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聚合帖28】一文读懂鱼类的瓣体虫病(石斑鱼白斑病) [打印本页]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8-30 22:40
标题: 【聚合帖28】一文读懂鱼类的瓣体虫病(石斑鱼白斑病)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7-8-30 22:46 编辑

  瓣体虫病又叫做石斑鱼白斑病。
  
  一、病原:
  
  石斑瓣体虫
  
  种类:属动基片纲、下口亚纲、管口目、斜管虫科、瓣体虫属。
  
  侧面观:背部隆起,腹面平坦,前部较薄,后部较厚。
  
  腹面观:椭圆形,幼小个体则近于圆形。
  
  虫体大小:45-80um×29-53um(固定标本)。
  
  特点:
  
  大核:椭圆形,在体中间稍偏后处;
  
  小核:椭圆形或圆形,紧贴于大核前。
  
  圆形胞口在腹面前端中间,活体的胞口稍凸出于腹面。
  
  与胞口相连的是由12根刺杆围成的漏斗状口管。在大核后方的腹面有1个如花朵的瓣状体。腹面的中部和前部两侧有32-36条纤毛线,背面无纤毛线。
  

水产前沿网
1、胞口;2、口管;3、纤毛纹;4、小核;5、食物粒;6、大核;7、胞咽;8、瓣状体

本文由中国水产频道综合整理,谢绝转载!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8-30 22:41
  症状和病理变化:
  
  石斑瓣体虫寄生在石斑鱼的皮肤上。
  
  病鱼常浮于水面,游动迟缓,呼吸困难,头部、皮肤、鳃和鳍上的黏液分泌增多。
  
  寄生处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白斑(白点),病情严重的鱼,白斑扩大成一片,所以也叫做白斑病。
  
  病死的鱼胸鳍向前方伸直,几乎贴近于鳃盖上。
  
  流行情况:
  
  ①瓣体虫的流行季节时夏季和初秋高温期。
  
  ②分裂方式:虫体以横分裂方式进行繁殖,通过新生虫体感染鱼体。
  
  ③危害品种:主要危害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和真鳃等。
  
  ③分布区域:福建、浙江、两广和海南等省区。
  
  ④养殖模式:在高密度养殖的池塘和网箱中较为常见,感染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⑤有时又与单殖吸虫或隐核虫形成并发症,从而加速宿主死亡。在水族馆中常见,并可造成死亡。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8-30 22:42
  诊断方法
  
  从白斑处取样,做成水浸片进行镜检,看到虫体即可诊断。
  
  防治方法
  
  ①淡水浸洗:用淡水浸洗病鱼2-4min;
  
  ②硫酸铜海水液浸洗:浓度为2mg/L硫酸铜浸洗病鱼2h,次日再重复1次,疗效显着。
  
  ③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将病鱼放入5~8毫克/升的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淡水溶液中,浸洗2~3分钟,隔天重复一次。
  
  ④治疗感染的石斑鱼鱼苗、鱼种,可用浓度30ppm的福尔马林溶液全池泼洒。
  
  ⑤放养密度过高、投饵过量、换水量少且不及时等原因均会导致该病爆发。因此应严格控制放养密度和饵料投放量等。

作者: 15759321497    时间: 2017-9-3 09:18
大黄鱼白鳃,肝变土黄色,死亡很大,有办法吗

2017-09-03_09.17.28.jpg (103.07 KB, 下载次数: 129)

2017-09-03_09.17.28.jpg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