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斑石鲷之死 [打印本页]

作者: 少数派    时间: 2015-11-25 16:13
标题: 斑石鲷之死
本帖最后由 渔歌子 于 2015-12-4 16:04 编辑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Oplegnathus),俗称斑鲷、花金鼓、黑金鼓,英文名称Spotted parrotfish。在自然海域中该鱼的自然资源稀少,常以垂钓获得,极少形成自然群体,没有明显的盛鱼期,且产量很小。斑石鲷体态优美,周身靓丽、鱼身光泽银纹,与黑褐色斑点结合,在蓝光之下似梦幻之鱼。
      第一次看到这种鱼,我也不禁惊叹这种鱼的美丽,实在是太美了。当在养殖池欣赏它的游泳的英姿,我也觉得它的速度与姿态优美极了。
      得知它的市场价格,300元一公斤!!!更加为之着迷,如同一个女人又美丽又有钱,值得去勾引。
然而,我的一个朋友投入了近两百万元去养殖,到今天几近全军尽墨,其经验教训可谓惨痛,其过程不可不说。当然,其中有技术员的操作失误,也有对这条鱼病害认识不足。这里与大家聊聊,为后来者借鉴。
          一、斑石鲷对水质要求非常严格,其养殖水质必须要符合养殖标准外,水质的透明度要求很高,在养殖池时,必须要求每天的换水量达到100%,甚至200%。初养者往往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只要管理到位,水质指标正常,即可。这种轻敌态度,往往会一败涂地。由于换水量大,养殖此鱼,只能以工厂化池池养殖为主,排除了池塘养殖的可能性。在池塘养殖时,即使放苗密度降低,水质也会容易出现浑浊现象、池底污秽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污秽现象,斑石鲷将会非常快的速度感染各种寄生虫、或细菌、病毒。
       我朋友当时就认为此鱼生长与养殖,与其鱼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直接将此鱼从室里车间,移至室外养殖池塘,从而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惨败。
        二、刺激隐核虫的危害超出预计
        由于是室内的高密度养殖,即使换水量每天达到100%,依然会导致刺激隐核虫的爆发,南方的气候高热,又是高密度高集群的养殖,刺激隐核虫的爆发超出了我们当初的预计。三天时间,足以导致全池鱼类的死亡。现在检查文献,依然可以看到小瓜虫类寄生虫,在温度35度时生长会受到阻滞-----我一直不明白,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唯一的答案是,这种说法来自当时的实验室,研究人员将水温提高到35度后,欣喜地发现小瓜虫减少了,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小瓜虫减少的原因,是因为温度的波动(今天气温下降,笔者是人类,同样感到不适)。实践证明,养殖鱼类,在35度高温环境下,刺激隐核虫随时会爆发,特别是斑石鲷。在我从事过鱼类养殖中,相较而言,斑石鲷感染刺激隐核虫的可能性大于其他鱼类,也许与这种鱼高集群、高密度有关。
        斑石鲷感染刺激隐核虫后,处理变得非常危险,一般而言,搬用石斑鱼治疗刺激隐核虫的办法,如使用甲醛,是一项高危操作。我朋友的技术员就是照搬此方法导致大量死亡-----斑石鲷耐受甲醛的浓度、浸泡时间都远低于石斑鱼,一旦浸泡,后悔莫及。
          三、斑石鲷致命病害:鱼类虹彩病毒
        养殖斑石鲷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种病害,鱼开始厌食、慢游、反应迟缓,解剖后,发现
肠道出血严重,整条肠道呈现鲜红的血色,肠内有黄色粘液;肝脏等其他器官也有点状出血症状。先是怀疑是细菌性败血症或是细菌性肠炎,后再怀疑是用药不当形成的应激反应,当按上述病害处理无效,送检化验出是虹彩病毒时,大局已去,几乎所有的鱼的在一周内死亡。很少看到一种病毒,会导致这样大量的死亡。 一般而言,病毒感染一部分鱼后,其他的鱼会相应产生一定的免疫能力,从而避免全部死亡的命运,但斑石鲷没有这种能力,从开始感染到大量死亡,时间为五天左右,药物几近无效。

      从上述可知,斑石鲷易感的,均是水产养殖界的绝症,可能与此鱼驯化时间不长有关,同时也与养殖方式有关,采取何种养殖方式、如何提高此鱼的养殖成功率,仍然是业内人士的未来的奋斗方向。也向同行们提个醒,尊重并重视所有的敌害生物,做好预防,预防是最重要的技术方法,病害一旦爆发,即使是简单的、普通的病害也会导致巨大的损失。技术员要永远保持警惕之心、谦逊之意。





d5da72a9f676189ae10fa110006bf8d0674b9272_副本.jpg (182.88 KB, 下载次数: 238)

高密度工厂化养殖

高密度工厂化养殖

IMG_20150921_193218_副本.jpg (165.55 KB, 下载次数: 260)

感染病毒的鱼

感染病毒的鱼

IMG_20150921_180438_副本.jpg (207.01 KB, 下载次数: 250)

肠道出血、内脏出血

肠道出血、内脏出血

d538e954bd64944f36e754abc7f2d295742094d3.jpg (155.4 KB, 下载次数: 303)

感染小瓜虫的鱼

感染小瓜虫的鱼

IMG_20150730_135233_副本.jpg (97.47 KB, 下载次数: 256)

小瓜虫

小瓜虫


作者: 渔歌子    时间: 2015-12-4 17:02
转自微信好友的观点:

@良友:任何一个新品种刚出现,因其自身免疫力都会少病害生长快。但随着时间推移,肯定要有这样和那样问题。个人认为品种、模式、技术是养殖的三要素。斑石鲷是新生事物,如本文作者所描述很有前途生养殖新贵!当然其对水质有一定要求
作者: 渔歌子    时间: 2015-12-4 17:05
@良友:这个鱼苗理论上自然海区可以有分布,去年才规模化人工育苗,目前土塘条件还达不到养斑石鲷。
作者: 渔歌子    时间: 2015-12-4 17:09
@顺利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去年明波搞很多出来,推广很多地方。养好养,但是没市场。其实这个鱼对水质的要求也不算高拉!
@海口~刘宪忠:@良友 教授,金鼓可以池塘淡水养殖了,斑石雕还不行吗?

作者: 渔歌子    时间: 2015-12-4 17:14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水产频道在线交流栏目近期将邀请黄海水产研究所梁友老师,专门针对本贴子出现的问题与大家做交流探讨,敬请大家期待哦!
作者: QQ_3D7CEE    时间: 2016-1-16 00:20
斑石鲷虹彩病毒,本质是日本“著名”的真鲷虹彩病毒(Red seabream iridovirus, RSIV),本研究室早在2007年湛江的网箱养殖发病斑石鲷鉴定并培养出这病毒,命名为斑石鲷虹彩病毒SKIV-ZJ07株(spotted knifejaw iridovirus, SKIV-ZJ07 strain);(见研究论文,Dong et al, Virus Res, 2010,147(1):98-106,;Shuang et al., Virology, 2013, 437(2): 89-99),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已经开发出这个病毒的灭活疫苗,在真鲷上的效果在保护效果95%以上,免疫一次,可安全渡过最危险的发病季节;由于斑石鲷(spotted knifejaw)养殖数量不多,斑石鲷的大规模田间试验倒是还没做,从真鲷的情况来看,预期效果还是比较乐观的。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