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小棚对虾养殖池
3+1养殖池改造图
1、3+1养殖池改造
如东小棚池面积0.5-0.8亩,水深0.5-0.8米,水浅带来水体不稳定,抗应激能力差,对虾容易得早期气泡病。加大水深,水深增加到1.2米左右,水质更稳定,抗应激能力更强,对气候等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小,减少早期气泡病。使用纳米管进行底部增氧,提高养殖成功率的同时增加放养密度,提高产量。
进行3+1养殖池改造,就是3口池养殖,1口池水处理和储水,养殖池占比75%。每个池在中间过桥下做一道隔墙,隔墙用0.2-0.3米厚的塑料土工膜,支架用直径50毫米的PVC管,直管之间间隔2米,管长度1.7米,管打入土里0.2米,这样每个0.8亩池隔墙成本大约800元左右,形成一个环形跑道,跑道宽度4-5米。有条件的话,最好将土塘改成水泥池,铺水泥厚度6公分,成本每平方米40元左右。
2、水体内循环+外循环
如东地区近几年小棚养虾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也越来越显匮乏,已经满足不了养殖需要。养殖过程中换水和养殖结束后排出的水由于盐度高,造成土壤碱化严重。由于当地地下水金属离子含量高,直接使用时会在对虾头部和附肢形成沉淀,对虾“白头白嘴”问题严重 。地下水氨氮严重超标,中后期直接进入池塘增氧后转化成亚硝酸盐,使亚硝酸盐居高不下。基于以上原因,小棚养虾必须配套蓄水池、氧化池。
3+1养殖池具有水体内循环+外循环功能,每个池由于在中间增加了一道隔墙,形成跑道结构,水在跑道里均匀流动,内部循环,这样有四大好处,一是流水不污,水体流动,上下无温差,水下溶氧一致;二是流动的水带动底部存积物流动到排污口堆积;三是水体流动,带动空气中氧气进入水中,溶氧高,起到节能的作用,四是流动的水符合南美白对虾的生活习性。三个养殖池由通水沟联通,处理池的抽水泵将储水区的水抽到三号池,三号池内循环→二号池内循环→一号池内循环→处理池处理→抽水泵抽到三号池内循环,形成大的外部循环。实现了池内水循环,池外循环水处理,集环流和循环养殖于一体,这种设计可以做到少换水甚至不换水,节约水源,适合如东目前养殖水资源日益紧张之难题。
3、修建排污设施,减少水体和底部有机物积累
养殖中后期代谢产物积累,制约养殖对虾的生长,是限制产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像高位养虾池塘把对虾每天产生的粪便等排出池塘,脱离池塘的氮循环,减少水体氮积累,对缓解中后期亚硝酸盐高、缺氧、泡沫多、黑斑黑鳃等有显著的效果。
小棚土池塘可以通过设置排污口,达到排污目的。排污口设置在养殖池一端,两端更好,排污口做成“锅底型”,排污管可以用直径110-200毫米的PVC管,水在推流式增氧机的推动下,在跑道里均匀流动,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会堆积在排污口,每天排污一到两次,底部污物和底层污水可以彻底排出塘外,减少有机质积累。
4、3+1池塘说明
(1)养殖区
3个池,每个池跑道环形,跑道宽4米,跑道总长100米,水深1.2米,每个池投苗数量20万,养殖亩产量3000斤,每个养殖池安装推流增氧机(KS-YB-1.1)3台,增氧机总功率3kW。
(2)蛋白分离区
水产排泄物和食物残渣等有机物需要用蛋白分离机分离出来,分离物做肥料使用。蛋白分离区为方形池,面积2米×2米,深度2米,安装蛋白分离机(KS-DM1.5)一台,水处理量50m3/h,每日能处理1200立方米水,蛋白分离效果50%以上,用电量1.5kW。
(3)臭氧消毒区
蓝绿藻类、虫卵、病毒体、孢子类等需要用臭氧长时间杀灭。臭氧消毒池面积25平方米左右,水深1.2米左右,布置1台高浓度臭氧型曝气机(KS-BS1.5-18)进行杀菌、曝气,臭氧量:18g/h,功率:1.5kW,水处理量50m3/h,每日能处理1200立方米水。臭氧在水中保留时间为25分钟左右,无需曝气设备。
(4)生物水处理区
生物水处理区面积200平方米左右,水深1.2m左右,布置20台漂浮式生物反应器(KS-BM1A),污水处理量100m3/h,每日能处理2400立方米水,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改善水质。
(5)储水区
面积200平方米左右,水深1.2m左右,经生物处理、臭氧消毒后的水储存在储水区,由抽水泵抽到3号池形成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