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虾苗对养殖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体质较好。
2.放苗量有数,成活率高。
3.节省饵料,饵料利用率高。
4.好管理(避开“5·1”前后的极端天气和6月中旬~7月中旬的疾病高发期),风险小。
5.出虾早、错季节提前上市价格好(7月初)、可养两茬。
1.市场上出售的大多是活性营养含量不足的虾片、小破碎硬颗粒料,不能满足虾苗爱吃轮虫等活性高营养天然饵料的生理需求。
2.小棚标粗里的虾苗密度大,投料比例大,水质易污染,藻类只能用于维持环境,不能作为轮虫等浮游动物的饵料,否则藻相难以稳定。
3.外加轮虫等天然饵料易带入病源菌及病毒,小苗抗病能力弱,易侵染。
4.虾苗从育苗室到小棚,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全,不易吸收大蛋白分子,食性转化大,不适合硬颗粒。且小破碎硬颗粒料通过高温制粒易造成活性成分严重丢失,只能二次拌入活菌、多糖、维生素等,易发生拌的不均匀、活性不稳定,影响虾苗生长。
5.破碎料利用率如果不高,易造成水质变坏。残饵粪便多易引起溶氧低、氨氮高,造成苗体弱、大小不均,水质不稳定,影响后期生长,形成恶性循环。
主要成分:
蛋白 | 活菌 | 活性物质 | 维生素 微矿 | 特殊添加 |
36%~50% | 乳酸菌 酵母菌 米曲霉 枯草芽孢杆菌 地衣芽孢杆菌 | 维生素 有机酸 消化酶 多肽 小肽 抗菌肽 | 有机Fe、Cu、Se、 Zn、Co、Ca、P等,VC、VE等,水溶性、脂溶性维生素 | 海洋红酵母 破壁酵母 鲜鱼浆螺旋藻粉 昆虫蛋白 DHA EPA |
用法用量:
1.由于购入的苗大小、品种不同,投喂量标准不一,投喂量的标准可以以虾苗的饱胃率来决定,以40分钟为观察节点,饱胃率达到80%以上为最佳。请参考下方饲喂量并结合苗场建议和自己的经验选择合适的的投饲标准。
2.苗投入小棚后12小时左右进行投喂,一般日投饵4~6次,定时定点。从早上6点开始投喂,之后4小时一餐。饵料开始投喂0.3mm软颗粒料,虾苗1.5~2公分逐步改为0.5mm软颗粒料,待虾苗2~3公分改为0.8mm软颗粒料。按1公斤/10万尾苗投喂,每日增加投喂量不低于5%,长的快的苗可每日增加到15%。料1~1.5小时左右吃完即可。在使用本饵料时,特别是刚投入苗后,建议搭配海洋红酵母配合使用。
3.本品可与任何品牌的虾片、小破碎料配合使用,以保证肝肠健康。本品可与轮虫、桡足类活体饵料共用,但注意活性饵料病源菌带入问题。如果不是单独使用本品,建议本品最低使用量不低于50% 。
4.高密度集中投喂水质指标上升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超量投喂时,亚硝酸盐升高是常有的事。建议小棚在水质调控时,可配合使用光合菌宝3~5毫升/升水,每7天使用1次,调水王1克/升水,10天使用1次。原底质差的可在放苗前按1克/升水投入底安特,3天后放苗,养殖过程中底质不佳时按0.5克/升水投入。使用发酵软颗粒可抑制一些弧菌生长。
2015年李家松老板去南方看到了小棚虾的成功,回到天津结合自己的140亩虾塘,在2016年初设计了一个1亩南北方向拱型小棚。4月20日购入科海一号苗200万尾,0.8公分,P10阶段。虾塘水体通过光合细菌等肥水,藻类以绿藻、硅藻为主,水体透明度30公分,水硬度850,pH8.2投苗。
虾苗购买后全部投放到拱型小棚中暂养。每天开始投饵6次,每次投入0.3mm的软颗粒料1公斤,同时全池泼洒海洋红酵母1天1次2升。4天后开始投喂0.5mm的软颗粒料1.5公斤,每天6次,投喂5天后换成0.8mm的软颗粒料,每天达到5公斤。从投苗开始直到移棚,视吃料情况,可每天增加投料量。
小棚总共暂养了15天后进行移棚,移棚时,前期虾可长到3公分,肝胰腺呈褐黑色、饱满,肝道粗壮,虾体透亮,虾活力好。基本无虾苗损伤,出苗率高,无弱苗。期间用过3次复合芽孢杆菌(调水王)强化分解调水。移棚45天后开始出虾,并于5月30日进行补苗150万尾,虾苗长1.2公分,直接投入养殖池,没有暂养,期间水体、藻类、浮游生物较多,0.3mm的移棚标粗料使用量改为3次/天,每天10公斤,15天后改为3次/天,每天20公斤0.5mm软颗粒料,投喂15天后改成0.8mm软颗粒料,2次/天,每天40公斤,配合光合细菌10公斤/亩,7天/次。从6月份开始陆陆续续出虾,直到 10月15日出完。两次总共投苗350万尾,出虾55000斤。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