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关于金鲳鱼的神经坏死病毒的感染途径初探 [打印本页]
作者: 少数派 时间: 2019-4-23 09:56
标题: 关于金鲳鱼的神经坏死病毒的感染途径初探
本帖最后由 少数派 于 2019-4-23 09:57 编辑
今年金鲳鱼苗投放之后感染神经坏死病毒比较严重,很多鱼排反映,在投放鱼苗下海的数天内,出现了明显的黑身、浮水、烂尾、红头,并伴随着明显的死亡。在临床上,我们基本上可以确诊为神经坏死病毒感染。
神经坏死病毒,又称病毒性脑病,流行于除美洲和非洲外几乎世界所有地区的海水鱼类,对仔鱼和幼鱼危害很大,部分海水鱼在一周内死亡率可达100%,金鲳鱼感染之后,死亡率最高可达60%。
金鲳鱼感染之后,病鱼最大特征是游泳失衡,鳔涨气,体色发黑,部分出现烂尾、肠炎症状。组织学检查可见中枢神经组织脑细胞和视网膜细胞空泡化。
一般认为,神经坏死病毒来自亲本垂直传播,病毒初期处于潜伏状态,鱼苗呈现健康态势,此时的鱼苗并无病毒症状。同时,由于该病毒在海水中可存活60天以上,所以病毒可以附着在卵表面或在水中游离而感染仔鱼,所以,神经坏死病毒也可以水平传播。
据此,金鲳鱼的神经坏死病毒的感染途径一般包括以下三种情况,病毒或可被感染:1、受运输、海区水质变化影响,原来处于潜伏状态神经坏死病毒极可能被激活、感染。2、在海区已经稳定的鱼苗,受筛苗、搬运刺激而被激活感染。3、在海区已经稳定的鱼苗,受周边病鱼、流水而被传染。
金鲳鱼苗在下海后的前三天,由于病毒数量较少,症状并不明显。到了第五天、第六天,病毒将进入感染高峰期,达到发死亡高峰。死亡高峰有可能持续10天左右。
如果病毒没有被抑制,死亡会持续到二十天之后,损耗非常大,死亡率可达到60%。
投苗20天后,随着鱼苗对环境的逐渐适应,体质逐渐增强,病毒危害逐渐消失。
治疗病毒,只能依靠鱼类自身免疫力来抵抗。可以通过提高免疫力,来抑制神经坏死病毒,同时,内服抗生素,以消减病毒带来的细菌感染症状。 在临床上,内服恩威康、惠盈牌的vc-2-三聚磷酸酯来控制。每天内服二次,连续七天,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防治病害,不是喂药越多就越多,而是针对性用药,用对用准,即可处理病害,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
微信图片_20190423094818.jpg
(88.84 KB, 下载次数: 236)
病鱼
-
微信图片_20190423094838.jpg
(88.44 KB, 下载次数: 229)
病鱼
-
微信图片_20190423094843.jpg
(78.38 KB, 下载次数: 241)
病鱼
-
微信图片_20190423094806.jpg
(126.64 KB, 下载次数: 242)
绿圈内为病鱼
-
微信图片_20190423094824.jpg
(154.14 KB, 下载次数: 241)
健康的鱼苗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