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虾育苗生产中,经常发现对虾幼体有“发光”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发光”病,涉及的品种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如症状频发并延误诊治,不仅给育苗工作带来被动,而且在经济上会造成巨额损失。笔者在多年实践中,针对“发光”症状,采取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和药效比较,取得初步进展。但鉴于目前国内尚未见有这方面的报道,故将诊治经验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一、发光病症状及其变化
据实践,在所有虾类孵幼过程中,从氵蚤状幼体开始,至糠虾期、仔虾期,各期均有发病且不易被发现。究其原因,主要是育苗室内外比较强烈的自然或非自然光源干扰了对虾幼体“发光”症状的诊断。幼体感染此病后,会陆续发生死亡,严重的在2日~3日内死亡率高达70%~80%。其症状是幼体活力下降,下沉到池水的中下层,在池水表层基本见不到虾苗。到糠虾或仔虾中后期,表现为弹跳乏力、趋光性差、摄食减弱或停止、体色呈白浊,基本上不透明。发病虾池在夜间关灯后可看到繁星闪烁的荧光,在水中上下起伏,四处游动,异态纷呈,其症状随虾苗染病强度呈正相关变化。
二、病原体及发病机理
三、流行与危害
四、诊断方法
......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