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石斑鱼鱼鳃上出现的类似与刺激隐核虫的寄生虫
[打印本页]
作者:
syusuke
时间:
2011-11-9 14:32
标题:
石斑鱼鱼鳃上出现的类似与刺激隐核虫的寄生虫
2011-11-9 14:31 上传
下载附件
(14.2 KB)
2011-11-9 14:31 上传
下载附件
(12.86 KB)
2011-11-9 14:31 上传
下载附件
(13.9 KB)
这种虫寄生在鱼体粘液及鳃上,但又不见其运动,虫体的一端可见类似于鸡蛋气室的空隙,我感觉应该不会是海水小瓜虫,请教各位是否见过?
网友留言:
haibin:
海水小瓜虫病总体来说对鱼是无选择性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鳞片小、无鳞鱼相对要比鳞片大、有鳞鱼容易处理的多,例如 金鲳、河豚相对好处理。分析刺激隐核虫是寄生在上皮组织内的。所以,一般寄生在无鳞鱼的体表粘液下面。而有鳞鱼就不只是寄生在粘液下面。这与淀粉卵涡鞭虫引起的“白点”是有区别的;1、淀粉卵涡鞭虫引起的“白点”是像树根一样的假根抓在体表,而刺激隐核虫是上皮组织内2、虫体要比隐核虫小3、隐核虫周围有一圈纤毛,做圆圈运动,淀粉卵涡鞭虫不会动,虫体周围光滑4、刺激隐核虫能清晰的看见大核,虫体颜色浅;淀粉卵涡鞭虫颜色深,介质均匀。不做显微镜检查很难从根本上判断是不是隐核虫。从近今年的发病情况来说,淀粉卵涡鞭虫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刺激隐核虫。全年发病(福建诏安),感觉与水温关系不大,与污染关系密切。
小瓜虫与淀粉卵涡鞭虫的生活史相似,在成熟后或药物刺激下(恶劣环境下)形成孢囊,用以度过外界应激或环境的变化。但在其孢囊中其细胞核的分裂并没有停止,而是在进行积极的分裂。一旦药效一过,或环境有所改善,胞囊破裂,虫卵就出来了,从而形成上万个个体,再来感染鱼体。所以,杀虫后2-3天,鱼死亡加大。这也是为什么小瓜虫会越治越严重的原因。所以控制这种虫的关键是控制胞囊,只有胞囊控制住了,杀虫的效果才明显。不易反复。
转自:网友
刘志泉
作者:
踏浪迎雪
时间:
2011-11-10 00:00
现在有没有合适的药物能进行控制呢?据说甲醛还是有效果的
作者:
南海渔医
时间:
2011-11-13 21:35
本帖最后由 南海渔医 于 2012-3-1 22:33 编辑
以前也偶尔见过,在鳃上。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