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南美白对虾病毒病
[打印本页]
作者:
HF586
时间:
2018-5-25 14:48
标题:
南美白对虾病毒病
近年来,我国的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养殖技术逐步成熟。但对虾病毒病的暴发和流行,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根本解决,造成的影响大,损失重。影响严重的常见对虾病毒主要有白斑综合症病毒、桃拉病毒、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等。
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对虾病毒:
一、白斑综合症(WSSV)
白斑综合症依然是养殖虾类主要的全国性流行病。海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淡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都是易感高发的种类;对虾外观表现包括红体、白斑、游塘、趴边、空肠空胃、急性死亡,生产上被称为“红体病”、“白斑病”,也常有人将白斑综合症引起的的非急性发病死亡称为“偷死”。
二、桃拉病毒(TSV)
该病毒自从1992年在乌拉圭
Taura 河附近的南美白对虾( Penaeus vannamei ) 体内发现以来,很快被传播到北美、南亚,直到现在也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业中最为严重的病毒病原。在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至今仍是最为严重的病毒病原,并严重影响该地区的养殖业发展。桃拉病毒是由桃拉综合症病毒感染所致的病毒病,该病毒感染对虾甲壳下皮肤、胃、腮等,发病对虾尾扇发红,甲壳下皮肤出现点状坏死,能在养殖早中期造成对虾大批死亡,养殖中后期有耐受的对虾体表可能出现不规则黑斑。
三、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V)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为世界养虾业主要病毒之一,该病毒主要危害对虾苗期,导致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状幼体以及仔虾发生严重死亡,尤其对蚤状幼体期的变态率和存活率发生严重影响,还引起仔虾和养殖前期生长减缓或虾体畸形‘
造成高达50%的经济损失
’。
IHHNV自1981年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发生,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损失,据估计高达5 – 10亿美元。IHHNV目前仍然普遍存在于拉丁美洲地区,为该地区养虾业的主要难题之一。
四、早期死亡综合症(EMS)
南美白对虾
早期死亡综合症(EMS)是导致近年对虾养殖
早期高死亡、高排塘主要原因。病因疑为感染于对虾
体内的副溶血弧菌。该病毒的主要致病机理是
致病菌副溶血弧菌,又称嗜盐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经口感染对虾,在对虾的消化器官定植并生长繁殖,释放出毒素,危害和损伤对虾消化器官,使对虾失去食欲,最终导致死亡。多发生投苗7天~30天的幼虾期,发病的养殖池水盐度多数在18‰~30‰,海水养殖池发病率明显高于低盐度养殖池。
作者:
产品说明书
时间:
2018-6-12 15:23
桃拉病毒 从10年后就很少见到了,现在看到的最多的就是wssv
作者:
海悦水产虾苗
时间:
2018-6-14 10:20
愿闻其详,感谢分享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