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虾养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虾养殖面积和产量不断扩大,对虾养殖已全面铺开。但在对虾养殖过程中,也遭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其中,对虾的水质处理就困扰着许多养殖户。养鱼虾,先养水。这是一个常识,但真正能把水质处理得很好还是有些难度。下面,笔者就多年的经验谈一谈对虾水质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一:处理水质的方法
(1) 当pH变化小于0.4而溶氧在4—8ppm时,表明水质稳定、良好。
(2) 当pH变化超过0.4而溶氧在4—8ppm时,应投放碳酸钙、碳酸氢钠等缓;中剂来稳定pH值。
(3)当pH变化超过0.4而溶氧早上低于3ppm,并且中年溶氧超过9即ppm时,这表明池水中藻类过多,藻相恶化,应用3ppm光合细菌+沸石粉处理或用1ppm芽孢杆菌处理。
二: 几种情况下的水质处理技术
(1) 水瘦如何调
瘦水一般呈浅绿色、土黄色,透明度高,这时水较清,浮游植物极少。另外,有些池塘蓝,绿藻过多,也可造成瘦水。可在晴天的上午9:00前后少量施无机肥(尿素、磷肥等),可连续数天,至水色为黄绿色为止。尽量避免施用有机肥。
(2) 水呈酱油色如何调
水呈酱油色是因为水中的浮游植物、有机物过多且藻相组成较差或底泥太厚所致。有条件的可先换一些老水,加注新水。无法换水的,可先用沸石粉沉降悬浮的有机物再配合微生物制剂使用。对于悬浮有机物特别多的鱼池,可用少量高锰酸钾降低有机物耗氧量和水的粘度,调节水体的透明度。
(3) 水呈现乳白色如何调
水呈乳白色主要是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过多所致,这种情况可用杀虫剂杀死部份浮游动物,以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将水调绿。
在养殖过程中,应定期经常使用光合细菌及其他有益的微生物制剂,培养有益微生物生长优势,可以有效地促进有机物分解,防止底质恶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效果不错。在水质处理时,我们认为:
1:容易做水不一定是好事,这表明可能有机质过多;
2:水色困难不一定是坏事。这表明可能水源良好;
3:过分依赖于无机肥,90%的藻相情况不良或不稳定。
三:对虾发生病毒性疾病时的水质处理
开始发生白斑病、托拉病毒、黄头病毒时,第一件事要清除所有的藻类,而旁边未发病的虾池也要及时改变藻相。技术措施为使用微生态制剂5公斤/亩+有机螯合物7公斤/亩,傍晚时加入沸石粉,一直到除掉藻类后,才改成3ppm光合细菌连续处理。同时,溶氧保持在4ppm以上,切忌大量换水,此时应以稳定水质和池底为主。在稳定水质后,投放药物予以治疗,用药原则为:
(1)在池虾可耐受范围内, 同一时段高剂量少次比低剂量多次更有效:
(2)体表病用法药浴法,体内病用口服法。
(3)若虾不吃,则口服无效
以上是对虾养殖前期、中期、后期和疾病发生期的水质处理方法和技术,不足之处和大家共同探讨。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