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病毒、种苗问题,石斑产业如何跨越?
[打印本页]
作者:
thinkpad
时间:
2011-10-8 12:14
标题:
病毒、种苗问题,石斑产业如何跨越?
台湾海洋大学养殖系教授刘擎华指出,近年石斑鱼价格持续高涨,但因病毒问题,苗的供应始终受限,目前施用疫苗以彻底解决病毒的方式仍在试验中;此外,因为鱼苗带病原,成鱼养殖时病毒暴发频率升高,使得成鱼活存率降到50%以下。欲解决上述问题增加产量,可从改进下列生产条件着手:
1.各种育苗过程都必须隔绝病原,稳定水质环境;
2.增加养殖面积,改善石斑生产区的公共设施及进排水分流;
3.推广人工饲料取代下杂鱼;
4.改进养殖管理,善用水车产生水流集中污物的特性,集中的污物要设法移除。
石斑鱼为我国养殖产业中持续维持高价且高利润的养殖种类,近年产量一半以上外销,台湾石斑鱼苗的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各国,但由于鱼苗受到病毒危害,近年无法供应增产所需。鉴于石斑鱼高价且为纯海水养殖,行政院核定之六大新兴产业的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以发展石斑鱼养殖为对象。
近十年石斑鱼的种苗生产技术已有突破性的发展,主要归功于种鱼的自然产卵及饵料生物大量培养等关键技术之确立。从种鱼养成,经自然产卵、育苗、养成等阶段,可说已达到「完全养殖」的产业目标。目前台湾海水鱼养殖业已专业分工的相当彻底,例如有专门照顾种鱼,负责采卵的业者;有专门培育鱼苗的业者,甚至有专门培养饵料生物的业者;从业人口最多者为专门养成出售的业者。此种产业分工模式,可说是台湾的海水鱼人工繁养殖闻名全球的一大关键。
目前养殖业者将石斑鱼产业进行分段养殖,以增加生产效率及减少养殖风险。生产流程可分为四阶段:种鱼场、繁殖场(白身养殖)、中间育苗场和成鱼场。种鱼场主要分布在屏东地区;室外白身苗场主要分布在台南地区;室内寸苗场和室内白身苗场主要分布在高雄地区;成鱼场和室外寸苗场主要分布在高屏地区。由于室外池产量大成本低,易于照顾,以往室外池育苗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但由于神经坏死及虹彩两种病毒,常造成室外池培养的苗大量死亡,使得苗的产量很不稳定,于是白身到二吋苗开始移至早期建立的室内虾苗繁殖池,以池中挂网持续流水的方式育苗,此方式改进了育成率,而后又开发循环水高密度高活存的中间育苗方式;近年卵至白身阶段也开始移至室内,以便尽量隔绝病原。
一些业者更改变以往饵料生物外购的方式,开始自行培养,避免外购饵料生物引入病原。因此,由以往各阶段业者独立分工,整合为卵至二吋苗于同一业者场中进行。
而卵至白身阶段喂食外购饵料生物,要隔绝病原较困难,若独立培养充足的饵料,又非一般业者能做。此外在此阶段,池中的苗及饵料生物个体甚小,欲以循环水进行育苗以降低外来的病原及稳定水质,难度较高,仍需努力。现场育苗仍应执行隔绝病原及稳定水质两大原则,再辅以检测病原量以随时应变,若能确实执行上述原则,要增加苗产量并非难事。至于更进一步的无病毒种鱼培养、生产无病毒鱼苗、施用疫苗等,能彻底解决两种病毒危害的方法,仍待研究机关的努力。
台湾石斑成鱼养殖的区域分布,受限于自然环境、石斑鱼的生物特性,主要集中在台南、高雄到屏东的沿海鱼塭。依据目前产业的产量,未来每区若有70%养殖石斑鱼,平均产量为20公吨/公顷,产量即可达到28,000公吨/年。
台湾石斑成鱼养殖以屏东、高雄两地区为主要生产地,屏东地区以硬池较多,亦有部分土池,高雄地区多为土池。屏东每分地放养量约为7,000~10,000尾,收成体型为0.6~0.9公斤,高雄每分地放养量约为4,000~5,000尾,收成体型约为1.8~3.0公斤。过去两地存活率约可达60~70%,2009年八八风灾后因天气不稳造成疾病暴发,平均活存率降至50%以下。石斑鱼饲料的开发已有多年的历史,据试验数据,石斑鱼喂食饲料的换肉系数正常估计可达1.2~1.6。要改善目前活存率偏低的现象,抽取或排除集于中央的污物是目前改善石斑养殖环境较易执行的方法。虾类养殖在台湾因虾病暴发盛极而衰,而泰国虾类养殖也同样面临虾病的问题,但是泰国却发展出特有的泰式养虾法,因而领导世界虾类生产与出口逾15年。检讨泰国养殖成功处,其中良好的户外防疫设施,使用循环用水减少换水、清除污泥等措施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经验值得借镜。台湾石斑带有病毒的现象与泰国虾类带有病毒的现象相似,而石斑还具有记忆性免疫机制;因此,记忆免疫机制不佳的白虾借着改善养殖方式在泰国年产量可达到五十余万吨,而具有记忆性免疫机制的石斑若能更进一步改善养殖管理,要增加产量应非难事。
作者:
diandian
时间:
2011-10-8 20:00
前些天不是有新闻说搞出了抗病毒石斑苗么?
作者:
14K
时间:
2011-10-8 20:01
请教一下台湾的一分地有多大?
屏东每分地放养量约为7,000~10,000尾,收成体型为0.6~0.9公斤,高雄每分地放养量约为4,000~5,000尾,收成体型约为1.8~3.0公斤。
国内一分地是指66.7平方.......这密度也太恐怖了吧
作者:
養魚魚養
时间:
2011-10-9 23:26
回复
3#
14K
台灣的一分地大約是大陸的1.5畝的面積
這養殖密度在台灣,是一般正常養殖的密度
像半鹹水養殖的虱目魚,一分地都是放養1萬尾以上的
收成體型都在一公斤上下
所以台灣的農漁牧種養殖,不是你們能想像得出來的,實地了解之後你們會感到吃驚的
台灣地小,所有的土地多很貴,臨海的養殖用地,其實這也只能養殖用而已,因鹽份非常高,種植跟本是不可能的
像這種沒人要的養殖用地便宜一點的一畝地2,30萬人民幣是跑不掉的,地段好一點的3,50萬人民幣還買不到的
所以在台灣土地多是盡量的去利用,去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
作者:
養魚魚養
时间:
2011-10-9 23:46
回复
2#
diandian
單位不同所研究的方向也不盡相同,抗病毒魚苗並不是一定有高養成率。
病毒菌的種類是何其之多,養殖池,養殖用水時時都會遭受威脅的,甚至於養殖飼料的雜魚,本身以代上病毒菌在其中
這不管是在台灣或是大陸,問題都是一樣的,大陸可能大都是以圍網養殖方式,在海域中還不是一樣,時時都會遭受到其他魚類及生物的汙染
養殖飼料雜魚還不是一樣,也代有病毒菌存在。
要有高成效的養殖率,就必須要投資高成本,必須室內循環水養殖,以杜絕水質汙染,飼料也必須以人工飼料為主,在加上抗病毒魚苗,不然以抗病毒魚苗就想要有高養成率,這也是難上加難的事。這就如人一樣,你打了各種的肝炎疫苗,你保證就能永保安康了嗎?你如時常在病毒的環境中生活,誰也不敢保證你不會在得到A肝B肝C肝的。
作者:
14K
时间:
2011-10-17 23:28
本帖最后由 14K 于 2011-10-17 23:29 编辑
回复
4#
養魚魚養
台湾的养殖密度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啊,大陆在养殖技术和管理上跟台湾差距很大,要是有机会能到台湾学习就好了~
作者:
零黎
时间:
2011-10-20 14:55
病毒那么多 吃饲料可以吧
作者:
wzhihuan
时间:
2011-11-6 10:46
还是技术问题,我们公司今年突破了赤点/云纹/七带的育苗,现在鱼苗10cm,状态很好,数量很多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