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海南海口市:塔市村村民养虾养鱼又种树 开着轿车干农活 [打印本页]

作者: 等风    时间: 2011-8-29 17:57
标题: 海南海口市:塔市村村民养虾养鱼又种树 开着轿车干农活
海南海口市:塔市村村民养虾养鱼又种树 开着轿车干农活

水产前沿网

村里最难走的路修好了,村卫生室可以远程会诊了,昔日的“问题村”成了文明生态村……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这里不仅是衡量县域经济发展的标尺,也是有待挖掘的新闻富矿。

今日起,本报启动编辑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组织编辑记者“走基层,看变化;进百村,听民声”。深入全省一百个乡村,进驻农家、爬山涉水、倾听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声,体验乡村辛勤和幸福,感受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亲闻乡村芬芳的泥土气息,将细腻朴实的文笔倾注到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农身上。与基层干部一起关注民生,问计乡村发展。
  
海口美兰区塔市村

产业结构“三级跳”,现以近海捕捞、海水养殖、花卉种植为主
养虾养鱼又种树 开着轿车干农活
海口美兰区演丰镇塔市村,是一个典型的渔村。如今这个小渔村,村民们共同走上了致富路。近日,记者走访塔市村,了解塔市村的致富之路:塔市村干部利用资源优势,带领村民接连“三级跳”,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转型,形成了以近海捕捞、海水养殖、花卉种植为主的产业结构,让农民富上加富。
 
养虾致富  养殖户年均纯收入17万

“他带领我们养虾、养鱼。以前村里的路是泥土路,现在都是水泥路了;以前没有电话、电视,现在冰箱、电脑、空调什么都有了。”塔市村的村民告诉记者。村民们指的这个“他”,便是现任塔市村党支部书记陈信羽。
2000年,陈信羽放弃蒸蒸日上的海鲜城生意,毅然回到塔市村,在村里的荒滩上投入120万元建起了7个占地70多亩的高位池,试验高位池养虾。半年后,陈信羽养虾总收入达182万元,“荒滩变黄金”的事实让村民们心动。塔市村沙头前有一个3000多亩的荒滩,村民们也想搞高位池养虾,但却苦无资金。
村干部帮助村民到信用社贷款,发展高位池养虾。陈信羽更是致富不忘乡亲,先后拿出300万元为村民解决虾苗饲料和养殖技术等资金困难。
目前,塔市村120多户村民建高位池养虾,每年可收获400万斤虾,年产值5200多万元,年获纯利2080万元,养殖户年均纯收入约17万元,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产业转型  “发财树”让村民更富了

塔市村村民最初收入仅靠海水捕捞,后来发展养虾。但单纯养虾,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近年来,塔市村干部带领村民接连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为开发利用沿海坡地,2007年,陈信羽带领村民创建了“谷丰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垦550亩沿海荒坡,种植44万株“发财树”,按每株30多元计算,这些“发财树”总价值达上千万元。“发财树”使塔市村的产业经济从海上延伸至陆地。目前,花卉种植面积已达650亩。

“龙胆鱼苗让我赚了4万”
  
村干部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发现养殖龙胆鱼每亩可比养虾增收一倍以上。村党支部副书记许声发介绍,市场上龙胆鱼种苗和产品供不应求,根本不愁销路,村里的海水养殖渐渐由单纯养虾向多元化养殖转型。目前已有三四十户养殖户改养殖龙胆鱼,并渐成规模。
杨德是塔市村的一个养殖户。去年,他尝试养殖了300尾龙胆鱼苗,每尾鱼苗10元。半年后,平均一尾卖140元,总收入4万多元,利润近4万。
“20多天前,我又购买了2000尾鱼苗,每尾13元,总共投入2万多元,预计上市后收入将更加可观。”杨德告诉记者,龙胆鱼养殖周期短、随养随卖,灵活性大,利润可观。“我还是小打小闹,村里的养殖户老吴这2年单靠卖鱼苗就年收入100多万元。”
生活新象  村民开着小轿车干农活
有了产业支撑,村里先后筹资100多万元,修建水泥路、安装自来水,还建成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让村民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生产生活知识。2009年,塔市村全村人均纯收入5218元;去年达到6635元。
记者看到,今天的塔市村,不少村民开着小轿车干农活,一个现代文明生态风貌的新村初具规模。目前,塔市村党支部谋划利用毗邻大学城的优势发展第三产业,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及增加收入。

记者手记  塔市村村民  真幸福

在塔市村走访时,村党支部副书记许声发告诉记者,龙胆鱼销路好、收益高,但鱼苗孵化成活率低,仅70%左右;而且,一些养殖户在扩大养殖规模上仍有资金困难,希望政府帮扶,解决技术、资金等问题。
塔市村实现产业结构“三级跳”,让村民们共同走上了致富路,这归功于村干部的带头和帮扶作用。村民忙着搞致富,养殖户年收入可观,村民关系融洽,不禁让人感慨:塔市村村民真幸福。

海口龙塘镇富礼村
70%家庭盖起了新房  住的是小洋楼 喝的是“世博水”

“村里有的老人,不仅住进了新房,而且参加了新农保。”海口琼山区龙塘镇龙富村委会富礼村村长吴淑珍对记者介绍。“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政府对我们很照顾,我还喝过‘世博水’哩。”今年70多岁的村民吴加生告诉记者。“富礼村70%的家庭已经盖起了新房。”海口琼山区龙塘镇龙富村委会书记吴传喜说。昨日,记者走访龙富村委会富礼村,了解该村发展变化。
村中70%家庭已盖起了新房
“除了本地风格突出的民房外,村内还有小洋楼。”吴传喜告诉记者。随后,记者进入一栋新建小洋楼,户主吴家才告诉记者,他家的楼房去年开始动工,今年上半年就盖好了。
吴家才介绍,多年前他就外出打工,最近几年有了一些积蓄,便开始筹划盖房,因为自己就是做建筑的,所以很多环节都是自己动手,“我的房子是按抗七八级地震标准设计的呢。”吴家才说。
一些村民介绍,该村村民外出打工,通过传、帮、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建筑行业,有资金的村民当包工头,有经验的村民当师傅,刚入行的做学徒。有一定积蓄后,村民要么自己动手,要么找亲友帮忙,陆陆续续盖起了新房。
吴传喜介绍,富礼村全村人口1000余人,近几年来,尤其是2009年至2011年,富礼村全村70%的家庭已盖起了新房。
当地民风淳朴邻里关系融洽
“出门赚钱,回家盖房。”富礼村村民老吴对记者说道。记者见到他时,他家正在建新房,“主体结构已经完工了,等装修好后,全家人就可以入住了。”老吴对记者说,村民家中田地很少,受此自然环境局限,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出门打工。村民出门打工赚钱,除了日常开支外,存下来的钱最大用处,就是盖一座房屋——要么供父母养老,要么给自己养老,要么给儿女结婚嫁娶……
记者在富礼村走访时,进入村内不远,首先看到一个精致的建筑群,几栋错落有致的房屋,有围墙,有大门,地面铺着地砖,有规划有条理的布局,好似一个迷你小区。
吴传喜告诉记者,富礼村民风淳朴,邻里关系融洽,一些相近的邻居亲友,则会商议共同规划布局盖房。
建起净水站全村喝上“世博水”
“村里有的老人,不仅住进了新房,而且参加了新农保。”富礼村村长吴淑珍对记者说,富礼村是去年10月份强降雨洪涝灾害的受灾村,最严重时村中水深2米多,直到10月25日积水才退去。海口市人社局优先在受灾村庄发放新农保保险费征缴与基本养老金,富礼村村民去年年底就领到了基本养老金。
“以前农村都是养儿防老,现在不完全是了,有了新农保,村中老人养老没了后顾之忧,子女也减轻了负担。”村民吴会明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吴传喜告诉记者,通过宣传,越来越多的村民了解并参加新农保,目前富礼村有80多名老人参加了新农保。
“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政府对我们很照顾,我还喝过‘世博水’哩。”今年70多岁的富礼村村民吴加生对记者说道,逢年过节,台风水灾,无论是村干部还是镇领导,都是首先照顾村中老人。
“老人说的‘世博水’,是去年水灾过后,富礼村建起了净水站,其净化设备与世博水相同,所以老人说自己喝过世博水。”吴传喜告诉记者,去年两轮强降雨,龙塘镇多个村庄受灾,部分被浸村庄井水被污染,受灾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海口市科工信局组织爱心企业,在富礼村捐建净水站解决村民饮水安全问题。

海口演丰镇龙窝村
念活大学城“生意经”  村民日子越过越滋润

从海口市区驱车进入海文高速路,转向美演公路高架桥,再往桂林洋高校区行驶1公里处,左拐便到了美兰区演丰镇群庄村委会龙窝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龙窝村既不靠山又不靠水,村民们又是如何发展经济,建设起文明生态村,日子越过越滋润的呢?且听记者慢慢道来。

种植热带作物,村民富起来了

村长对记者说,目前龙窝村共有47户,人口190多人,以前村中的水田一直都种植水稻,旱田种植薯类和瓜菜,面积、产量都较低,村民生活状况一般。改革开放后,村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后来,该村充分发挥土地优势,发展以橡胶为主,香蕉、笋、辣椒、花卉等其他热带作物为辅的种植产业经济,生产条件逐年完善,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此外,村里剩余劳力都外出务工,有打工的,有在海口办汽修厂、开店的,其中还有买汽车跑运输的,年经济收入较为富厚。现在外出人员占了三分之一。富裕起来的村民们纷纷盖起楼房,家家户户有空调、电冰箱等现代化电器。
龙窝村环境优美,属原生态村落。“2006年,因‘大学城’建设,村子北边被征地110亩。2009年,村里利用部分征地资金创建文明生态村,投入资金11万元,投工投劳500人次。从环境整治入手,大力整治村容村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起约800米长的贯穿全村水泥通道,还建起一间面积120平方米的宣传文化室,开设1间市级农家书屋。”村长告诉记者,逢年过节,外出人员纷纷回家,村里还积极举办各种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热闹非凡。
作者: 等风    时间: 2011-8-29 18:00
花园式村庄,户户有绿荫庭院

昨日,记者驱车进入龙窝村,首先映入眼前的便是一条笔直的水泥村路,路旁绿荫成行。下车行走在村路上,左右两侧几十米外便是一座座农家庭院,庭院中同样是满眼绿意,一幢幢楼房在花丛中显得格外别致。再往前行走百米,便是龙窝村的文化室、篮球场和一张张藏在树荫中供村民们歇息的石凳,整个村落犹如一座大花园。

记者在村中转了一遍,几条水泥路贯穿全村,多数房屋依路而建,整齐有秩。全村有几十幢房子,一半是两层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楼房,一半是平房,并且都是装修一新的,还带有门前花园。“我们村里已经没有瓦房了,都是现代住房。”陪同记者采访的村长郑声武说。

据郑声武介绍,古时该地幅员广阔,山脉地气从东、南、西、北而来,至此环绕一圈,状似龙盘,腹地凹陷平坦,形成一“窝”,于是祖先便以龙窝而取名。在当年,琼纵第一支队还利用该村地形,打了一场“龙窝伏击战”,大败敌军。

瞄准大学城发展第三产业

记者走在村道中,看到多户村民在自家大院门口挂起“有房出租”的牌子。远离市区的农村还能租房子?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考虑怎么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自从大学城在村旁建设后,不靠山不靠水的村民们便把眼光瞄准在了发展‘大学城经济’。”面对记者的疑惑,村长解释说,富裕起来的龙窝村村民并不就此心满意足,农忙之余一心借傍大学城的优势念起“生意经”来。

“现在,村里有好几户村民搞房屋出租,共有80多套房间提供给桂林洋大学城100多名大学生寄宿,每个小套间租金每月200元,带空调的加50元,收入也可观。”村长说,除了租房,许多村民白天忙农活,晚上则到热闹的大学城一条街卖水果、夜宵,以增加收入。

记者走进一幢2层楼房,这里花园式的优雅环境着实让记者吃惊,在花丛中,还有几排装着空调的平房。在树底下,一位阿公正在悠然地荡着“秋千”,他就是80岁的主人柯阿公。看到记者拍照,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前面这幢200多平方的两层楼房是自家人居住的,而平房套间则是用来出租的。大学城建设后,他与家人看准了其中的机遇,便建起了这些套间出租,生活当然过得更好了。

“平时都是租给大学城的大学生,每间面积10多平方米,每月租金200多元。”柯阿公说,“我家有18间出租套房,这在村里并不算多的,其他户人家还有一幢3层楼出租的呢。”

村长告诉记者,2008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3950元,2009年人均收入4167元,目前已经有好几位村民买了小汽车,大家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了。

海口头铺村

在绿树环绕之下,行走在整齐的村道上,如果是在清晨,你会看到球场上锻炼的人群,挥汗如雨;如果是在夜晚,你也不用担心安全,9个高清摄像头,24小时在保护着全村居民的安全。这里是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头铺村,一个处在海口闹市的城中村。昨日,本报记者走进头铺村内,所见所闻之下,实在不敢相信,几年前,这里曾经是海口有名的“问题村”、“上访村”。记者 苏钟 文/图

头铺村成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示范村

海口市金盘路,虽然并非城区主干道,但四周商户林立,高档小区也较多,平时也颇为热闹。拐进其中一条小路,前行数百米,就是闹中取静的头铺村了。

头铺村隶属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位于城西镇西南部,东至苍峄路,西接海南农垦医院,南邻高坡村,北靠金盘工业开发区。村庄占地面积约364亩,现有常住人口827人,流动人口5000人左右。

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头铺村,村里的一棵大榕树下一群老人正在休憩着,他们拉着家常,其乐融融。看到有陌生人进村,一位老人面带笑容走来问:“你找谁?有事吗?”得知是记者来村里采访,老人家高兴地拉起记者的手,招呼在场的老人们与记者聊了起来。老人们聊起头铺村的历史来滔滔不绝。头铺村的由来无文字资料记载。不过从老人家的口中,记者得知,头铺村原名兴文村。从前,府城的一些地主到苍西、业里村一带买地转租给当地农民。每当下乡收租的时候,地主们就约定在兴文村集合,把兴文村作为一个聚会和歇脚的地方。加之从府城琼台书院到兴文村和从兴文村到苍西、业里等村大约都有一铺路(一铺路约等于5公里)的路程,且从府城到此地是头一铺路,故将兴文村改为头铺村。

尽管传说无处考证,但现实却就在眼前。走进头铺村,首先会感觉到村里格外整齐。一条条小巷,将民居分割开来,每条巷口,都有路牌指路。即使你是第一次来村里,也不会迷路。走在村内,已经建好的文化长廊、生态园林公园、生态文明路、示范户庭院绿化和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生态景观一一呈现在面前,难怪这里被列为龙华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示范村庄。

“问题村”“上访村”已成遥远的记忆

“现在我们生活得很好,村里不仅比以前干净整洁了,治安也很好,这多亏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村民苏大爷对记者说。记者走访村民了解到,几年前头铺村还是海口有名的“问题村”和“上访村”。村民们告诉记者,在2005年前,由于土地征用等问题,头铺村曾是海口出名的“上访专业村”,村干部换人很频繁。多年居高不下的上访率不仅让“村两委”班子的威信大打折扣,也让上级党委感到头疼和棘手。

现任头铺村党支部书记的苏关忠对此深有感触!今年40来岁的苏关忠,已有14年党龄,当了6年的村支书。他是土生土长的头铺村人,现在一家人都住在村子里。2005年他刚上任,就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村民之所以热衷于上访,主要原因是“村两委”的决策程序、决策过程、实施结果等工作环节不够透明,村民知情度不高,缺乏信任。因此,他上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村务完全公开,村里的大事小事,一律发扬民主,鼓励群众说话、提意见,凡是涉及群众关心的党内热点问题或容易出现以权谋私、引发不公的事项,只要不涉密,都将之公开。“该公开的都公开了,该让群众说的都说开了,群众的猜忌少了,干群的矛盾也就少了,村里的工作就好开展了,大家少了分歧,多了理解,就不再上访了。”苏关忠笑呵呵地说。对于如今的头铺村来说,“问题村”、“上访村”这些称号,早已是遥远的记忆。

头铺村村委会办公室是由一座老庙堂改建而成,记者在村委会办公室看到,旁边就是一个20米长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村中的大小事务、财政支出都写在上面,群众都可以看得明明白白。
  
基层权力“阳光化”,干部群众一条心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苏关忠说,实际上,干部群众一条心,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老百姓。记者仔细翻阅了头铺村近几年的经济情况介绍资料时发现,和几年前相比,头铺村村民生活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5年,头铺村村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年底分红每人1200元;2010年,头铺村村民人均年收入12000元左右,年底分红每人2500元。不管是年收入还是分红,都翻了一倍多。

“我们村离海口近,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来的村庄逐渐被城市包围,土地被征用,外来人口激增,头铺村渐渐从一个郊区村庄变成了城中村。”苏关忠告诉记者,目前村里的常住人口827人,而流动人口约5000人左右。将自己的住宅出租给在附近工作的人居住,这已成该村村民一个主要的经济来源。在近年创建文明生态村当中,村里以发展房屋租赁服务业为主,形成一整套的管理模式,规范化经营。再加上村办企业农贸市场、铺面等经营状况良好,居民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 而反过来,良好的经济环境,也换得了更加稳定的发展局面。2010年,苏关忠等上届支部委员和村委会委员都以85%以上的高得票率获得连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试点党务公开,让基层权力在阳光下运作,这是头铺村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基层权力公开后,不仅消解了村民与村两委之间的矛盾,而且让村里很多的工作都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如今,龙华区已把这一转变总结为“头铺现象”。“头铺现象”让人们看到了基层权力“阳光化”对农村工作带来的可喜变化,并将由此而影响到海口更多的城中村。

去年水灾村民房屋被冲垮,农田被淹

海口龙塘镇美儒村  灾后建成文明村

“这些地方,当时都是被水淹没的地方。”指着一片郁郁葱葱的黑稻以及远处的树林,琼山区龙塘镇镇长吴明对记者说道,当时的冲锋舟,都是从树顶和电线杆顶划过去的。昨日中午,记者在海口琼山区龙塘镇儒南村村民小组一带看到,在去年10月连续暴雨中被淹没的凹陷地带,如今已重新长满了绿的树,青的菜,青绿延绵着。

1年前水灾留下的痕迹与灾后重建的欣欣景象,新旧对比随处可见。

老屋被冲垮,灾后住进新房

在龙塘镇文南村,9旬阿公朱法江,站在自家门前,凝神注目其左前方——那里是他从前的家。“五六十平米的石屋,大水来了,什么都没有啦。你看,那些石头就是以前的石屋留下的。”老人对记者说道。

不过,看着身后的新房屋,老人一下露出了笑容。他指着背后七八十平米水泥新房介绍道,这是他们一家六口人的新家。

9旬高龄的朱阿公告诉记者,去年10份的大水,冲垮了他家的房屋,也冲走了家里的部分家当,田地里面种的庄稼和蔬菜,更别提了。“那时候政府对我们很照顾。”阿公说,受灾过后,他们全家六口人被安排在安置点居住,吃着大锅饭,度过了水涝的日子。1个多月后,积水排走了,家却不再有。朱阿公一家六口只得在村中亲友家借宿,那段时间,政府部门多次给他们送去粮食、棉被、米面等救济物资。

今年开春后,阿公家通过政府拨款,重新修建了新房屋。

灾后重建,创建文明生态村

在龙塘镇美儒村,记者看到了很多老人,他们一边坐在榕树下乘凉,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他们的经历和文南村的朱阿公相近,只是房屋受损程度不同,这里的受灾相对较轻。这里的村民房屋修复,恢复农业生产后,如火如荼地在灾后开始了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如今已经完成。

“这里是一个排球场,可以发挥我们龙塘人善于打排球的爱好和特长,‘十一’期间这里就要开始比赛了。”当地村干部杜维新向记者介绍。他指着一条条新的水泥路对记者说:“这些地方原来都是泥土路,如今,通过政府扶持,按照规划都做成了一条条有颇具特色的村间小道。”

记者在美儒村看到,整个村落都安装了路灯,村内不仅有排球场,还有一些石凳石椅和休闲石台等,供老人在榕树下乘凉喝茶。

这里的村民告诉记者,水灾过后,通过村民的努力,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顺利完成排涝,恢复生产,修葺屋舍,而且开始修建防洪楼,并完成了文明生态村建设。
作者: 海上积雨云    时间: 2011-8-29 22:51
要致富先修路,这条“路”不仅仅是人走车跑的路,还有心路!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