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海水网箱养殖中海水小瓜虫病的防治 [打印本页]

作者: zhoushuangyan    时间: 2016-1-12 15:50
标题: 海水网箱养殖中海水小瓜虫病的防治
本帖最后由 zhoushuangyan 于 2016-1-12 15:55 编辑

  一、病原体

  海水鱼类小瓜虫病又叫海水鱼白点病,其病原体为刺激隐核虫,也即海水小瓜虫,又名咸水小瓜虫。幼虫在24小时内不能感染宿主,即自行死亡。

  二、流行情况

  海水小瓜虫病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1~2天内可造成养殖鱼类全部死亡。流行季节主要在春秋二季(汕头市),当水温在20~30℃时是海水小瓜虫病的高发期,在15~20℃时,虫体的侵袋力最强。虫体的最适繁殖水温23~27度,海水比重1.017~1.020, pH 7.7~ 8.0。

  三、症状

  海水小瓜虫最早寄生在海水鱼的鳃、皮肤、鳍、口腔、鼻、眼角膜等处,在初期发病鱼的背部、各鳍上先出现少量白色小点,肉眼可见,故称白点病。至中期鱼体体表、鳃、鳍等感染部位出现许多0.5~1毫米的小白点、粘液增多,感染处表皮状充血、鳃组织因贫血而呈粉红色,随后迅速传染,严重时鱼体表皮形成一层浑浊的白膜。后期病鱼严重不安,绕箱狂游或跳出水面,不断在固着物上摩擦身体,体表分泌大量粘液,因表皮细胞增生产生白色的小囊包;体表继发性细菌感染,发炎溃疡;鳍条缺损、开叉;眼白浊变瞎;鳃上皮增生、部分鳃组织贫血或坏死;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最终,病鱼因鳃组织损坏、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四、诊断

  小心将病鱼的鳃丝或体表粘液上的白点取下,放在载玻片上,加数滴海水后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圆形或椭圆形、全身具纤毛的虫体,缓慢地作旋转游动,虫体较大而不透明。这基本就可确诊为海水小瓜虫。

  如没有显微镜,则可将有小白点的鱼鳍剪下,放在盛有海水的白瓷盘中,在光线好的地方,用2枚针轻轻将白点的膜挑破,连续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虫滚出在水中游动,即可作出诊断。

  五、治疗措施

  1.网箱提起、套袋,用200毫升/米3的福尔马林浸泡10~20分钟,连续2天,杀灭寄生在鱼体上的刺激隐核虫的成虫和幼虫,并起到体表杀菌和消毒作用。在浸浴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鱼的活动状况,且密度不宜过大,否则会因药物刺激分泌的大量粘液及脱落的胞囊聚集成团,而阻碍鱼类鳃的呼吸。

  2.用硫酸铜挂在水里,硫酸铜用大的矿泉水瓶或可乐瓶来装,瓶上打孔,在晚上挂在网箱里,一个网箱挂两瓶。应在晚上20:00之后挂下,第二天早上7:00之前提起,疗程3~10天,具体视治疗情况而定。

  3.在20~25℃时,用16‰的低盐度海水处理可以大大减轻虫体的感染强度。用新鲜、脱氯、溶氧量充足、 pH值与海水一致的淡水浸泡病鱼,也可以起到治病效果。浸泡过程应密切关注浸泡鱼的反应,处理结束后要逐步恢复到正常盐度的海水中,以免鱼应激死亡。淡水浸浴中,海、淡水温差不宜相差太大,浸浴时间要灵活掌握,一般控制在15分钟。

  4.有条件的,可以搬移患病鱼网箱到海水流速适宜(1.3米/秒左右)、水质清洁新鲜的海区,然后每箱用1.5~2.5千克生石灰挂袋(网箱规格为3.3米×3.3米 ×4米)。生石灰挂袋时一定要注意水温和鱼体的健康状况,若鱼种病程较长 (5天以上),且体表已开始溃烂, 水温较高,则慎用此法。

  5.病鱼用双氧水100毫升/米3浸泡,每日浸泡1次,每次浸泡1小时,连续用药3~5天。此法可使寄生虫大量自鱼体表上脱落,可迅速缓解病情,减少死亡。

  6.为了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大蒜素,或者复合维生素。

  汕头市海洋与渔业局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