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顺德海水鱼工厂化养殖启航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宝宝    时间: 2010-6-10 10:19
标题: 顺德海水鱼工厂化养殖启航

工厂化养鱼技术最早在国外形成,目前在我国北方也有推行,但华南地区鲜有尝试,顺德试行工厂化养殖旨在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控性和探索一条适合本地化的高效养殖模式

水产前沿网


水产前沿网

养殖池

文/图 水产前沿 刘庆升

63,展宏水产贸易有限公司的洪宜展告诉笔者,该公司与佛山市生生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工厂化养殖基地将于65正式放苗入池,届时展宏水产将为该基地提供多个品种的石斑鱼优质种苗。

据了解,佛山市一直以来都以养殖各类淡水鱼类为主,养殖者虽然以养殖技术水平高而闻名,但模式上一直是延续着传统的土塘养殖,鲜有工厂化养殖的例子。就此,65日笔者来到生生水产位于顺德勒流安利村绿源水产养殖场内的工厂化养殖基地了解了相关的情况。

笔者到达基地时,生生水产副总经理王小林正在基地前等待鱼苗运达,王小林向笔者介绍,该工厂化养殖项目作为顺德区工厂化养殖的试点项目同时也是台粤两地水产合作项目之一,展宏水产贸易有限公司为该项目提供优质的台湾石斑鱼种苗以及相关的技术指导,而生生水产则提供相应的设备及生产管理。目前该工厂化养殖基地包括海水养殖车间和淡水养殖车间各一个,共有6*6*1.2m水泥池16个,每两个水泥池配套一个生物水处理系统,海水车间主要放养石斑类的名贵海水鱼品种,淡水车间则计划放养花鳗、笋壳鱼等鱼类,基地另还有蓄、排水塘,源水处理车间、饲料间、监控间等。

据介绍,该项目从2008年已开始进行筹备工作,包括了前期的可行性论证、市场与技术方案的调研、养殖品种的选择等。在此期间公司从上海渔业机械研究所引入工厂化养鱼技术,并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了科研团队,研发匹配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工厂化养鱼技术。“今天的正式运行是建立在前期大量的研究工作之上的,而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包括技术的优化完善、养殖品种的选择优化等”。

王小林没说多久,两辆鱼苗运输车到达基地,生生水产董事长洪锡标、王小林和洪宜展也都开始忙碌着指挥工人进行卸鱼,计数,入池前消毒处理等工作,本次入池的包括青斑、老虎斑、龙胆石斑、东星斑以及最新选育的青龙斑等多种石斑。

一上午的忙碌过后,王小林首先解答了笔者最好奇的一个问题——如何在这个没有海水资源的地方进行海水鱼的养殖。“我们的工厂化养殖实现了海水的可循环利用,只要一次性从邻近海区运来海水,就可以养一年甚至若干年”。在工厂化养殖的核心——水循环处理系统上,具备了包括紫外杀菌、颗粒沉淀、有机物分离、生物滤床等完善的处理流程,此外还采用了低压增氧提高水体中氧气含量,多层排污系统保证鱼类排泄物的及时排出,水质监测实时监测水体各项指标等技术。“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之下,产量可达40公斤/m3水体,年产量可达80公斤/m3,产量是传统养殖的20倍以上,经济效益可达传统养殖的30倍以上,而且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王小林兴致勃勃的分析“虽然前期的投入较大,但是工厂化养殖每年毛利可达35%3年之内可以收回成本,而我们的设备使用寿命是15年”。海水鱼工厂化的养殖更是结束了顺德地区不能养殖海水鱼的历史。近年一直从事石斑鱼贸易的洪宜展则介绍,佛山及周边地区的市场需求量大,养殖具有其优势。

进行工厂化养殖的尝试更大的意义在于实现了对养殖环境和产品质量的养殖可控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零污染、零排放。同时,随着顺德城市化进程,商业用地逐步挤压水产养殖用地,适宜水产养殖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塘租日渐攀升,工厂化养殖会逐渐产生巨大的优势,“而这个项目属于探索性质,目的是达到技术本地化、设备小型化、品种本地化,将来作为一个示范,让更多的养殖者可以进行工厂化养鱼”王小林最后表示。


作者: 浪漫小子    时间: 2010-6-12 10:15
本帖最后由 浪漫小子 于 2010-6-15 10:01 编辑

好事,一直在关注这个事
作者: kook    时间: 2010-6-13 14:30
标题: 新闻一则
本帖最后由 kook 于 2010-6-13 14:34 编辑

公寓式石斑养殖  存活率提高8倍
  海科大研发石斑公寓式养殖技术,将鱼池移进室内多层次养殖,因水质、病毒防治掌控精準,可大幅提升石斑存活率8倍。
  高雄海洋科技大学水產养殖研究所,研发出智慧型繁养系统实验室,萧世民教授将在「抽屉养虾」的技术进一步发展到抽屉养石斑。
  萧世民说,石斑鱼养殖最脆弱的育程,大约是在培育鱼苗1个月至4个月之间,他们将这个阶段的鱼苗移进室内,以浅水多层叠的养殖池,有效过滤消毒控制水质及防治可能入侵的寄生虫、病毒。
  经过近一年的测试,发现这段时期的鱼苗存活率从室外的1成,提升到8成。
  他们控制水质,防治病毒并不投药,主要是加强过滤以及採用紫外线消毒,因而没有药检过量的问题。
  经过约3个月至半年育成的鱼苗,已成长至10公分左右,抵抗力已可适应外在的环境,就可放入经过处理的室外「防御池」,虽然这套方式还没正式推广到养殖业界,但已被学术界高度重视。
水产前沿网 水产前沿网
作者: 珊瑚海    时间: 2010-6-17 11:25
标题: 中国水产品必须走集约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之路
我国是第一个养捕产量之比超过50%的国家,农业部发布的《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至“十一五”期末,中国水产品养殖产量将达到4550万吨,养捕产量之比达到76:24。规划还确定了其他一些主要发展指标:水产品总产量达6000万吨、年均增长3.3%,人均水产品占有量44公斤、人均水产品消费量12公斤;渔业总产值5700亿元,年均增长6.4%。
    水是水产品的生存环境,目前,全国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亦十分严重,养1吨淡水鱼产生的粪便相当于20头猪的粪便量,在海水养殖方面,每生产1吨虾需要投下饲料3吨~5吨,相当于蛋白质1吨~1.3吨。每年水产养殖常爆发了大面积传染性疾病,减产、绝产几十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常是上百亿元,时常有养殖户遭遇绝产之灾。
    但由于我国的水产品养殖技术、体制严重滞后,水产品养殖之路异常艰辛。
养殖水体不但污染严重,而且效率低下,根据2009年的统计资料推算,平均亩产:海水养殖566 公斤/亩,其中;鱼类709公斤/亩,甲壳        214公斤/亩,贝类695公斤/亩,藻类1060 公斤/亩;淡水养殖314公斤/亩。换算成每平方米,如果鱼按每条1斤,则海水每平方米仅养不到两条鱼,淡水勉强到一条。如果按水体计算;按水深1.8米,则1.8吨水养2条海水鱼。而国外,在水深0.5-1米的情况下,每平方米的密度是25公斤,相当每平方米养殖50条一斤的鱼,高的能达到75公斤/平方米。是我国的25-75倍。饵料比约在1:1.2。生长周期大约是我国的一半。
    综上所述:如果中国走集约化工厂化循环养殖,就是在现有养殖面积,水体不变的情况下,产量   能提高几十倍,饲料节约、年产量成倍的翻番,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
    中国大量使用冰鲜饲料,不但饵料比高,污染水体,并且带来水产品的疾病。疾病又迫使养殖户大量使用鱼药,造成“毒鱼”事件不断发生,出口受阻。我国使用冰鲜饵料400万吨/年,如果加工成鱼粉,相当于160万吨FAQ鱼粉,可生产1000万吨饲料。如果冰鲜饵料比3.5-4的话,使用冰鲜饵料年产鱼100多万吨,而使用人工配合饲料则能达到800多万吨。
    我国目前的海水养殖,多是流水养殖,由于需每天5—10个量程换水量,抽取大量的地下淡水、卤水,但我的的地下卤水资源并不丰富。适宜发展海水养殖的省市,其中1克-5克的地下水仅200多亿立方米。如果采用流水养殖低限换水方式,载鱼量也就是1000万吨,这也就是目前采用这种方式的养殖户,由于开采地下水量过大,要不断的打井,不断的搬家的原因。淡水虽然日换水量较海水小,由于养鱼的数量更大,所以浪费的淡水资源也相当可观。
    所以要提高水产品的产量、质量、价值,降低养殖成本,就必须走集约化工厂化循环持养殖的道路。
    工厂化所以难以开展,是因为我国对其认同程度极低。按我国最先引进工厂化养殖技术的雷霁霖院士所说:工业化养鱼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设施工程化,所有的设施设备要工程化渔业现代化如果没有工厂化配套设施,没有循环水系统那就完全是空谈;
    第二是技术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的范围很广,包括育种、饲料、疾病防治、循环水系统、加工等现代化技术,要实行多学科交叉融合;
    第三是生产工厂化,这个工厂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仅指在养殖车间工厂化生产,包括池塘和网箱的养殖也是以工厂化的理念为指导来实施大生产;
第四是管理工业化,无论是育苗、育种、养殖都要按工业化的制度、工业化的计划、工业化的步骤来进行。
    众所周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工业、交通、通信、金融,房地产、能源基础行业基本都是国有体制,每年国家、地方政府大量的投入资金,给予优惠的政策,所以使之蓬勃发展。日益强大。
    所以,集约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只有在国家大量投资的情况下,才能发展。
采用工厂化养殖技术,先期投资大,回收时间长,科技含量高,管理要求高,配套要求广泛,风险高,这不是一个体户所能达到的,就是一个具有一定资金企业也难以承受。但工厂化养殖的特点恰恰适合国家投资发展。是一个适合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工厂化发展的行业。集约化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的发展,还可带动对机械制造、建筑、饲料、塑料、运输、餐饮等相关行业需求,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我国的饮食结构,促进外贸出口。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基本不使用鱼药,养殖的水产品是绿色无公害的,这就为我国创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自己近年来从事集约化循环海水水养殖项目的开发中的一点体会,抛砖引玉,希望有兴趣的养殖户共同研讨,不足之处,不吝指教。

作者: 渔民2015    时间: 2010-6-19 18:22
未来水产养殖的大趋势
作者: tilapia    时间: 2010-6-25 16:09
看好该模式!高起点,高投入,高收益!
作者: tilapia    时间: 2010-6-25 16:11
我也想去参观参观~
作者: thinkpad    时间: 2010-7-8 15:23
标题: 顺德不靠海照样养海鲜
来源:南方日报
      生生水产工厂的养殖基地,这里创造了内陆地区养海鱼的奇迹。  工厂化养殖颠覆传统模式,年毛利可达35%

  “传统的鱼塘养殖最高密度为每立方米两公斤,而工厂化养殖可最高可达每立方米70公斤。”佛山市生生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小林介绍,在顺德大良附近的生生水产工厂化养鱼的试验基地,记者见证了新型养殖模式的神奇,鱼池当中悠游自在的老虎斑、青斑等海鱼,更是使得一直只能养殖淡水鱼的顺德,从此创造出了养殖海鲜的奇迹。

  顺德是中国渔业养殖的重要基地之一,千百年来,这里的养殖场一直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而工厂化养鱼在华南地区率先落户顺德,必将在鱼类养殖行业掀起一场新的革命。

  工业嫁接农业的奇迹

  养鱼一直是顺德农业的拳头与支柱,千百年来,在地处珠三角腹地、河涌密布的顺德,农民们积累了丰富的鱼类养殖技术和经验,即便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这一地方的渔业养殖一直没有萎缩,而是向精细化方向不断向前发展,其中顺德生产桂花鲈、生鱼、鳗鱼等优势鱼类品种,更是在全国占据非常重要的市场地位。
  然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也使得顺德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由于水体的污染,适合鱼类养殖的水塘同样在萎缩,加上水塘承包价格的年年上涨,顺德农民要想扩大生产、增产增收,已经面临巨大的压力。
  顺德经济促进局副局长岑伟垣透露,目前顺德有8万左右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近几年,顺德鱼塘投包的价格已经从过去的每亩2000多元上升到四五千元,“这几年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而鱼药的滥用情况也越来越普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顺德开始加大力度探索鱼类养殖的另类路径。
  在顺德经济促进局的支持下,从去年开始,作为顺德区工厂化养殖的试点项目,生生水产第一个吃螃蟹,投入巨资建设起了这一个试验养殖基地。
  目前该工厂化养殖基地包括海水养殖车间和淡水养殖车间各一个,共有6×6×1.2米水泥池16个,每两个水泥池配套一个生物水处理系统,海水车间主要放养石斑类的名贵海水鱼品种,淡水车间则计划放养花鳗、笋壳鱼等鱼类,基地另还有蓄、排水塘,源水处理车间、饲料间、监控间等。

  一次性运来海水至少可养一年鱼

  据介绍,该项目从2008年已开始进行筹备工作,包括了前期的可行性论证、市场与技术方案的调研、养殖品种的选择等。在此期间,公司从上海渔业机械研究所引入工厂化养鱼技术,并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了科研团队,终于研发出了匹配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工厂化养鱼技术。
  顺德并不靠海,工厂化养鱼又是怎样创造内陆地区养海鱼的奇迹呢?
  “我们的工厂化养殖实现了海水的可循环利用,只要一次性从邻近海区运来海水,就可以养一年甚至若干年”。在工厂化养殖的核心———水循环处理系统上,具备了包括紫外杀菌、颗粒沉淀、有机物分离、生物滤床等完善的处理流程,此外还采用了低压增氧提高水体中氧气含量,多层排污系统保证鱼类排泄物的及时排出,水质监测实时监测水体各项指标等技术。
  在养殖基地的一间房间里,记者看到,所有水质指标都能在一块电子显示屏上一目了然,通过这一套全自动监测设备,技术水员随时可能掌握水质的变化情况。
  “工厂化养殖最大的意义在于对养殖环境和产品质量的养殖可控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零污染、零排放”,生生水产副总经理王小林认为,一方面,这一种养殖模式通过人工模拟出了鱼类生长的最佳环境,鱼类的生长速度由此得到成倍的提升,另一方面,养殖用水通过严格的技术监控,水质特别有保证。
  更重要的是,与传统养殖往往容易产生水体污染相比,工厂化养殖的用水都是采用技术处理、循环使用,这就真正实现了鱼类生产中的环保养殖。
  “这是一种真正环境友好型的养殖模式,产出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食品”。

  “三高”养殖3年内可收回成本

  据了解,生生水产的工厂化养殖设备在华南地区是第一套,它的成功运行,将颠覆千百年来广东地区传统的养殖模式,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成为这一“三高”养殖的最大特征。
  “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之下,产量可达40公斤/立方米水体,年产量可达80公斤/立方米,产量是传统养殖的20倍以上,经济效益可达传统养殖的30倍以上,而且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王小林兴致勃勃地分析:“虽然前期的投入较大,但是工厂化养殖每年毛利可达35%,3年之内可以收回成本,而我们的设备使用寿命是15年。”
  王小林给记者初步算了一笔账,以目前该养殖基地价格最低的青斑鱼来算,市场价每斤只在50元左右,但利润仍然高达34%,而顺德最大的产业———家电业当前的利润率却只有5%—8%上下。
  目前,生生水产的养殖工厂占地1600平方米,水面体积600立方米,但整个基地的工作人员仅为3个人。如果采用传统的土塘养殖,养殖这么多的鱼需要的工人起码多达10—20人。
  正是工厂化养殖能创造惊人的利润,目前顺德很多从事制造业的老板多次来到生生水产的养殖基地,准备弃工从农,投入这一个前景相当诱人的行当。
  岑伟垣表示,这一种养殖模式将会成为顺德传统养殖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生生水产的工厂化养殖一旦完全成功,并且能够做到技术本地化、设备小型化、品种本地化,顺德政府将会采取措施大规模推广这一种养殖模式,顺德农业又将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作者: 血红龙    时间: 2011-3-16 23:33
很多是吹的~~
作者: simmel    时间: 2012-2-27 19: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zjzhjs    时间: 2012-3-1 19:59
技术是关键!!!!!!!!!!!!!!!!!!!1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