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聚合帖29|鱼类细菌性烂鳃的那些事 [打印本页]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9-16 23:55
标题: 聚合帖29|鱼类细菌性烂鳃的那些事
  鱼类细菌性烂鳃病是由柱状嗜纤维菌等感染引起的鱼鳃组织腐烂,严重时可导致病鱼大批死亡,是我国危害严重的一种鱼病。
  
  细菌性烂鳃病是草鱼养殖过程中发生最频繁,危害严重,较难治愈的疾病,常与肠炎、腐皮并称为草鱼三病。

1、病原

水产前沿网
水产前沿网

由于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培养会被其它生长快的细菌覆盖而使其长不出来,所以分离该菌必须用贫营养的培养基。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9-16 23:58
  流行情况
  
  ①流行地区:全国各地养鱼区都有此病流行。
  
  ②流行季节: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③流行温度: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短。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④危害品种: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鲤、鲫、白鲢、鳙、团头鲂、金鱼等都可受人工感染,罗非鱼、团头鱿与三角鲂杂交鱼、纹唇鱼等也都可发病致死。
  
  ⑤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⑥发病特点:死亡率较高,发病快、死亡迅速、继发性感染能力强。该病发病季节长、流行广、各种养殖阶段都易于发生,常造成大批鱼种死亡。
  
  ⑦传染源:
  
  在春季本病流行季节以前:
  
  带菌鱼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被污染的水及泥塘。
  
  在本病流行季节:
  
  病鱼在水中不断散布病原菌,传染源更多。感染是鱼体与病原直接接触引起的,鳃受损(如被寄生虫寄生或受机械损伤等)后特别容易感染;在水质好,放养密度合理且鳃丝完好的情况下则不易感染。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9-16 23:59
  分类
  
  草鱼细菌性烂鳃可分为急性烂鳃和慢性烂鳃两种。
  
  急性烂鳃:在感染细菌1-2天时即可引起大规模病鱼死亡,有时也会出现突然下降趋势,感染致病周期相对较短;只有炎性水肿和坏死两个过程,表观多为鳃丝有可见的血点,发白等。
  
  慢性烂鳃:感染过程相对缓慢,死亡周期较长,且更容易复发。先感染鳃上皮细胞,引起炎性水肿,继而上皮细胞增生,鳃小片融合,最后细胞破裂坏死,表观为鳃骨露出,鳃丝附带泥土,体表粘液增多等。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9-17 00:00
  烂鳃的原因

  多种原因可引起鱼类的烂鳃,其中主要有三类:
  
  ①寄生虫引起;
  
  ②由水蛛状菌引起;
  
  ③由细菌引起,称为细菌性烂鳃病(最为严重)。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9-17 00:01
  发病条件:
  
  ①机械性损伤。通常草鱼在拉网过塘的时候容易受伤,体表的伤口给水体中的柱状黄杆菌提供了极佳的入侵条件。鱼在过塘后一个星期左右开始发病的,基本为该途径。
  
  ②体表寄生虫寄生。体表寄生虫的大量寄生会对鱼体造成损伤,并留下较为明显的伤口,该伤口也为细菌提供了入侵通道,但是由该方式造成烂鳃的情况极为罕见,一般不会发生。
  
  ③鳃上寄生虫寄生。鳃上寄生虫的大量寄生导致鳃丝破裂,细菌得以入侵,同时造成鱼体缺氧,鱼抵抗力下降,进而导致鱼烂鳃病的发生。
  
  ④水体中氨氮亚盐超标。水体中分子氨和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破坏鳃组织,对鱼体产生胁迫,致使鱼体的免疫力下降,增加了致病菌的感染几率。
  
  ⑤水体中分子氨水平超标。分子氨具有毒性,鱼体长期处于高浓度分子氨的水体中,分子氨的毒性逐渐积累,不断对鱼体施压。其次分子氨还会损伤起呼吸作用的鳃上皮细胞,降低鱼体吸收氧气的能力,间接地增加了致病菌的感染几率。
  
  ⑥水体中有机质含量过高。柱状黄杆菌可以分解利用多种糖类作为能量和碳来源。丰富的有机质可以为致病菌提供充足的能量,增加其生存几率。而过多的有机质也会恶化水体,增加耗氧,促使其它细菌的生长、繁殖。
  
  ⑦水体长期缺氧。鱼体面对水体缺氧时,会通过增加鳃小片来获取更多的氧气,当溶氧水平恢复正常后,增生组织便会逐渐消失,恢复正常。但当鱼体长时间处于缺氧条件下时,增生的鳃小片不能及时去除,而这些新生的鳃小片防御力相对较弱,长时间存在时会加大致病菌的感染几率。同时缺氧状态下,鱼体的正常代谢途径也会受到一定的抑制,有害的代谢产物也会增加,并在体内逐渐累积,增加鱼体负荷,降低鱼体免疫力。
  
  ⑧水环境变化剧烈。水环境变化时,鱼体产生应激,环境的剧烈变化,减弱了鱼体免疫力。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9-17 00:02
发病症状

水产前沿网
⑤鳃丝腐烂,鳃丝末端黏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

⑥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⑦有的从鳃丝末端开始,沿着鳃瓣边缘均匀地烂成一圈,逐渐向鳃瓣从部扩展;有的先在鳃瓣边缘出现斑点状白色腐烂鳃丝,然后逐渐扩大蔓延。

⑧从鳃的腐烂部分取下一小块鳃丝,放在显微镜下检查,一般可见到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黏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黏细菌。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9-17 00:04
  病理组织学检查
  
  正常:鳃瓣水平切面上,鳃丝排列整齐,鳃小片约以45°交互平行排列在鳃丝软骨的两侧。
  
水产前沿网
  正常的鱼鳃
  
  感染:鳃瓣水平切面上,鳃丝和鳃小片排列不整齐,有的鳃丝弯曲扭挠,鳃小片呈波状扭曲,排列杂乱(原因:鳃丝及鳃小片变得软弱,失去张力,往往呈现凋萎不整的弯曲。)
  

水产前沿网   

发病感染的鱼鳃
  
  基本变化是一种炎症反应:
  
  病变早期:鳃小片上皮细胞肿大变性,毛细血管轻度充血、渗出;
  
  严重时:呼吸上皮细胞与毛细血管完全分离,发生变性、坏死;呼吸上皮细胞发生增生,相邻鳃小片融合,鳃丝呈棍棒状,黏液细胞大量增生,分泌亢进。
  
  更严重时:肿大变性的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毛细血管裸露、破坏,鳃小片坏死、脱落、崩溃,只留下毛细血管痕迹,鳃丝软骨光秃秃的,甚至鳃丝软骨也烂去一段。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9-17 00:05
  诊断方法
  
  (1)眼观诊断:鱼体发黑,鳃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
  
  (2)镜检:取鳃上淡黄色黏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放在玻片上,加上2-3滴无菌水(或清水)盖上盖玻片放置20~30min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有些菌体一端固定,另一端呈括弧状缓慢往复摆功。有些菌体聚集成堆,从寄生的组织向外突出,形成圆柱状像仙人球或仙人柱一样的“柱子”,也有的柱子呈珊瑚以及星状,即可诊断。
  
  (3)酶免疫测定(有条件时可做):以病鱼鳃上的淡黄色赫液进行涂片,丙酮固定,加特异抗血清〔兔抗鱼害黏细菌的抗血清)反应,然后显色、脱水、透明、封片,在显微镜下见有棕色细长杆菌,即为阳性反应,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9-17 00:06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①主要为定期水体消毒,较为经济实用的是生石灰消毒,也可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消毒。
  
  ②其次在饲料投喂上需营养搭配平衡,投喂量不宜过多,少量多次。
  
  ③可适量补充维生素促进鱼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④及时改底,降低池塘底部的有害病菌,消除氧债。也可用芽孢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促进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降低有机质含量,减低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盐。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9-17 00:06
  治疗方法:
  
  治疗思路:治疗上目前以外用消毒为主,药物可供选择较多,主要杀灭减少鱼体体表和水体中的致病菌,治疗疗程上随药物不同、池塘状况、发病状况等有所差异。有的也用外消内服的方法进行治疗细菌性烂鳃病,即外用消毒药物,内服抗生素和保健类药物。
  
  外消内服:
  
  外用消毒杀菌药,如苯扎溴铵、戊二醛等杀菌药,减少水体和鱼体表的细菌数,减低健康鱼感染细菌的几率。
  
  内服抗生素,如恩诺沙星,同时内服保健类药物,如大蒜素、三黄散等中草药,提高鱼体免疫力,增强鱼体对细菌的抵抗力。
  
  注意:
  
  ①该病须通过减少水体中有机负荷和避免外伤来进行预防;②确诊鱼类已感染了寄生虫,则应首先泼洒针对性的外用杀虫药;③对有机质多或底泥过深的池塘,须首先进行改底后再使用外用消毒杀菌药物泼洒。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9-17 00:07
  案列分析:


  鱼塘的水质差,亚硝酸盐含量一直超标,对刚放的鱼苗有较大的胁迫作用。该池塘为蓝藻塘,蓝藻死亡缓慢释放藻毒素,危害鱼体。同时刚放鱼苗的体质本来就弱,容易发病。这是此次鱼体爆发细菌性烂鳃的主要原因。
  
  用药思路:外消内服。外用消毒杀菌药,如苯扎溴铵、戊二醛等杀菌药,减少水体和鱼体表的细菌数,减低健康鱼感染细菌的几率。内服抗生素,如恩诺沙星,同时内服保健类药物,如大蒜素、三黄散等中草药,提高鱼体免疫力,增强鱼体对细菌的抵抗力。
  
  用药方案:苯扎溴铵和浓戊二醛,混匀泼洒。恩诺沙星和大蒜素拌料4天。7月5日的死鱼数量降到20尾。该次案例很明显地观察到该方案的有效效果。
  
  药物作用原理:
  
  苯扎溴铵和戊二醛两者均为广谱杀菌有效物质,用于消灭水体和鱼体表的细菌(这里指柱状黄杆菌)。
  
  苯扎溴铵可有效杀灭细菌繁殖体,但对该致病菌(柱状黄杆菌,革兰氏阴性菌)更多的是抑制作用,而主要起杀灭作用的是戊二醛,戊二醛可以有效杀灭细菌芽孢。不过戊二醛在碱性水体中稳定性不是很好,而与苯扎溴铵混用时可加快戊二醛的杀菌速度,起到更好的杀菌效果。两者混用使得杀菌效果相互增强。
  
  恩诺沙星,主要成分为乙基环丙沙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多数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有效地杀死静止期和生长期的细菌,并且恩诺沙星在动物体内的半衰期长,有良好的组织分布性,在草鱼体内如肌肉中可存在22天左右,因而可以有效地抑制鱼体内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并有效杀死致病菌。
  
  大蒜素,三硫代烯丙醚类化合物,是由于大蒜素分子中的氧原子与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半胱氨酸分子中的巯基相结合,从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大蒜素不仅有抑菌杀菌的作用,还可以增强鱼的食欲,增强鱼体抵抗力。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9-17 00:10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7-9-17 00:13 编辑

  细菌性烂鳃病细、鳃霉病、寄生虫性烂鳃的区别和防治技术
  
  三者外观病状基本相似,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
  
  发病晚期三者易区别,细菌性烂鳃病,鳃盖内表皮组织发炎充血,中间部分腐烂成不规则的“开天窗”,其余二者无。
  
  1、病原体不同
  
  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体为鱼害粘球菌。
  
  鳃寄生虫病主要是车轮虫、大中华鳋、指环虫的感染, 有时真菌也可侵蚀感染鳃组织。
  
  鳃霉病的病原体是鳃霉真菌。
  
  2、症状不同
  
  细菌性烂鳃病病鱼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反应迟钝, 体色发黑,头部尤其乌黑,揭开鳃盖观察,病鱼鳃丝点状充血,末端腐烂, 软骨外露,致使边缘发白,鳃上逞有粘液和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在显微镜下镜检,可见病变区域的细胞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溃烂和出血。如无“开天窗”或处于发病早期,则要借助显微镜加以鉴别,若鳃丝腐烂发白带黄色,尖端软骨外露,并粘有污泥或黏液,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酶免疫测定呈阳性反应,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
  
  寄生虫性烂鳃病:镜检若寄生虫数量多,则为寄生虫性烂鳃病,若鳃丝末端挂着似蝇蛆一样的白色小虫,常为中华鳋病;鳃部分泌大量的黏液则为隐鞭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或指环虫病。
  
  鳃寄生虫病的病鱼,揭开鳃盖,也可见鳃丝带有污泥, 有些特征与细菌性烂鳃病相似。但将鳃丝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寄生虫。
  
  ①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引起的鳃病:在显微镜下观察鳃组织, 可以看到鳃上有大量的车轮虫或指环虫。
  
  ②中华鳋:鳃上肉眼能看到挂着象小蛆一样的大中华鳋或病鱼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弯曲和变形。
  
  ③鳃霉:用显微镜观察, 可见到鳃霉菌丝进入鳃小片组织或血管和软骨中生长,粘细菌则不进入鳃组织内部。
  
  鳃霉病:鳃片颜色比正常鱼的白,并略带有红色小点,则为鳃霉病,镜检可见病原体的菌丝进入鳃小片组织或血管和软骨中生长。
  
  3.流行情况
  
  细菌性烂鳃病:终年可见,全国各地养鱼地区均有流行, 主要危害草鱼种,其次是青鱼种,草鱼成鱼亦常感染,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 28℃~35℃为最为流行,因而,每年6~9月危害最严重。 细菌性烂鳃病常与肠炎、赤皮等病并发,使病情复杂,成为通常所说的“草鱼三病”, 死亡率很高。
  
  鳃寄生虫病:车轮虫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指环虫病为一种常见多发病,适宜水温为20℃~25℃,大量寄生可使鱼体消瘦,影响生长, 严重时导致死亡;中华鳋病在我国流行甚广,在长江流域,每年4月开始,一起持续到9 月份,主要危害二龄以上草鱼、链、鳙,严重时引起死亡, 同时造成继发性细菌性疾病的感染。
  
  鳃霉病:常发生在水质很坏,有机质含量很高的发臭池塘,常在5-10月发生。6- 7月份为流行。发病率可达70%一80% ,死亡率可达9o% 上,危害严重。
  
  二、防治技术
  
  1.细菌性烂鳃病
  
  见上面的防治和治疗方法 。或可使用漂白粉每立方米水体1克全池泼洒,也可用“三黄散”,全池泼洒。
  
  2.寄生虫性烂鳃
  
  车轮虫病
  
  ①硫酸铜0.7ppm全池泼洒。
  
  ②福尔马林15~20ppm全池泼洒。
  
  ③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0.70ppm全池泼洒。
  
  指环虫病
  
  ①鱼种放养前,用20ppm高猛酸钾溶液浸泡15~30分钟。
  
  ②用90%晶体敌百虫0.3~0.5ppm全池泼洒。
  
  中华鳋
  
  ①先用杀灭中华鳋的药物进行全池泼洒。
  
  ②90%晶体敌百虫0.5ppm全池泼洒。
  
  防治寄生虫性烂鳃病,对于斜管虫、车轮虫、指环虫等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全池泼洒,或代森铵全池泼洒。
  
  3、鳃霉病:
  
  1、预防措施:注意水质管理,尤其是在疾病流行季节。水质消毒时,可采用含碘消毒剂,如聚维酮碘,或每月遍洒生石灰1~2次,浓度为20mg/L,或1mg/L漂白粉全池泼洒。对于病死鱼,施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采取深挖填埋处理,切断病原菌的传染。
  
  2、治疗措施:对于发病池塘,建议治疗方法为使用浓度为0.3~0.5mg/L的硫醚沙星全池泼洒,隔天用浓度为0.3~0.5mg/L的聚维酮碘全池泼洒,连续使用两个疗程。该养殖户塘口,经5天的治疗,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9-17 00:11
  鱼类6大烂鳃的症状及流行情况
  
  ①细菌性烂鳃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鳃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腐烂带有污泥,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呈长短不一的“扫帚状”,鳃盖“开天窗”。多与寄生虫烂鳃、霉菌烂鳃交叉感染。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青、加州鲈、鲤、鲫等多种淡水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
  
  防治:消毒+内服
  
  ②寄生虫引起的烂鳃
  
  症状:鳃部明显浮肿,有大量的粘液;鳃丝局部或末端溃烂,区别于细菌性烂鳃病的是该病在鳃部可检查到寄生虫;鳃盖张开,鳃失血,精神呆滞,严重时停止摄食,最终因呼吸受阻而窒息死亡,且死亡率较高。多继发感染细菌性烂鳃和鳃霉。
  
  ③霉菌引起的烂鳃
  
  症状:鳃丝点状充血,有黑点,部分鳃丝坏死缺血而呈白色,因而常出现“花斑鳃”的症状,严重时鳃弓黑点明显,有时也可见鳃部带污物的现象。最后病鱼不进食,呼吸严重困难,最终因呼吸受阻开始死亡。
  
  流行情况:此病常发生在水质很坏,有机质含量很高的发臭池塘,常在5--10月发生,6--7月为流行,发病率可达70%左右,死亡率可达90%左右,危害相当严重。也常见继发感染于细菌性烂鳃和寄生虫烂鳃。
  
  防治:鱼塘使用水霉净全池泼洒;网箱使用水霉净进行药浴。
  
  ④不良水质引起的烂鳃
  
  养殖鱼类因为水质不良、氨氮或亚硝酸盐过多、天气突变、水质突变及鳃中毒等原因而使鳃丝的颜色呈为紫色,一般情况下鳃丝变为紫色表明养殖鱼类处于应激状态。
  
  ⑤药物中毒引起的烂鳃
  
  滥用杀虫药与杀菌药、水质不好等导致鱼鳃被腐烂,鳃丝水中呈现白色,有缺损。
  
  ⑥营养性烂鳃
  
  正常鱼的鳃丝是鲜红色,营养性烂鳃会使鳃丝肿胀,鳃丝末端分叉,鳃小片粘连成块状。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7-9-17 00:14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