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黄曲霉毒素B1,报道指出饲喂黄曲霉毒素B1(AFB1)会影响虾类的生长、饲料转化、表观消化率,并引起生理失调和组织学病变特别是肝胰腺组织的病变(Wiseman et al., 1982; Lee et al., 1991; Bautista et al., 1994; Ostrowski-Meissner, et al., 1995; Boonyaratpalin et al., 2001; Bintvihok at al., 2003; Burgos-Hernadez et al., 2005)。
然而,这些研究报告对于虾对黄曲霉毒B1的敏感性的结果并不十分一致。根据Bintvihok 等 (2003)的研究,仅仅实验10天后,饲料中低于20 ppb (20μg/kg)的黄曲霉毒素B1水平已经导致体重减少和死亡率微升。组织病理学检验发现黄曲霉毒素B1造成了肝胰腺的损伤及血淋巴的生化指标改变(Bintvihok et al., 2003)。Bautista 等 (1994)有相似的发现,黄曲霉毒素B1水平为25 ppb时观察到了虾的肝胰腺发生了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且当毒素浓度升高时症状随之加重。 然而在以斑节对虾 (Penaeus monodon) 稚虾为实验对象的60天的试验中,仅当黄曲霉毒素B1浓度高于75 ppb才观察到体重的减少(Bautista et al., 1994)。
当饲料中含有T-2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会导致虾的血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总数及酚氧化酶活力降低(Supamattaya et al., 2006)。与此相反,当以不同浓度的赭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0-2000 ppb)进行8周的实验后,没有观察到各组虾之间血淋巴数量有什么差异。但是高浓度的赭曲霉毒素A(1000 ppb)显著降低酚氧化酶活力(Supamattaya et al., 2005)。
黄曲霉毒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体现在抑制一些特定细胞的生长,如补体蛋白C4和一些淋巴因子 (Maning, 2001)。黄曲霉毒素抑制巨噬细胞的噬菌作用,从而影响后续的B淋巴细胞抗原的生成,进而降低动物对疾病的抵抗 (Maning, 2001)。
Boonyaratpalin et al. (2001)报道过在8周的实验期间给虾饲喂含有0-2500 ppb黄曲霉毒素B1的饲料,发现血淋巴细胞的数量与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浓度呈负相关关系。Bintvihok et al. (2003)也报道了黄曲霉毒素B1引起的血淋巴的生化改变。这种免疫活性组分细胞的活力下降造成虾的免疫反应下降(Boonyaratpalin et al.,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