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多雨季节水产养殖注意事项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宝宝    时间: 2010-6-18 09:13
标题: 多雨季节水产养殖注意事项

  六、七月份是水产养殖生产的关键时期,随着气温、水温的持续升高,水产养殖动物进入快速生长期。但这段时间天气变化无常,暴雨、雷阵雨及阴雨天气一般较多,易对水产养殖造成较大影响,广大养殖户要加强鱼塘管理、病害防治。  
  一是加强水质调控。这段时期鱼类摄食量增加,随之排泄物的增多容易引起水质恶化,造成缺氧。因此,每天要视天气、水质等情况及时开增氧机增氧。如遇到阵雨或闷热天气,应适当延长开机增氧时间。要经常加注新水,不断加高水位,适当换去部分底层水。  
  二是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应重视做好各类鱼病的预防工作,定期用生石灰、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泼洒消毒或使用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
  三是加强日常管理,坚持巡塘值班。天气多变季节,要密切注意观察鱼类的吃食情况和行为,尤其是在雷阵雨或闷热天气。发现缺氧预兆(鱼浮头)应及时注入新水和开启增氧机,避免泛池死鱼情况发生。  
  暴雨、阵雨对南美白对虾养殖生态环境影响极大,主要是使对虾池的水质(水温、盐度等)、浮游生物等养殖水环境产生瞬间改变,造成对虾应激反应,极易使对虾暴发病害。如2004年由于台风、暴雨的影响,养殖水环境发生突变,导致我市南美白对虾病害严重,教训尤为深刻。因此,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尤其要注意暴雨期间的管理工作。一是保持一定的水位,以免暴雨时影响池中盐度。二是开增氧机使池中水温与盐度变化幅度减到最低。三是及时消毒,消毒前可适量施用增氧剂和微生物制剂。四是在饲料中可适当加vc、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等以增强对虾体质。五是加强巡池与观察,做好预防工作。(转 雅容)

作者: 水宝宝    时间: 2010-6-18 09:16
标题: 雨季水产养殖的应急及复产措施
近期,广东地区出现多次大雨、暴雨甚至大暴雨的强降雨过程,对水产养殖影响很大。为做好强降雨防御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现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供参考。

  一、持续多雨及暴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1、大量的雨水注入池塘,可引起池水pH急剧下降、水温大幅下降,从而引起水体藻类、有益细菌的死亡,病原菌可能大量繁殖,大量陆地细菌可能被带入池塘。
夏天突降暴雨,会使池塘表层水温突然下降,池塘底部缺氧的水由于温度相对较高而与表层水产生对流,容易产生池塘缺氧,产生“反塘”现象。
  2、水体长时间缺乏光合作用,池中溶氧量明显降低,氨氮、硫化氢超高,易使鱼缺氧浮头和泛池。
  3、造成水体生物环境产生变化,导致水体恶化,从而引起病害暴发。
  4、因大风、暴雨易使鱼受到惊吓,引起应激反应。
  5、在暴风雨等恶劣天气中,鱼对维生素C的消耗量是正常天气的2.5倍, 此时鱼最容易缺乏维生素C而使鱼抵抗力降低,易患病。

  二、暴雨前的预防工作
  1、加固塘坝、水闸,准备好各种必要的抗风雨材料和用具。
  2、疏通排洪沟,做好随时排去多余洪水的准备工作。
  3、对于长年失修的简易搭建棚,应立即拆除以防造成倒塌伤亡事故。仓库用房加固防漏,以免造成饲料淋雨霉变。
  4、饲料里拌VC3‰、免疫多糖2‰、保肝健3‰、免疫多肽2‰,增强鱼、虾的体质与抗应激能力。
  5、风暴来临前池塘要预降水位并加高塘埂,防止水浸塘基造成逃鱼和串塘。在暴雨来临前,可在池塘四周的塘埂撒放生石灰消毒流入池塘的水。对于网箱养殖鱼类,台风前应在饲料中适当添加“氟苯尼考”等渔药,增加其抗细菌感染能力。

  三、暴雨后水产养殖的管理和病害防治措施
  1、及时做好灾后处理和灾后复产工作,灾后死鱼病鱼、受风卷起的水草要立即捞出,并作无害化处理,防止腐烂污染水体,登记死亡鱼的数量、重量,以便补放苗种。
  2、抓紧修复被洪水冲毁的池塘和各种设施,重筑修补加固堤坝,及时清除池塘里过多的淤泥,迅速恢复养鱼能力。对过水的养鱼设施如增氧机、水泵、投饵机等,应抓紧拆卸、烘干、冲洗并进行检修和维护,以便尽快恢复生产。
  3、加强池塘清池消毒。对有鱼池塘尽量采用低刺激消毒剂,如活性碘、水产用二溴海因泼洒等对池塘消毒,可有效地防止鱼体因擦伤所引起的体表溃疡、烂皮烂尾等继发性疾病。对无鱼池塘,将水尽快抽干,曝晒、清池,用生石灰150千克/亩,对池塘和周边进行消毒。
  4、暴雨后,要调控好水质。有条件的可将浑水及时抽出,换注新水;对pH值在8.5以内的池塘,可泼洒生石灰调节养殖水体的pH值,平均水深在1.5~2.0米的池塘,每亩用生石灰10千克,化浆水后全池泼洒。对水质变清的池塘,池塘中可投放生物菌肥、复合肥料等,以保持池塘有足够的肥度及藻相和菌相的平衡。对水质过浓,池底有机质含量过多的池塘,建议使用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等,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同时,必须开动增氧机,避免缺氧。
  5、及时补放鱼种。对池塘逃鱼、应激死亡的虾和鱼苗等情况进行观察、判断,以摸清塘存鱼量,确定补放品种及放养量。鱼种入池前应用2%~3%的食盐水浸泡3~5分钟,以防病菌的传播。
  6、加强中后期管理,投足饲料、施足肥料。饵料中添加VC、免疫多糖、保肝健、免疫多肽进行投喂,提高鱼、虾、蟹抗应激能力;如果已经发生细菌性病害,则还需另外添加抗菌药物。
  7、防止缺氧:暴雨后,由于池底泛起,藻类死亡,遇到闷热天、尤其是早晨,易引起缺氧,增加增氧机的开机时间,必要时可投放一些增氧剂如粒粒氧等。
  8、对于对虾池、鱼苗池、鱼花池应激反应严重的池塘,不应马上消毒池水,应首先消除应激反应为主。白天每亩池塘1米水深泼洒1千克活性黑土+500克益生爽水宝(有益微生物)+250克VC;晚上11时后每亩池塘1米水深泼洒500克葡萄糖+200克粒粒氧,等消除了对虾应激反应后再消毒池水。
  9、加强苗种防疫检疫工作,发现疫情,要及时报告。(转: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作者: 水宝宝    时间: 2010-6-18 09:17
标题: 雨季水产养殖管理要点
雨季养殖池塘光照条件差,水体营养物质缺乏,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弱,养殖动物排泄物也增多,水质极易恶化,容易造成缺氧。广大养殖户在此期间要提高警惕,加强管理,确保养殖成功。
  一、水质调控:⑴经常开启增氧机,特别是晚上和后半夜。对虾养殖池常出现低溶氧综合症,应提高警惕。⑵没有增氧机的池塘,每隔3-5天使用一次粒粒氧,后半夜使用最佳,增加池底溶解氧,减少池底有害物质产生。养殖密度较大、水质不稳定的应增加使用频率。经常加注新水,适当抬高水位并尽可能换掉池塘底层水。⑶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可以与粒粒氧同时使用,每周使用1次,消除底部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抑制病菌繁衍,防止底质恶化。
  二、饲料投喂:保证饲料新鲜,不投喂变质饲料。⑴控制投饲量。投喂量要根据天气、水质变化和水生动物实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雨季鱼虾蟹投喂量一般掌握在7-8成饱即可。⑵饲料注意防霉。饲料的仓库必须干燥,保持空气畅通。河蟹要减少冰鲜饲料投喂量,以免污染水质。
  三、日常管理:⑴加强巡塘,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发现缺氧泛塘,立即使用增氧灵或速氧,同时开启增氧机。⑵鱼虾蟹等摄食后应清扫食场或捞除残留饲料。⑶虾蟹养殖池换水受到限制时,可在池塘内部采用水泵打循环水或应用空气压缩泵类增氧机,使水体流动,增加溶解氧。⑷水草覆盖率在70%以上的虾蟹池,宜适当疏除,留出一定数量的无草通道,增加水体流动和光照。水草表面有大量污物时,经常进水促进水体流动,同时用芽孢杆菌泼洒。雨季过后泼洒1次生石灰水,以调节水质和pH值。
  四、病害预防:⑴定期进行水体、食场和鱼体消毒。水体、食场消毒药物一般用生石灰、漂白粉,施药采用泼洒和食场挂袋方式。⑵应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硝化细菌、EM菌等,最好不要使用光合细菌。⑶用维生素C、多维、大蒜素、活菌类(EM菌、芽孢杆菌)、三黄粉、三合一诱食促长素、多糖等拌饲料投喂,改善养殖动物消化能力,增强抗应激能力和抗病能力。每7-10天添加1次,每次使用2-3天。⑷在雨季尽量不要使用消毒剂和杀虫剂等药物,尤其是虾蟹养殖塘,也不宜肥水。
作者: 养虾人    时间: 2010-6-18 09:18
雨季应重点关注PH值的骤变,慎用石灰,用过氧化氢消毒为佳.
作者: 猫扑石斑    时间: 2010-6-25 09:19
回复 1# 水宝宝


    强对流天气登场,水产养殖户要注意提前做好各项防范措施。暴雨过后,鱼虾蟹特别容易发病,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对于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池塘,因暴雨涌进大量淡水对南美白对虾的影响不如梭子蟹大,因为南美白对虾经过海淡水逐渐过渡能适应淡水养殖。暴雨后,不要一下子大量排去淡水、加进海水,这样反而对南美白对虾不利,应该使池水有一个逐渐咸化的过程。关键是消毒海水,每天排去20-30厘米塘水,再加满海水,逐步恢复到原来的海水养殖。
在添加海水时开动增氧机,既增加水体溶氧,又打破海、淡水分层现象,使海、淡水充分混合。同梭子蟹养殖塘一样,消毒池塘水体,在饲料中添加Vc、抗病毒药物及抗生素药物,连投3-5天,预防病毒病、细菌性疾病暴发。
暴雨过后梭子蟹养殖、海水贝类养殖应及时换水,通过几次换水逐渐将塘水pH、盐度调节到鱼虾蟹贝正常的生理范围内,第一次排水以排去表层水为好,排水也不能操之过急,不可一次将池水排出滩面(尤其是晴热的白天),否则对蟹类、贝类都会有一定影响。对于对虾应激反应严重的池塘,不应马上消毒池水,应首先消除应激反应为主。白天每亩池塘1米水深泼洒1千克活性黑土+500克益生爽水宝(有益微生物)+250克Vc;晚上11时后每亩池塘1米水深泼洒500克葡萄糖+200克粒粒氧,等消除了对虾应激反应后再如上面的方法消毒池水即可。
作者: 水宝宝    时间: 2010-6-26 10:58
标题: 梅雨季节管理措施
做好梅雨季节水产养殖管理,建议养殖户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做好疾病预防,控制疾病发生

    在入梅前一个礼拜选择天气好的时机杀虫1次,第二天消毒1次。鱼类在这段时间主要病害是出血病、肠炎病、烂鳃病等,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磺胺二甲嘧啶粉和三黄粉连续服用5天左右;河蟹主要是纤毛虫、黑鳃病、水肿病等,因此要用诺氟沙星粉和保肝利胆中药制剂连续投喂3-5天。

  二、确保饲料质量,控制投饲量

    要确保饲料新鲜,河蟹养殖要减少冰鲜饵料的投喂,以免污染水质。梅雨季节的投喂量一般掌握在鱼虾蟹吃到八成饱即可。饲料应注意贮存条件,防止霉变,一次采购的量不要太大。

  三、注意水质调控

    经常开启增氧机,特别是晚上和后半夜;没有增氧机的池塘,建议每隔3-5天使用一次增氧剂,在后半夜使用效果最佳;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同时配合增氧剂使用,每7-10天使用1次;使用水质改良剂来改良水质,减少池水有机质含量,防止水质恶化,增加透明度,还能促进藻类生长。

  四、不要乱用药   

   在梅雨期尽量不要使用消毒剂和杀虫剂,尤其是虾蟹养殖池,也不宜肥水。

   五、加强日常管理,保证鱼虾的健康生长

    黄梅天应加强巡塘,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发现缺氧泛塘,要立即开启增氧机,并立即抛洒增氧剂。轻微浮头或没有增氧机的,在使用粉剂增氧剂的同时配合使用颗粒增氧剂。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