重要。
眼见也不定为实。


所以,根据水源的“属性”特质,针对性地预先处理它。就成为必要的现实之举。


简单来说,我有个初步设想,也是请教老师之后的结果。
方法简单描述:
三级净化,一级降镁,二级降碱(熟化),三级适当视水体面积、水量等做培菌、适当做藻等处理后备用。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30 14:15
8,中后期浑水(类似絮团)的处理:

浑水类似于絮团,絮团理解起来并不复杂,一是强烈供氧,二是搅动水体。使得絮体的表面积增大,不会沉积。以前我们曾粗略提过。

我们经常搞混逻辑,不是浑水才有虾,而是虾多才浑水。

当增氧、(有机)碳源、搅水能力等不足以供应絮体的需求。

一旦出现问题,或稍断“气”哪怕十到二十分钟,必死虾。

这个时候怎么办,排出絮体,应该是个有效的方法。


絮体一旦沉积,供气搅水等无法支撑,就没得玩了。


有一个例子,不说名字,喂料的方式,是一天两餐,一餐投喂,到傍晚第二餐看料台,还有料剩无,才决定这一餐喂多少,然后结合多换水,排水。
他也成功了,101张棚,58吨料,10万斤虾以上,去年秋造虾,27.5的价钱出了不少。
但是同样的方法,同样的人员,同样的场地,今年春造虾,至少没有去年秋造虾乐观。


我们能说,成在哪里,败或差在哪里,我们可能自己真没想清楚。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9-30 14:15
以上是我总结的八大方面,可能有偏颇之处,提到的人和事,我做了施工某文说的“钝化”处理。希望不介意。
希望大家引用参考,身体力行,尽可能提高成功率。


技艺高强者,比武说的是,千破万破,唯快不破。
养殖我们要说,掌握基础,才是增加信心的源泉。




作者: jackasia    时间: 2015-10-9 11:10
活性污泥没有足够的碳源没得长的。溶解氧,循环水,,碳氮磷100 50 1,或许该用处理污水的想法来考虑养虾了
作者: jackasia    时间: 2015-10-9 11:11
标题: RE: 【9月30日已更新】我为如东小棚养虾建言献策
一片云 发表于 2015-9-30 14:14
7,无蓄水池预处理水之痛

我们一再说到,有且持续供应的换水条件,是必要的。

浅层水很脏,深层水估计大部分人没条件引用
作者: 冯依才    时间: 2015-10-9 11:47
jackasia 发表于 2015-10-9 11:10
活性污泥没有足够的碳源没得长的。溶解氧,循环水,,碳氮磷100 50 1,或许该用处理污水的想法来考虑养虾了

没错,必须要有充足的有机碳源,但是小棚的本身的类似絮团的方式,总供氧功率和搅水的能力是有限的,或者说是严重不足的,所以单维度补充碳源也不见得有效。
所以小棚并非较好的模式,不做改变的情况下,只有在持续供应优质水源的情况下,排出过多的絮体,减少压力。

这都是退而求其次的不得已的办法。
作者: 渔歌子    时间: 2015-10-10 16:17
很久没更新了,今天更新!往下看。
作者: 渔歌子    时间: 2015-10-10 16:18
本帖最后由 渔歌子 于 2015-10-12 17:30 编辑

氧不够,通常(不是全部任何时候)也代表底差,有机废物多,或者总菌高,或者其他……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秤不离砣,砣不离秤。
当然,有点初中化学基础,这些都是简单的问题。

任何不同于以上的,都或多或少有问题。

1
,保证溶氧(以前说过,氧从何而来,看起来又不容易)
2,有持续好水源(记住是可用的好水),通过排换水来处理。
如比这两天温度低,换多了水,有没有事?答案是可能真有事,但是不换水呢可能事更大。所以,这就叫被动换水。操作上,可以做到快排慢加,尽力维护水质水温不在短时间内变化过大。

3
,压好底。
上面说了,所有的一切“罪恶根源”在于有机废物(就怕断章取义地理解,有机废物也是有机肥,虾塘中后期用不上,农田可用得上)。

所有的一切启动开关在“氧”!要命的是,氧从何而来?以前也说过。
所以功率是一方面,藻少水浑,更需要功率。是不是?
现在又被动了,怎么办。只要“压底”。(后面专讲如何“压底”)

4,排换水多,就会刺激脱壳,并且晚上脱壳特别多,而晚上氧又更差,脱壳需要更多的氧。
补充硬壳,补充微量元素,维持必要的硬度,又是关键(当然,用地下水的,硬度也就是钙镁,通常都不少,还可能很高),这就是要补充“优质”的微量元素。
5,实在怕意外,必要的化学增氧,又不可少。优质粒粒氧。
6,多次压底之后,才能“压透”,压透是相对的,又要(晴好天气)补菌,em,适量芽孢。这叫空间占位——药性刚过不过的时候,不去占,别人占。别人是谁,我也不知道,可能都是坏人多。

当夜,连续两天,要防止菌暴涨导致严重缺氧。为了菌好,它要条件,补充若干的碳源,又是有一定的必要。否则菌(有益菌)也难起来,真起来又怕缺氧。
所以,巡塘掌控,密切注意动态变化,是关键。
越到后期,越脱离不了塘口一步。
到此,大家是否明白小棚养殖对虾,除了小面积好调控、好操作,好调温度,加水排水相对大塘等干预性强点,管理方便点等之外,其他无任何优点!!!

单单一个提高增氧功率,都很难,这一点还不如外塘,直接加增氧机。
我们把:有机废物耗氧,需氧异养菌耗氧,藻类消耗氧气等叫做“水呼吸”,不严谨地说,类似于人的呼吸作用。

水呼吸,每时每刻都是存在的。就看水呼吸的同时,留给虾多少氧。水呼吸过强,必死虾。保证溶氧的目的,就是先计划好供给“水呼吸”的量要足够。还有盈余,并且在一天之中最低的时候,比如凌晨,还有4毫克每升水的溶氧(4ppm),通常,你就可以是安心睡大觉的。问题是,难啊!供给给水呼吸够了,每时每刻都在保证。在此,小编我提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养殖户都用测氧控制器用监测水中溶氧的含量,如果氧气在安全范围内,养殖户就可以安心睡大学,如果氧气跌破安全值,它就会报警,养殖户就会马上采取处理措施,撤优质的粒粒氧,这样是不是很方便呢,工作简单容易???冯总能回答吗?????)

    我们说过,有连锁反应。就是氧多……导致菌够(耗氧菌,快速高效,就像是一步到位干掉有机废物)……有机废物“分解”(也叫矿化)成营养盐(还有气,比如二氧化碳,氨等)……供给给藻类……藻类不会因为“饿死”衰败,藻类又持续更新旺盛……藻多则氧强(是藻多,不是藻浓,浓过久也必出事)……氧强则耗氧菌又好,虾也好………有机废物又分解矿化快……营养盐(气)又多……藻又好……这就是良性循环。

恶性循环,就不说了,参考最近的4篇文章。(内容都在前面整理里面)

这个里面,有很多从业人员,未必搞得清楚,这需要丰富的实践和一点基础技术。
怕忽悠,得自己强。自己学。以上的良性循环是相对理想状态的。当然它跟密度、投喂量、天气、管控、巡塘、水体自净能力等等,都有密切的对应关系。超过了,可能过载,过载则跑不动,或者中间或者中后期跑不动。所以,针对有机废物的处理方式不同(这是主要的,其次还有根据水源、地理环境、纬度积温等来一起决定),就演化出了不同的养殖模式。

比如有集污排污的高位池模式;有吸污排污、排换水多的工厂化车间模式;有集污抽离的土塘模式;当然也有粗放一点的土塘模式等等。这表明什么?有机废物是不可避免的,我干不过你,可以抽掉你,排掉你,吸走掉你,或全用菌(强力物理供氧和搅水)分解掉你。或者不定期间断性使用“优质氧化剂”,赶不出鬼子出国门,赶到边境也好啊——氧化剂不能彻底分解,可氧化变性。

氧化剂药性刚过,菌接着上,我给你供好条件(糖,氧,搅水等。严格来说还有积温、水化中的ph值、一定有机废物量等)然后你们接着给我干活。这就是水呼吸,水处理调控的大致原理。

【以上提到的方法/药物或投入品】:


在不清楚,或有疑问,请勿直接等同于市场上的“同名同姓”的方案、药品。


以免出现:
1,这是冯依才说的,
2,举例:不是写了底改二字,就是底改。
尽量多相询,或群里提问吧。





作者: 冯依才    时间: 2015-10-12 02:11
在此,小编我提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养殖户都用测氧控制器用监测水中溶氧的含量,如果氧气在安全范围内,养殖户就可以安心睡大学,如果氧气跌破安全值,它就会报警,养殖户就会马上采取处理措施,撤优质的粒粒氧,这样是不是很方便呢,工作简单容易???冯总能回答吗?????)

回复:
溶氧测控仪器,我只能有比无好,可参考,但不可信赖。原因有:
1,测控的水层不同,溶氧不同。如果是虾这种伏底动物,你懂的要知道哪里的溶氧。
2,即使同一深度或都在水泥交界面附近,污泥厚的区域、污染重的区域(投饵区、集污区、上风口、下风口、坑洼区等)也有所有不同。
换句话说,在既定的条件下溶解
作者: 冯依才    时间: 2015-10-12 02:15
在既定的条件下,溶解氧有时间分布、垂直分布甚至水平分布的不同,所以监测(非检测)位置会因不同而大有讲究。安置不当,必会误导自己。
3,仪器的本身也不是永远都是贴心的,很多的设备本身需要经常校准和清洗,以免出现误差,即使是免清洗的,成本又太高,而在实践上无普适性。因此即使有,也不可完全信赖,可能就会出现测控结果安全,而实际很糟糕,而且这个时候不巡塘就会出现很大的误导性。


作者: 渔歌子    时间: 2015-10-12 16:55
感谢冯总详细的解答。的确,因为测氧仪(控制器)的价格不菲,养殖户不可能上、中、下三水层各放一台,也不可能塘中间一台,四个角又各一台,上风口一台,下风口一台.......

他们一般在塘底只放一台,这么说这样操作不足以让养殖户能睡个好觉,因为好多情况仍然无法把控呀{:soso_e117:}
作者: 渔歌子    时间: 2015-10-12 17:45
10月12日更新:什么压底?

    压底:这个要作为单独的话题来说下,因为很多群友有疑问!!
为何我多次说压底,而非改底。


    底改,是底质改良剂的简称。通常,种类很多但多不见得有利无弊。另外底质一旦恶化,想“真正意义上改良”,在养殖的持续过程中是很难的,或者不讨巧的。
最好的“改底”产品,就是“活藻产氧,氧机搅动水体,输氧到底,底部是高溶氧或好溶氧的状态”。


    这个底,在一定的密度、一定的增氧功率下、相对不恶劣的天气下、合理的投喂方式、投喂量下、基础的管理水平下等,是不容易坏的。因为前面分享过(还有媒体整理的文章在),连续有氧,开放性环境,会有连锁反应。


    事情不是孤立存在的,只要不过载,外周环境不是变化太大,基础管理跟得上。
简单粗略地说,水体在既定的、足够增氧功率投入下,在持续的活藻供氧下水底是有自净能力的。所谓古人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就是这个道理。




    要么是变化快,管理没跟上,要么是过载,人贪心,迟早会出事。这一点,非得我们养殖户自己熟悉。当然过载或承受不住的根本,都在于上面说的。


有机废物,从哪里出去的问题:
1、是排污
2、是集污抽离
3、是菌分解
4、还是先氧化,后菌分解


答案是:这都是出路。


    我们所有的养殖户,都是相对高密度的。而且外围环境,天气气候,未必如愿,顺风顺水。所以就问题频出,只是轻重不同。
    底质改良,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经历了吸附排出(比如沸石粉,污物还在,只是由水到底了,或者暂时物理吸纳底污,所以小棚不适行),絮凝(不能排出,小棚也不适合),剩下也只有化学氧化、活菌分解了。
    关于氧化,前面我们也做了分享。


一、从剂型上讲,颗粒投入,只有芽孢杆菌,能担当大任。

    我们前面也说过,“活的东西”让它起作用,得要条件。如果底差低氧无氧,等于浪费钱。如果有氧高氧,自己会起菌,而且是需氧异养菌,还会平稳。
    只要符合一定条件(水温,ph值,等无其他限制因素)。只要不过载,一般不会有问题,当然变化可能也会快。有时人跟不上,毕竟是相对高密度。如果符合了,有非常好的底部条件(主要是底部溶氧),投入后,假如产品可以,菌的暴涨,强烈耗氧,它是对数方式增长,以一个有效芽孢为例,即1变为2,2变为4,4变8,8变16……


    这还是1个菌(芽孢),一次性投入的颗粒,有个十亿百亿,原始部队。让它们去长,去复苏繁殖,这是很正常的量。如果说芽孢6-8分钟,长一代,给足3小时,就是近似30代。30代的意思,就是30个2相乘,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算一算。


同时还有十亿百亿个同时起步的同班同学,3个小时足以耗光所有的溶氧。这就是我老师说的菌暴,也就是菌的暴涨。当然,以上情况是理想化的。能都达到30个代次,还难说。


在限制因素出现之前,它们是欢快的。但是限制因素一出来,它们可能在中间某个时候,就断掉了,不再能持续增长。开始维持平衡,进入平顺期,或者严重限制因素时,出现凋零,衰亡。这些限制因素有:
1,氧。每个池的溶氧高,很高,超高,不多,稍高,都是不同的。
所以它们不能持续以“对数形式(一变二)增长,以指数变化的方式往上长”(比如2的30次方),就是溶氧出现问题的时候。
2,有机废物的多寡。这个池塘,一般是不缺的,甚至是过多的。
3,代谢产物。这里要多说一下,菌(异养菌,如果印象不深,看以前记录)有两种代谢产物。书上把它们分成两个级别:


初级产物:可以简单理解为菌体生命的营养源。也就是我们说菌分解,一方面分解产物给自己用。自己“吃”。另一方面,就是排泄物,菌如果没有排泄物,最终这个世界,只会都给菌占领。
次级产物:可以简单理解为菌的排泄物,代谢产物。
对比人也一样。当代谢产物随着菌数的极致扩张。也是近似指数形式增长。这些次级产物在水体的浓度逐渐增多(比如用了芽孢,芽孢也是一类氨化细菌,氨氮更高了,那就对了。有用的结果就是这个结果)。将会抑制菌数本身的增长,过多对菌来说,甚至“有毒”
4,其他限制因素等。


二、另外从生物(活菌)底改的标准来说


    芽孢率多少,菌数多少,复苏率多少,种类为何等等,也问题多多。越好的所谓生物底改产品,越好的水质(主要是氧足氧够)。用了还更容易出事。
况且,有无必要,我们自己补菌(带点沸石粉一起)不行吗?所以,多数的生物底改(活菌底改),恐怕都是伪命题。
    这就剩下,氧化底改了。我们试想想,那么大的底面积,还有越来越多的底部废物,有机废物,用了几百克到几公斤的底改。能改善多少?有机废物,能够氧化掉?排干留脚背后的水,一张棚,100斤,200斤,漂白粉下去,都未必能“氧化透”这么大的底部面积上有机废物。排干留脚背后的水,一张棚,100斤,200斤,漂白粉下去,都未必能“氧化透”这么大的底部面积上有机废物。


    所以,改底是个粗糙的说法,或者针对有机废物来讲。


     放苗前的清淤,翻晒,破碎,整修,填平。放苗后的合适水位,合适透明度,保活藻,强力暴气搅水,合理投喂,科学排换水,必要使用的“压底”,才是综合的方法。不可偏废,不可缺少哪一块。实际上,氧化剂的投入,主体的作用,是针对“水呼吸”里的菌呼吸。压制、消灭、延缓它们的呼吸耗氧以及厌氧菌的作用。其次,是有限地氧化“池底”的有机废物,减少它们与氧的亲和。
    这些我在二十多位比较养殖户朋友面前,以前当面解说过。根据有机废物的积存量,水底的溶氧量,虾的总体活力程度,健康状态,排换水增氧等条件。
    氧化剂的使用量,就是灵活的。目的都是延缓,压制,甚至消除底部菌的呼吸,有机废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或排出厌氧菌(有害菌不少)、以及厌氧发酵(以前说过)带来的有毒有害的中间产物(比如有机酸类,醇,甲烷,硫化氢,吲哚,羟胺等)。


这就是压底! 提出压底的说法,是细化精确化改底。是向改底本身的内部,走进一步。就好比以前说的,增氧不增氧,也增氧。搅水才增氧。搅水机,这个称呼,才更传神。


话说这里,氧化剂,也不是乱用的。


严重郑重提醒,氯溴碘过氧化物等,都是常见的氧化剂(通常压底都是颗粒的)。
不可乱用,不会用,乱用,不当使用。必出大问题。以后再说,氧化剂的精选和优化适合小棚养殖的。


作者: wx_qJilT1NZ    时间: 2015-10-12 21:14
冯依才 发表于 2015-10-12 02:15
在既定的条件下,溶解氧有时间分布、垂直分布甚至水平分布的不同,所以监测(非检测)位置会因不同而大有讲 ...

其实现在测氧技术己做到免清洗探头,放在池里一年探头拿上来膜片是干净如新的,广州君祥渔业设备公司专利(超声波清洗)使测氧仪能够长年在池底检测溶解氧,保证了检测准确性。事实上池塘底部,特别是中间有淤泥地方溶解氧是整张塘最低地方,比表层水,水车四周水流均匀处低2-5mg。污泥处甚至是0mg也会出现!所以一般测表层溶氧,放在池搪四个角没任何意义。数据反映是高溶氧,但实际底部已经早缺氧多日啦。也造成底部腐败,导致养殖失败
作者: 0928    时间: 2016-1-17 11:49
講解逐層分析,脈絡清楚,真是寶貴,足得收藏,也感謝小編群的勞心勞力!
作者: 北海的风    时间: 2017-7-4 20:24
講解逐層分析,脈絡清楚,真是寶貴,足得收藏,也感謝小編群的勞心勞力!
作者: bud716    时间: 2022-12-12 22:25
分析很多问题还是比较到位的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