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池塘水质及调控技术措施 [打印本页]

作者: 猫扑石斑    时间: 2010-6-25 09:28
标题: 池塘水质及调控技术措施

水是池塘养殖的前提条件,水产养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养水。养水养好了,就能养好鱼。所谓水质调控就是根据所养殖的种类和生理特点,将养殖塘的水质调节成适宜各种养殖对象生活和快速生长的环境,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水体中完成水产动物的养殖过程。据最新研究发现,种质下降,越来越恶化的水环境、乱用药物、酸雨、越来越高的放养密度、不平衡或者超标的营养供给、水体有机物及有毒物质增加等导致水生动物产生过多的自由基,引起鱼虾应激反应进而导致机体内部失衡是诱发各种病害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当前以优质新品种为主、多品种混养、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池塘水质管理技术已成为制约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掌握和了解水环境中各种主要因子对养殖水生动物的影响,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水质恶化,创造适宜水生动物生长的生态环境和实现健康养殖是十分必要的。

1、
池塘养鱼水质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在池塘养殖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忽视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技术水平较低,难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情况。主要表现在:①发病率高,用药增加。发病率与水质条件密切相关,随着放养密度的提高,饲料和肥料投放量加大,水中有机物和养殖动物排泄物增多,水质迅速恶化,滋生病原体和有害微生物,发病率明显增高。鱼病发生,又不得不用药治疗,从而进一步导致水质恶化。如近年我区不少的大口黑鲈养殖塘因水质原因发生大面积的流行性急性细菌病,使养殖户损失惨重。从生产实际来看,约有60%的渔业病害是因不良水质环境而引发,给渔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②泛塘事故、药物事故多。很多养殖户对池水溶氧变化和水体载鱼量不甚了解,大量投喂饲料和施用有机肥,超出水体负荷,无及时调节水质而出现的泛塘事故年年有发生。据调查统计,渔业生产中80%以上的泛塘事故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水质管理控制技术所致,约20%死亡损失是乱用药物及用药不当造成的。③成活率下降,养殖产量低。养殖动物长期生活在溶氧不足、水质条件恶化的环境中,即使不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但也不能充分生长,限制了养殖产量的提高。④饲料糸数、生产成本高。在不良水质条件下,不仅养殖动物生长缓慢,养殖周期长,资金周转率低,还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如苗种达不到相应的增重倍数、饲料转化率低、病害防治费用上升等,以致造成目前养殖经济效益滑坡的局面。⑤暴发流行性鱼病。高密度集约化投料养殖及养殖废水排放导致水体二次污染,加剧水环境恶化及病原传播,诱发流行性鱼病大面积发生,打击整个养殖区域。如桂花鱼的虹彩病毒病的流行⑥产品卫生质量下降,食品安全(第四大社会问题)难以保障。水域水质条件恶化及滥用药物现象导致养殖产品受污染情况增多,必然会影响消费信心,有鱼难卖现象重新抬头,导致行业生产停滞,生产效益下降,增收困难。如2005年发生的孔雀石绿事件,使广大养殖者记忆尤深。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提高水质管理技术水平,加强养殖池塘的水质调控,对增加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改善水产品品质,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将会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实现健康养殖,生产无公害水产品,保障消费安全,是我国水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强水质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水产品有害物质的富集和药物残留,是实现无公害生产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上讲,提高水质管理技术水平,对促进渔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丰富的绿色水产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2、
主要水质指标对池塘养殖动物的影响

2.1
溶氧

溶氧与水生动物生存、生长的关系极为密切。池水溶氧量是决定有效养殖水体的主要因素,而有效养殖水体是决定养殖塘负载力的主要因素,高产的养殖塘亩产1000~1500公斤,而流水网箱每平方米产量可达100公斤以上,造成两者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有效养殖水体的不同。实践证明,要想实现池塘养殖高产,必须有长期充足的溶氧作保证。池水溶氧高,还可促进有机物、有害物的分解氧化,可起到抑制和减轻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对养殖水生动物的毒害作用,能促进养殖动物食欲、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发育,反之,其摄食、生长、饲料利用率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如养鱼池水溶氧低于2mg/L、养虾池水溶氧低于3mg/L,鱼、虾呼吸频率就会加快,能量消耗就会加大。长期处于低氧状态,鱼虾生活机能将会减弱、行动迟缓、摄食不良、饲料利用率下降、生长受到抑制,造成慢性危害,诱发鱼病。有研究表明,草鱼在2.5~2.8mg/L溶氧条件下比在5.5mg/L时的生长速率低约10倍,饲料糸数高约4倍。鱼类在池水溶氧低于1mg/L(桂花鱼等优质鱼在2mg/L以下时),常引起浮头,甚至死亡;虾类在水池溶氧低于1.2mg/L时出现死亡现象;蟹类在池水溶氧不足时,爬上岸不下水,吞吐泡沫呼吸空气中氧气。溶氧偏低,还会导致胚胎发发育育异常,甚至胚胎死亡。溶氧过饱和时会产生气泡病。我国主要养殖鱼类溶氧要求在4-5mg/L、虾类溶氧要求4.5mg/L、河蟹溶氧要求5mg/L以上。

2.2
pH

pH值能影响和改变水中胶体的带电状态,导致胶体对水中一些离子的吸收或释放产生变化,从而影响池塘施放无机肥料的效果;pH值还影响水中氨和铵离子的平衡,从而使水质表现对鱼类不同的毒性。鱼类酸碱致死点大约为411pH水平过低或过高不仅会影响鱼类生长,而且会对机体的内环境和血液机能等产生毒性效应,严重时便会致死。如果鱼类从一个水体快速转移到pH值差异很大的水体中,即使第二水体的pH值处于该品种的耐受范围之内,也可能导致鱼类的休克和死亡pH值的降低或升高,对鱼类都有直接的损害,尤其是酸性环境中,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使血液中氧分压小,减低其载氧能力,破坏鳃组织细胞和表皮,降低血红蛋白载氧能力,导致体质下降,抗病力弱,易发生病害。池水最适宜的pH值范围是:鱼类为7.5~8.5、虾类为7.8~8.6、河蟹为7.6~8


2.3

食用鱼、虾饲养期间,池水中营养盐类有效氮较高。有效氮包括总铵(离子铵NH4++非离子氨NH3)、亚硝酸盐、硝酸盐三部分。非离子氨主要取决于水的pH值及水温。水温越高、pH值高时,非离子氨含量高。非离子氨过高,导致损伤鳃组织,降低鳃组织呼吸和运输氧的能力。如鱼池中非离子氨浓度高,将阻止鱼体的氨向外排出,使鱼减少和停止摄食以减少氨的发生,降低生长率,甚至导致死亡。养殖水体中非离子氨的浓度,鱼池应低于0.02mg/L,虾、蟹池应低于0.05mg/L

2.4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有机物质分解的中间产物,当其在水体中达到一定含量时,能迅速破坏鳃组织,使鳃细胞肿大、增生;亚硝酸盐根离子被鱼吸收进入血液环循环系统后,它与血红蛋白反应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俗称褐血症。高铁血红蛋白致使鱼类摄食率低下,体内缺氧,体质减弱并由于鱼鳃遭受破坏,常造成鱼类发病。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浓度,鱼池应低于0.2mg/L,虾池应低于0.5mg/L,蟹池应低于0.1mg/L

2.5 透明度和有机物耗氧量

从理论上讲,池水透明度越大,有机物耗氧量(COD)越小,对鱼类生长有利。实际上,透明度和COD也反映水中含有浮游生物多少,一方面浮游生物为滤食性鱼类提供生物饵料,另一方面对稳定水质起着重要作用。养殖池的浮游植物含量要求在20~100 mg/L,悬浮物尽量少。据研究报道:鲢、鳙、罗非鱼高产塘,池水适宜透明度和COD分别为20~30cm25~30mg/L;草鱼、鲂鱼高产塘,池水适宜透明度和COD分别为25~35cm10~20mg/L;桂花鱼等优质鱼、虾类高产塘,池水适宜透明度分别为30~35cm30~40cm

3、
池塘水质管理技术措施

3.1 使用良好水源

要求水源水量充足、清洁、无污染,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尤其要注意避免直接采用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病原污水、和被化肥、鱼药、养殖有机质等污染的水来养殖。池塘注、排水渠道分开,单注单排,避免相互污染。有条件的养殖户,应考虑修建蓄水池,水源经沉淀净化(如用水草净化水质)或必要的消毒后再灌入池塘中,防止病原生物从水源中带入。进水口加密网(40目)过滤,在蓄水池进行水源消毒,针对水源中存在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常用以下几种方法予以清除:①用生石灰25~30ppm全池泼洒;②用漂白粉(含有效25%以上)1~1.5ppm全池泼洒;③用90%晶体敌百虫0.5ppm全池泼洒。

3.2 保持充足溶氧

高产池塘溶氧来源主要靠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氧,占60~85%,空氧溶解补氧占14~39%(有增氧机时),而补水增氧仅占1%。池塘溶氧消耗主要是水中微生物有机物分解耗氧(水呼吸)占65~71%,水生动物呼吸占14~20%,底质耗氧占1~15%。同时池塘溶氧还呈昼夜变化和垂直变化规律,白天有光合作用由早上开始增加,到下午某时达到最大值,晚上因消耗到早晨某时达最小值,底层水体因光线照射不到溶氧比上层水低。因此,要使池塘水体保持充足溶氧,必须确保主要溶氧源供氧,减少主要耗氧源的消耗,使上下水层均保持充足溶氧。①要合理施肥培好水质,充分利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氧。施用肥料要做到看水质肥瘦、看天气水温变化、看鱼虾活动情况予以掌握。春、秋季节主要施发酵后的有机肥;夏季适时追施化肥,采用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法,并注意氮、磷比一般为12。②适时加注新水,调活池水,补充池塘溶氧,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当池塘水色过浓,悬浮有机物过多,透明度较低时,应及时加注新水改善水质。一般每7~10天排1次,每次注新水20~30cm。③科学使用增氧机,调节溶氧。增氧机的作用是清除“氧债”,消除水的热阻力,使池水产生垂直和水平流转,在傍晚前将整个水体保持充足溶氧。配置增氧机以叶轮式的效果较好,每亩水面按0.5~0.6kw配备。开机原则是:晴天中午开,朗天早晨开,阴雨连绵大半夜开;每次开机时间1~4小时。④合理投饲,勤清除残渣杂物,加强清除淤泥工作。⑤合理混养肥水鱼和以有机质为主食的杂食性底层鱼,调控浮游生物数量,利用养殖混养鱼清洁池底。⑥施放过氧化钙(CaO2)、活性石粉(10~20 kg/亩)等增氧剂快速增氧,使用明矾(2kg/亩)、黄泥浆(10~20 kg/亩)沉淀水中有机物和细菌,可快速改良水体溶氧状况。⑦在春、秋季节的“南撞北”和夏秋季的湿热无光照日子,因光合作用产氧不足,水质浓肥时,常会出现浮头,甚至泛池,应提早采取注换新水及机械增氧等措施。浮游动物(水滋)大量繁殖的池塘,因浮游植物被吃大量减少,光合产氧不足,加上浮游动物大量耗氧,常导致池塘水体缺氧,应及时用药将其杀灭。

3.3 改良池塘水质

①坚持每年清整池塘,清除过多淤泥,最好使用生石灰(干法用量为100~150kg/亩)清塘,有条件的应曝晒底泥7~10天,用耙翻耕后再曝晒。②经清整的池塘注水后,如水质太清瘦,可用化肥或少量有机熟肥化汁泼洒,使水体的透明度达35~40厘米。③在养殖期间,适时加注新水(先抽全抽排1/6~1/4底部水,后再注新水,水质好少换,水质差勤换多换,白天少换,后半夜多换,无风天和密度大时多换)。④施用改良剂改良水质,保持水体清爽活而不肥,降解和浸降有毒有害物。改良剂有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等,生产上使用较多的有生石灰、沸石粉、光合细菌、利生素、EM菌、芽孢杆菌、无机高分子凝聚剂(如聚合氯化铝)等。沸石粉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吸水性、可溶性、高分子交换性和催化性等优良性状,可以吸附和降低水中的氨氮、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有效降低硫化氢毒性的影响。沸石粉一般从每年6月后起每隔15~20天使用1次,用量为45~60ppm。光合细菌具有固氮、脱氢、固碳和氧化硫化物等功能;同时它是兼性细菌,可直接利用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及硫化物,并通过反硝化作用除去水中的亚硝酸铵等,使池塘内的残饵及鱼虾蟹排泄物完全分解并加以吸收利用,保持水体适宜的pH值和溶氧水平,使水体处于良性循环中。光合细菌一般每隔20天使用1次,用量为5~10ppm。施用微生物制剂时不能和抗菌素及消毒剂同时使用。对酸性水池塘,应常用生石灰调节,每个月用8~10 kg/亩石灰乳浆全池泼洒(桂花鱼塘要量少次多)。对重金属离子含量较大的水体,可用聚合氯化铝兑水全池泼洒,用量3~4ppm

3.4
控制池水呈弱碱性

天然水体pH多呈中性,池塘水体经过养殖后多呈酸性,不利鱼类生长,易诱发寄生虫和细菌病害。因此在鱼、虾放养前,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改善淤泥通气状况以及酸碱度,使其呈弱碱性;养殖生产期间,每10~15天每亩水深lm施生石灰8~10kg(桂花鱼等对生石灰较敏感,用量应减),保持池塘水质呈弱碱性,并带动有机质沉淀,增加水体透明度,增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使亚硝酸盐矿化成硝酸盐过程加速,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此外,还应控制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防止因浮游植物的生命活动,造成pH值波动过大,过于偏碱或偏酸,都会影响鱼、虾、生长甚至危及生命。当池水过肥,藻类繁殖过于旺盛,引起PH值偏高时,应用抑藻(控制营养素浓度和非致死剂量)和杀藻方法调控,可用灭藻王兑水稀释后全池泼洒,每次每亩水深lm用量为500ml,间隔20天再用1次。藻害严重的池塘隔周重复用药1次,施药后适当开启增氧机以防缺氧。酸性强的水体可用生石灰或氢氧化钠调节,碱性强的水体可用醋酸钠调节。

3.5

把握池水透明度

早春天气寒冷,水温相对较低,池水透明度可控制在30~40cm左右,以增强水体光照强度,有利于池塘水温提升,延长鱼虾生长期;5~9月份,随着季节的推移,温度逐渐升高,池水逐渐加深,施肥及投饲量加大,透明度应控制在25~30cm左右,以保持数量多质量好的浮游生物交替出现以及较高的溶氧量。总之,水体过肥或过瘦对养殖动物生长均不利,要切实加强养殖水体的调理,使水质保持肥、活、嫩、爽状态。调控方法主要有注换水,施放调水剂,合理投饲施肥。

3.6
保持适宜水色

养殖池水色主要是指水中的浮游生物在阳光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不同水色反映出不同的水质环境,应视水色变化来决定是否需要调控。一般而言,四大家鱼塘可稍肥,而桂花鱼等优质鱼养殖塘应活爽,水产养殖中池水的正常水色为油绿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隐藻、硅藻、金黄藻和绿球藻等)和浅褐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硅藻、金黄藻和黄绿藻等),这两类水中所含的藻类均易被鱼类消化吸收,是适合养鱼的最佳水色。瘦水为清色水,水中的浮游植物量少,透明度高,可用植物生长素调节。一般每667㎡水深lm用植物生长素2~3kg兑水全池泼洒。黑褐色和酱油色水是因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的有机物增加,使褐藻、裸藻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土黄色水主要是金黄色鞭毛藻形成的,它能抑制对虾的生长,严重时还会引起大量死亡。黑褐色、酱油色以及土黄色水出现后应迅速采取措施,先杀灭有害悬浮藻类,再用高效肥水素调节水质。具体方法可使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二者比例为520.7ppm兑水全池泼洒,然后再用植物生长素(如利生素)调节水质。池塘水色的调控实质上就是对浮游生物的调控,而水体微生物的调控本质是控制水体中的生物耗氧量。其调控办法还有合理混养和施肥投饲,适时注换水,降低养殖密度,采用机械过滤和抑杀藻措施。

3.6
保持适宜水深

池塘的水深对池塘产量有重要影响,高产精养投饵池塘水深可达4米。我省高州地区水深达4米多的山塘亩产罗非鱼达2~3吨,荷兰水深达4米多的高产养鲤池塘亩产达5~6吨。水位较深的池塘在使用增氧机等措施调控后可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有利于渡夏和越冬,增加放养密度,提高养殖产量。有条件的池塘,应适当保持较深水位,以增加养殖容量,充分利用池塘的养殖空间和生产力。在提高池塘水位时要考滤暴雨漫顶的危害,加强排水设施的改造。正常情况下,在春季放养初期池塘养殖水位要控制低些,有利于水体升温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还需根据放养鱼种的规格调节池塘水位。随气温上升和鱼体生长而逐步加深,保持鱼类有一个良好的养殖水环境。


作者: kook    时间: 2010-7-9 23:19
养鱼就是养水,水的各个指标好了,养殖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者: Hong    时间: 2015-2-15 22:56
学习了    {:soso_e115:}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