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综合报道,塘头严厉警报拉响!一大波病害要肆虐!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刺激隐核虫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白斑综合征.. 5月气温将逐步升高,全国普遍进入生产旺季。根据近年同期全国水产养殖病情测报数据和2022年天气情况,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对5月易发疾病进行了预测,供参考。 5月水产养殖应该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刺激隐核虫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虾肝肠胞虫病和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等。 一、鱼类疾病 1.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及青鱼,发病水温为20℃~30℃。患病鱼出现鳃盖或鳍条基部出血,解剖查验发现肌肉点状或块状出血、肠壁充血、肝脾充血等症状。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和四川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II型,主要危害鲫、金鱼及鲫杂交变种,发病水温为22℃~28℃。患病鱼体色发黑,体表以广泛性充血或出血为主要症状,尤其以鳃盖、下颌、前胸和腹部最为严重。患病鱼鳃丝肿胀,濒死鱼鳃血管易破裂而出血,解剖后可见淡黄色或者红色腹水,肝、脾、肾等器官肿大、充血,鳔壁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充血。江苏、浙江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3.刺激隐核虫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俗称“白点病”或“海水小瓜虫病”,主要危害大黄鱼、卵形鲳鯵和石斑鱼等海水鱼类,发病水温为22℃~26℃。水体有机物含量高、水流缓慢、养殖密度过大情况下可诱发该病暴发。患病鱼体表和鳃出现大量黏液、有许多小白点等症状,镜检小白点可见有圆形或卵圆形、体色不透明、缓慢旋转运动的虫体。福建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4.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原为神经坏死病毒,主要危害石斑鱼、鲈、牙鲆和大菱鲆等海水鱼类,发病水温为30℃~32℃。患病鱼厌食,出现体色发黑、腹部膨大、头部出血、眼球浑浊外凸、鱼体畸形、间歇性乱窜打转、离群或侧躺于池底等症状。广西等省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5.锦鲤疱疹病毒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Ⅲ型(又称锦鲤疱疹病毒),主要危害鲤、锦鲤及其变种,发病水温为18℃~28℃。病鱼停止游泳,皮肤上出现苍白的块斑与水泡,鳃出血并产生大量黏液或组织坏死,鳞片有血丝,鱼眼凹陷。患病鱼在1d~2d内就会死亡。广西等省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二、甲壳类疾病 1.白斑综合征: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虾和克氏原螯虾等,发病水温为18℃~30℃。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患病对虾停止摄食,临死时在池塘边水面游动。浙江、广东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等,发病水温为16℃~32℃,对虾体长4cm~7cm时最易被感染。患病虾肝胰腺萎缩,肌肉发白,鳃和足发黑。浙江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3.虾肝肠胞虫病:病原为虾肝肠胞虫,主要危害对虾,发病水温为24℃~31℃。患病虾出现个体瘦小、肝胰腺颜色深、群体中体长差异大等症状。广东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4.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主要危害对虾。患病虾生长缓慢,表皮畸形。福建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本文转自【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 @fishfirst.cn。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水产频道”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水产频道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水产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水产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中国水产频道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