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肥水:消毒 5~7 天后开始进水,进水要用60目的网袋过滤水源,避免野杂鱼、虾及卵进入池塘;对于水质较瘦的池塘,宜采用生物制剂培肥水质,以使虾苗放养后有适口的饵料摄食,提高放养成活率。一般使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池水透明度 25~40cm 左右,p H 值 8.0 左右为宜,施肥量要根据虾塘底质的肥瘦来灵活掌握。总之,在虾苗入池前要培养足够的基础饵料生物。因为基础饵料生物适口性好、营养全面,是任何人工饵料所不能替代的。基础饵料生物是提高虾苗成活率、增强虾苗体质和加速虾苗生长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饵料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对净化水质,吸收水中氨氮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减少虾病危害,稳定水质,起到重要作用。
3. 解毒:在虾苗放养前,一定要测量水质,看是否含有害物质,主要是看有没有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存在,以及看p H 是否合适,符合放苗要求才能放养。另外,还要测定池塘及育苗池的温度、盐度、p H 等,两者基本接近才能放养,一般温差≤2.0℃,p H 相差≤0.3, 盐度相差≤2.0‰,防止因环境差别较大引起死亡。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检测有没有有害物质存在,如果发现有害物质存在,一定要想办法消除,并采取有效措施调节 p H 值在适当范围,避免因水质不适而影响放养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